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 卷一 第三節、認同女性的男同性戀者
    第三節、認同女性的男同性戀者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確實有些男同性戀者完全或部分地認同於女性,這類同性戀傾向的形成原因不同於認同男性的男同性戀者,我們把這些原因概括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原因是戀母情結,即俄底浦斯情結。俄底浦斯情結這一概念,是取希臘神話中俄底浦斯弒父淫母之意。前文提到弗洛伊德的一個觀點,即認為同性戀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戀母情結,我們的調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一論斷。雖然並非所有認同女性的同性戀者都有戀母情結,但這種情形確實存在。

    一位同性戀說:「我五歲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經常打罵我,我那時小,也不知道反抗,高中以後,自己有主意了,才開始反抗父親。我認為自己走上這條路和缺少母愛有關。」另一位調查對像說:「我父親是個老工人,模範共產黨員,從來不顧家,整個家都由母親來照顧。」第三位說:「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很母親感情特別好。萬一我(搞同性戀)這事兒讓母親知道,她肯定受不了,我說什麼也不能讓她知道。」一位小小年級已走上這條路的少年說:「爸爸媽媽兩個人我更喜歡媽媽,媽媽比爸爸強,處理問題能力強,可惜我母親不得志……」還有一位中年同性戀者說:「我媽是個善良的婦女,總受我叔叔們的欺負。我的性格更像媽媽。我對父親反感。他對我們不負責任。我常想,他既然不愛我們,為什麼要我們。」

    除了戀母憎父,有的同性戀者因從小喪父而缺乏父愛。一位調查對像提到他的一個同性戀伴侶在作愛時總管他叫「父親」,原來是因為這個人自幼喪父,是跟舅舅長大的。另一位同性戀者也碰到過這種情況,他作了這樣的解釋:「多數人願意找年輕的,可也有些人喜歡找年歲大的,因為他們的父親對他們不好,想找個父親。」

    在我們回收的問卷中,對於「你與父母感情如何」這一問題,選擇「更喜歡母親」的人數多於選擇「更喜歡父親」的人數;在「父母對你感情如何」一問中,回答,「母親更喜歡我」的人數也大大超過「父親更喜歡我」的人數。

    瞭解到有些同性戀者具有戀母情結,還沒有回答為什麼戀母情結會導致同性戀傾向這一問題。根據我們的觀察分析,首先,對母親的依戀使這些男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認同女性,而沒有認同男性。所謂認同女性是指他們會以女性自居。有些男同性戀者在言談舉止上不知不覺地流露出女性姿態和氣質,走路扭扭捏捏,說話細聲細氣,性情柔順膽怯,等等,這都是認同女性角色的表現。其次,由於對母親過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入眼,自覺不自覺地拿她們同自己的母親相比,卻總是覺得相差太遠,因此很難被一般男性中意的女性吸引。再次,對母親的依戀還可能使這些男子將周圍的女性當作母親類的人來看待,而對母親是只能有敬愛而不能有情愛的。有不少同性戀者在工作單位可以同年齡較大的女同志相處得很好,親熱自然,對她們也很尊重,卻不能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其原因就是他們把那些年紀稍大的女同志比照自己的母親對待,而對於年輕女性則不知道如何對待是好。還有些年輕的同性戀者說,他們認為女性很神聖,不好接近,對他們有敬畏的感覺。另外一些人則轉而對女性冷漠、反感。

    第二類成因是女性化的教育。我們的調查發現,從小受到女性化的教育是使男孩認同女性的另一個原因。正如格蘭姆斯所指出的那樣:「同性戀的個案史表明,許多男同性戀是由於童年是母親給他們穿女孩衣服、當女孩看待而成為同性戀者的。」

    一位同性戀者回憶道:「我小時候脾氣急躁,我媽讓我學女紅磨性子。我從小愛編織,上學時學過織毛衣。也學繡花。」他日後常常幫同性戀戀人織毛衣。這種女性化的教育使青少年從小認同於女性,放棄了男性角色的學習。另一位說:「我父母文化很低,家裡孩子多,父母怕孩子招事,就把孩子管教得像女孩那樣,可以少招惹是非。困難時期,很多男孩和女孩一樣,幫家裡做補活。」有一位調查對象是舞蹈演員,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表示過希望他是個女孩,他自己也有過願作女孩的想法,他在問卷上寫道:「我從小就希望自己是個女孩,想過作變性手術。希望你們能幫助我,解決這份苦惱。每當我違心地和女孩們在一起時,我感覺好像在和她們搞同性戀。除了性器官不一樣,我們的一舉一動完全一樣。」

    問卷調查發現,不少調查對像小時候曾穿過花衣服,做過針線活,學過編織,作過女孩的遊戲,有過女孩氣的小名,等等。

    調查中發現認同女性的男同性戀者之所以形成這一性傾向的第三類原因是先天體質柔弱。他們由於體質柔弱,很小參加體育鍛煉和男孩子的活動,總希望得到更強壯的人的庇護,有對強壯伴侶的依戀心理。

    一位同性戀者這樣說:「我生下來才兩斤半重,先天體質太弱,小學和中學一直沒有上過體育課,喜歡和女孩兒一起玩。」由於體質柔弱,這些男孩子脫離了早期社會化教育中最重要的群體--男性玩伴群,這樣就失去了在遊戲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男性角色教育的機會;又由於常和女孩一起玩,作女孩的遊戲,反而會受到女孩遊戲中的女性角色教育的影響。另一位調查對像說:「我小時候體質一直比較弱,總想有健壯的、象老大哥一樣的人,我能依附於他。自己缺乏獨立果斷和勇氣。」一位同性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作了如下概括:「同性戀者當中,很多人體魄較弱,性格內向,喜歡靜不喜歡動,文弱,就像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裡面寫的那個男孩子。」

    我們訪談的一位體魄頗為強健的同性戀者如此談到他的第一位同性戀伴侶:「我倆是中學同學,那時候他就顯得單薄文弱,我總是像個大哥哥那樣保護他,後來在26歲時,我到×市出差又碰上了他,那時他已經是個同性戀者了。」

    一位同性戀者指出,老ど和獨生子裡同性戀者特別多的原因,就是因為從小養德驕,不愛參加男孩子的活動,像爬房、上樹、游水、打土仗等等。「男子氣就是敢冒險,又瘋又野,從小在家裡一人獨處的男孩很難認同於其他男子。」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一些特殊經歷有可能對同性戀取向的形成產生潛在的影響。例如有的同性戀者在年幼時受到過女性的虐待,因而在潛意識中埋下了厭惡女性的印象。有一位同性戀者就有這樣的記憶:「小學時我參加了舞蹈班,學跳新疆舞,那時男女分開練習,老師教得很嚴。那個老師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少數民族婦女,樣子長得很兇惡,滿臉橫肉,經常打我們屁股。我那時特別怕她。」

    以上就是我們調查過程中發現的認同女性的同性戀傾向的各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認同女性的男人並不一定是同性戀者,而有可能是易性癖者(transsexualism)和易裝癖者(transvestism)。如前文提到的一位希望作變性手術的男子,儘管他自我認定是同性戀者,完全認同於女性角色,但我們懷疑他並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同性戀者,因為他曾說過,和女孩親熱時,「感覺像在搞同性戀」,於是到處求治。這恰好證明他並沒有認同同性戀身份,從內心裡對同性戀是反感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