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像的抒情 正文 6、宋元時裝
    趙匡胤作皇帝後,不久就統一南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數十年分割局面,建立了宋代政權。從長江上游的西蜀和下游的南唐吳越,得到物資特別多,僅錦緞彩帛就達幾百萬匹。為示威天下,裝點排場,便把直接保衛他的官兵兩萬多人,組成一個特別儀仗隊,某種官兵拿什麼旗幟、武器和樂器,穿什麼衣服都分別等級顏色花紋,用織繡染不同材料裝扮起來,出行時就按照秩序排隊,名叫「繡衣鹵簿」,還繪了一個圖,周必大加上詳細說明,叫《繡衣鹵簿圖記》,這個隊伍後來還增加到將近三萬人。現在留存後人摹繪的中間一段,也近五千人,為研究宋代官服制度,保留下許多重要材料。宋代政府每年還照例要贈送親王大臣錦緞袍料,計分七等不同花色,遇大朝會重要節日必穿上。宮廷皇后公主更加奢侈,穿的衣服常加真珠繡飾,椅披腳踏墊也用真珠繡,頭上鳳冠最講究用金翠珠玉作成種種花樣,比如「王母隊」就作一大群仙女隨同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等於把一台樂舞,搬到頭頂,後面還加上幾個鑲珠嵌玉尺來長翅膀,下垂肩際,名「等肩冠」(最近在明代皇陵內也有發現過這種冠)。

    一般貴族官僚婦女,穿著雖不如唐代華麗,卻比較清雅瀟灑,並且配色也十分大膽,已打破唐代青碧紅藍為主色用泥金銀作對稱花鳥主題畫習慣,粉紫、黝紫、蔥白、沉香、褐等色均先後上身。由於清明掃墓必著白色衣裙,因之又流行「孝裝」,一身縞素。北宋初年,四川、江南多出彩綢,女子又能歌善舞,裝束變化常得風氣之先,從詩詞中多有反映。部分還保留晚唐大袖長服習慣,同時已流行另外一種偏重瘦長,加上翻領小袖齊膝外衣的新裝,作對襟式的加上兩條窄窄的繡領。用翻領多作三角形,還和初唐胡服相近,袖口略小,如今看來,還苗條秀挺,相當美觀。另外一種裝束,尚加披帛,腰帶間結一彩綬,各自作成種種不同連環結,其餘下垂,或在正面,或在一側,這種式樣似從五代創始,直流行到南宋。裝束變化之大主要在髮髻,也可說是當時人對於美的要求重點,大致從三國時曹植《洛神賦》中說到的「雲髻峨峨」得到啟發,從唐代宮廷女道士作仙女龍女裝得到發展,五代女子的花冠雲髻已日趨危巧,宋代再加以發展變化,因之頭上真是百花競放,無奇不有。極簡單的是作玉蘭花苞式,極複雜的就如《楓窗小牘》所說,趙大翁墓所見有飛鬟危巧尖新的、如鳥張翼的,以至於一種重疊堆砌如一花塔加上紫羅蓋頭的,大致是仿照當時特種牡丹花「重樓子」作成。照史書記載,到後竟高及三尺,用白角梳也大及一尺二寸,高髻險裝成一時風氣,自然不免影響民間相習成風。後來政府才特別定下法律加以限制,不得超越尺寸。但是上行下效,法律亦無濟於事。直到別種風氣流行,才轉移這種愛好。邊疆區域,如敦煌一帶,自五代以來多沿襲晚唐風氣,使用六金釵制,在博大蓬鬢兩側,各斜插三花釵,略作橫的發展,大約本於《詩經》「副笄六珈」一語而來,上接晉代「五兵佩」習慣,流行民間,直到近代。福建畬族婦女的頭上三把刀銀飾,還是它的嫡親繼承者。額黃靨子宋代中原婦女已不使用。西北盛裝婦女還滿臉貼上不以為煩。

