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們還沒同木星打完交道。在後邊很遠的地方,「發現號」發射的兩枚探針正接觸到大氣層。
其中一枚再也沒有下落;大概是角度太直,沒來得及發送情報就已焚燬。另一枚比較成功;它切人木星大氣層的外層,一擦而過又返回到空間。像計劃好的那樣,它經過這一接觸速度大減,又退回到沿著一個大橢圓軌道飛行。兩個小時以後,它又在這行星的向日面重新進人大氣層,時速為七萬英里。
它馬上裹上一層白熱的氣體,無線電聯繫就此中斷。在控制台的兩名觀察人員當時焦急地等了幾分鐘。他們拿不準那探針能不能保存下來,拿不準可融的防熱保護裝置會不會在減速之前就全部燒掉。如果燒掉,全部儀器也會在不到一秒鐘之內化為氣體。
但是,防護裝置經受住了。維持到那顆慧星到達目的地。燒焦的碎片被甩掉,機器人伸出它的天線,開始用它的電子感官進行觀察。這時差不多已經在二十五萬英里以外的「發現號」上,無線電開始收進第一批關於木星的真實消息。
每秒鐘成千次的脈衝報告著大氣的構成、壓力、溫度、磁場、放射作用以及其他十幾種數據,都只有靠地球上的專家才能分解出來。然而,有一項信息是馬上可以理解的;那就是由正在墜毀的探針發回的彩色電視圖像。
機器人剛進人大氣層並拋掉防護裝置時發回了第一批圖像。
當時只看到一團黃色霧氣,點綴著一些紅斑,在鏡頭前以使人眼暈的速度一滑而過——向上滑過,因為探針以每小時幾百英里的速度正往下墜落著。
霧氣越來越濃;難以猜想攝像機是對著十英吋還是十英里的深度,因為沒有可以集中眼力觀察的細節。從電視設備來看,這次任務似已失敗。電視設備是運轉的,但是在這霧氣翻滾的大氣層裡沒有什麼可看的。
接著,突然,霧氣散開了。探針一定已經穿透厚厚的雲層,進入了晴空——可能是近於純氫的地域,稀疏地散落著一些氨的晶體。雖然這時仍很難判斷圖像的大小,但鏡頭這時是顯然對著幾英里的深度。
一霎時,這一陌生的景象對於習慣於地球上顏色和形狀的眼睛幾乎毫無意義。在下邊很遠很遠的地方,是一片無涯的金色斑駁的大海,橫著一條條平行的山脊,也可能是巨浪的波峰。但那是不動的;視野的範圍太大,看不出任何動靜。而那金色的遠景不可能是片海水,因為它還高高地處在木星的大氣層中。它只可能是又一雲層。
隨後,鏡頭照進了十分奇異的東西,又由於距離遙遠而似見非見。在許多英里之外,那金色的山水幻化成一個異樣對稱的圓錐,活像一座火山。在火山極峰上有一圈小而蓬鬆的雲塊——大小都差不多,互不相連,各自獨處。這些雲塊很不自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對於這種莊嚴的景色竟也能用「自然」這類字眼的話。
接著,那探針在密度越來越大的大氣層中的某種擾動下轉而進人另一塊空域,在幾秒鐘內,電視屏幕上除了一片模糊的金色之外,一無所見。不久,鏡頭穩定下來;那片「大海」近得多了,但照樣很難理解。這時可以看到一塊塊黑暗,可能是透人更深的大氣層裡邊的一些空洞和縫隙。
探針注定是到不了底的。每深入一英里,它周圍氣體的密度就增加一倍,它越往下墜向那行星的看不見的表面。壓力也就越大。它還在那神秘之海上空很高的地方,圖像發出了預兆性的一閃,隨即消失,於是來自地球的這第一個探索器就在它四周若干英里深的大氣壓力下粉碎了。
在其短暫的生命中,那探索器掃瞄到也許是木星的百萬分之一的地方,而且只是才剛剛靠近那還深在重霧下幾百英里的木星表面。圖像在屏幕上消失時,鮑曼和普爾只能靜坐在那裡,不約而同地轉著同樣的念頭。
古人所做的確實比他們所知的更高明,居然很早就把這顆行星命名為群神之首(木星的原文是裘必特,為羅馬神話中眾神之長)。如果它上邊有生命,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找到?而在那以後,人又要花上幾個世紀才能步其第一個探索器的後塵——使用什麼運載工具?
但是,這些事情是同「發現號」及其機組無關的。他們的目標是更為陌生的一個世界,幾乎比太陽還要遠一倍一一還要通過五億英里充斥慧星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