    至於演戲奏樂女人的服裝,種類變化自然就更多了。從畫中所見,宮中樂妓,作玉蘭花苞式髻,穿小袖對襟長衫的可能屬於一般宮婢,雜劇中人則多山花插頭,充滿民間味,如照范石湖元宵觀燈詩所見,歌女中有戴個茸茸小貂帽子遮住眉額的一定相當好看。若畫古代美人裝束,多作成唐代仙女、龍女、天女樣子,雖裙帶飛揚輕舉,依舊不免顯得有些拖沓,除非乘雲駕霧,否則可夠不方便。這另外也反映一種現實,即宋人重實際精神(除了髮髻外),穿衣知道如何用料經濟,既便於行動也比前人美觀。宋代流行極薄紗羅,真是輕如煙霧,如作成六朝人畫的洛神打扮,還是不會太重的。但是當時的女道士,就不肯這麼化妝,畫采靈芝仙女且有作村女裝束的。

    當時最高級和尚,袈裟尚紫色,惟胸前一側絆帶用個小玉環,下綴一片金錦,名「拔遮那環」。宋元應用較廣,影響到西藏大喇嘛,在明清古畫裡還保留這個制度。

    契丹、女真、黨項、羌族等同屬中國東北、西北遊牧民族,生活習慣上與中原顯著不同。

    西夏婦女多著唐式翻領胡服,斜領刺繡精美,統治者服飾也近似唐裝,腰間束帶,掛上小刀、小囊、小火石諸事物,頭上戴的還是變形渾脫帽,普通武士則有作突厥式剃頂的。

    契丹、女真本來服裝一般多小袖圓領,長才齊膝、著長統靴、佩豹皮弓囊,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契丹男子髡頂披髮,女真則剃去頂發把余髮結成雙辮下垂耳傍。受漢化影響,有身份的才把發上攏,裹「兔鶻巾」,如唐式帕頭,卻不甚講究款式,惟間或在額前嵌一珠玉為裝飾。婦女著小袖斜領左衽長衫,下腳齊踵,頭戴金錦渾脫帽,後垂二錦帶,下綴二珠。其腰帶也是下垂齊衣,惟不作環。契丹和女真遼金政權均設有「南官」,多兼用唐宋官服制度。契丹即起始用不同山水鳥獸刺繡花紋,分別官品,後來明清補服,就是承繼舊制而來。金章宗定都燕京後,輿服制度更進一步採用宋式,區別就益少了。至於金代官制中用綢緞花朵大小定官位尊卑,最小的只許用無紋芝麻羅,明清卻不沿用。但衣上用龍,元代即已有相當限制。分三、四、五爪不等,嚴格規定,載於典章。明代即巧立名目,叫「蟒」、「鬥牛」等等,重作規定,似嚴實濫。

    同時契丹或女真男子服裝,因便於行動,也已為南人採用,例如當時力主抗金收復失地的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身邊家將便服,除腰袱外,就幾乎和金人無多大分別。平民穿的也相差無幾,彼此影響原因雖不盡同,或為政治需要,或從生活實際出發。由此可知,民族文化的融合,多出於現實要求,即在民族矛盾十分劇烈時亦然。(總的看來,這種齊膝小袖衣服,說它原屬全中國各民族所固有,也說得過去,因為事實上從商代以來,即出現於各階層人民中)這時期勞動人民穿的多已更短了些,主要原因是生產雖有進展,生活實益貧窮,大部分勞動成果都被統治者剝削了,農民和漁夫已起始有了真正「短衣漢子」出現。

    社會上層衣服算是符合常規的,大致有如下三式:

    (一)官服——大袖長袍還近晚唐,惟頭上戴的已不相同,作平翅紗帽,有一定格式。

    (二)便服——軟翅帕頭小袖圓領還用唐式,惟腳下已由烏皮六合靴改成更便利平時起居的練鞋。

    (三)遺老黃冠之服——合領大袖寬袍,用深色材料緣邊,遺老員外多戴高巾子,方方整整。相傳由蘇東坡創始,後人叫作「東坡巾」。明代老年士紳還常用它。有身份黃冠道士,則常用玉石牙角作成小小卷架空心冠子,且用一支犀玉簪橫貫約發,沿用到元明不廢,普通道士椎髻而已。

    男僕雖照制度必戴曲翅帕頭,但普通人巾裹卻無嚴格限制。女婢丫鬟,頭上梳鬟或丫角,又或束作銀錠式,緊貼耳邊,直流行到元代。

    至於紡織物,除絲織物中多已加金,紗羅品種益多,花紋名目較繁。緞子織法似應屬於新發明。錦的種類花色日益加多,圖案配色格外複雜,達到歷史高峰。主要生產還在西蜀。紗羅多出南方,羅緞名目有加「番」字的,可知織法不是中原本來所固有。錦名「婆」,更顯明從印度傳來。「白鷲」出於契丹,也為文獻提到過。雨中出行已有穿油綢罩衣的。

    這時期並且起始有棉織錦類,名叫「木錦」。至於「兜羅錦」、「黎單」等西南和外來織物也是花紋細緻的紡織品,子則是細麻織品。「點蠟幔」是西南蠟染。一般印花絲綢圖案,已多採用寫生折枝花,通名生色折枝,且由唐代小簇團窠改為滿地雜花。惟北宋曾有法律嚴禁印花板片流行,只許供繡衣鹵簿官兵專用,到南宋才解禁,得到普遍發展。臨安市銷售量極大的彩帛,部分即指印花絲絹。時髦的且如水墨畫。北宋服飾加金已有十八種名目,用法律禁止無效。北宋時開封女人喜用花冠繡領,在大相國寺出售最精美的多是女尼姑手作,反映出宗教迷信的衰歇,庵中女尼已不能單純依靠信徒施捨過日子,必須自食其力方能生存。和唐代相比已大不相同了。統治者雖耗費巨萬金錢和人力,前後修建景靈宮、玉清詔應宮、絳霄宮等,提倡迷信,一般人還是日益實際,一時還流行過本色線繡,見於詩人陸游等筆記中。

    高級絲織物中除錦外,還有「鹿胎」、「緊絲」、「絨背」和「透背」,四川是主要產地。這些材料,內容還不夠明確。「鹿胎」或是一種多彩復色印花絲綢。「絨背」或指一種榮緞、絨紗,近似後來花絨。「透背」可能就是緙絲。這些推測還有待新的發現才能證明。捻金錦緞的流行增加了錦緞的華美,燈籠圖案錦且影響到後來極久。「八答暈錦」富麗多彩已達錦類藝術高峰。一種用小梭挖織的刻絲,由對稱滿地花鳥圖案,進而仿照名畫花鳥,設計布色,成為賞玩藝術新品種。技術的流傳,西北回族織工貢獻較多。南方還有「黃草心布」、「雞鳴布」、「子」和「紅蕉布」,特別宜於暑中使用。由於造紙術有進一步提高,因此作戰用衣甲,有用皮紙作成的,又用紙作帳子,也流行一時。

    元代由蒙古人軍事統治中國約一世紀之久。政府在全中國設了許多染織提舉司,統制絲毛織物,並且用一種嚴酷官工匠制度督促生產。用捻金或縷金織成的錦緞「納石矢」和用毛織成的「綠貼可」當時是兩種有特別代表性的產品,絲綢印染已有九種不同名目,且有套染三四次的,毛織物氈類利用更多,《大元氈工物記》裡還留下六十多種名目。為便於騎射,短袖齊肘的馬褂起始流行。

    元代南人官服雖尚多用唐式帕頭圓領,常服已多習於合領敞露胸式。蒙古人則把頂發當額下垂小綹,或如一小桃式余發總結分編成兩大環,垂於耳邊,即帝王也不例外。婦女貴族必頭戴姑姑冠(圖一),高過一尺向前上聳,如圖一

    一直頸鵝頭,用青紅絨錦做成,上飾珠玉,代表尊貴。衣領用納石矢金錦緣邊,平民奴婢多椎髻上結,合領左衽小袖,比女真略顯臃腫。貴族穿得紅紅綠綠,無官職平民就只許著褐色布絹,惟平民終究是個多數,因此褐色名目就有二十四種。元代至元年間,才正式徵收棉花稅,可知江南區比較大量種植草棉,棉布在國內行銷日廣,也大約是這個時期。

    四楞籐帽為元代男子所通用,到明代就只某種工匠還使用了。另外一種折腰樣盔帽,元代帝王有用銀鼠皮作成的,當額或頂部常鑲嵌價值極貴的珠寶。到明代差役的青紅氈帽還採用這個樣式,正和元代王公重視的「質孫宴」團衫,與明清之差役服式差不多一樣,前一代華服到後一代成為賤服,在若干歷史朝代中,幾乎已成一種通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