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爭 第十三章 獨步天下 新世紀的石油地緣政治 四處屯兵
    如果對即將到來的世界石油峰值的悲觀估計能夠解釋為什麼華盛頓甘冒入侵伊拉克的風險,那麼,美國針對從西非海岸到利比亞和蘇丹,從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到俄羅斯和格魯吉亞,還有阿塞拜疆和阿富汗,制定的一系列令人費解的外交新政策,也就有了解釋。

    布什要為確保再次當選下注,美國的軍事政策和能源政策的模式是明確的。結論只有一個,即美國的現行外交和軍事政策就是控制地球上每一個現有和潛在的石油產地和運輸線路。這樣的控制將是史無前例的。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美國將決定誰以多少價格得到多少能源。石油供應危機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隨著供應的危機正逐漸逼近,上述決定權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力。華盛頓顯然是在發動批評家們所說的資源戰。

    面對不可預期而又近在眼前的供應短缺,這種短缺在像中國和印度這些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尤為顯著,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將規定世界經濟發展的秩序。它有權決定給不給你石油,而石油又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原料。為了能夠控制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在世界意識到危機之前,華盛頓就已經行動好了。採取欺騙的手段是必要的,好在布什政府從來就不缺乏這樣的手段。

    在2003年5月巴黎石油峰會上的另一位發言人,也是資源研究學者的米歇爾·克萊爾引用了美國能源部長斯賓塞·亞伯拉罕在2001年3月國家能源峰會上的發言。布什的能源官員警告說,「美國在未來的20年裡面臨著重大的能源危機。如果不能適應這一挑戰,將威脅到我們國家的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並且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在提到切尼2001年的能源報告時,克萊爾說:「一切的重點就是要消除美國採購海外石油的障礙,無論這樣的障礙是來自於政治、經濟、法律還是運輸。」他補充道:「切尼的能源計劃對於美國的安全政策和美國軍事力量的部署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峰值可能在大約5∼7年,不到10年的時間內突然降臨,這一前景可以真正地解釋為什麼華盛頓會斷然發動戰爭。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像《紐約時報》這類備受尊敬的自由主義媒體,會在2003年1月發表由米歇爾·伊格納蒂夫撰寫的專欄文章,在描述美國的外交政策時為其辯護。在以前,這對於傳統的、崇尚自由的《紐約時報》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回顧布什執政期間,美國一直在一步步地擴充其軍事力量,擴展其軍事存在的範圍,進入到世界上一些從前根本不可能進入的地區。蘇聯經濟結構的解體使美國的軍事擴張成為可能,也使華盛頓控制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擴大到了布熱津斯基所稱的「心臟地帶」,正好是俄羅斯的家門口。

    關於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與軍事政策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聯繫,克萊爾評論道:……不可否認的是,布什總統對於加強美國的能源供應給予了最高關注,與此同時,現行的能源戰略基於這樣的現實,即美國日益依賴於來自於一個充滿危機與衝突地區的石油……一方面,這一戰略的目標是要保證更多的石油來自於世界其他地區,另一方面是增強美國干預這些地區的能力……

    克萊爾總結道:「他們已經為美國在21世紀統治世界做好了整體設計。」

    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的軍事基地已經擴展到了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前蘇聯的地盤以及阿富汗。從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位置看,美國軍隊已經控制了大部分南亞地區。巴基斯坦依賴於美國的軍事壓力。整個海灣地區現在都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

    美國軍事佔領伊拉克,使世界能源的舊格局像推翻多米諾骨牌一樣完全改變,這個幕後推手正是華盛頓。格魯吉亞,這個位於從裡海到土耳其傑伊汗港輸油管道的關鍵位置上的國家,實際上從2004年初起就受美國的保護。當時,在美國受過教育的36歲的律師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在「玫瑰革命」中登上總統寶座。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由華盛頓和索羅斯基金會扶持,另外還受到詹姆斯·貝克的個人干預和支持,詹姆斯·貝克的法律公司是代表裡海英國石油公司利益的。

    2003年初,當所有人把目光轉向伊拉克時,五角大樓又和兩個太平洋〔應為大西洋。——譯者〕的小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簽訂了長期軍事基地協議。這兩個島嶼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它們的位置可以直接攻擊到從摩洛哥到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和安哥拉的西部非洲油田。為達成政治上的密約,喬治·布什對西非進行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訪問。華盛頓的一些分析家估計美國石油需求的25%將很快來自西非。他們把幾內亞灣稱作對美國具有「重大利益」的地區。切尼的能源政策報告認為,西非預計是對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市場供應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法國在非洲不同地區扮演的傳統角色,正在被美國擠走。

    利比亞也正在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2004年1月,卡扎菲上校宣佈拒絕恐怖行動,並對國外開放石油投資,以換取美國的認可。在談及他對美國的迎奉時,卡扎菲強調,「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並且有很多新的因素正在制定世界的秩序」。利比亞仍然擁有相當可觀的石油儲量,華盛頓想插一手。利比亞當時已開始與日本、意大利、法國以及其他不受美國制約的外國公司簽訂合同,也與中國簽訂了建設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的合同。現在,這一切都將改變。美國石油公司被請了回來。卡扎菲僥倖逃生。

    在蘇丹,喀土穆政府於2004年1月與南部叛軍簽訂協議共享該地區的石油資源,從而結束了歷時20年的內戰。華盛頓在背後覬覦著。蘇丹一直與中國和歐洲的石油公司合作,由於華盛頓的制裁政策,美國公司未能得到機會。蘇丹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華盛頓認為獲得這些資源的時機成熟了。

    哥倫比亞以及鄰近的委內瑞拉的石油也正面臨美國的軍事存在。布什政府宣佈計劃花費9800萬美元對哥倫比亞提供軍事訓練和援助。這並不是為了阻止可卡因流入到美國,而是為了平息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和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這些游擊隊的活動,他們威脅到西方石油管道的安全。哥倫比亞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七大石油供應國。當委內瑞拉的總統烏戈·查韋斯試圖對國有石油公司採取更直接的控制政策時,布什政府在背後嘗試了一次政變(美國從委內瑞拉、哥倫比亞以及厄瓜多爾進口的石油數量超過了整個中東地區)。

    印尼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境況也是這樣:恐怖戰爭為美國新的、超強的軍事存在打開了大門。美國分析家左坦·格羅斯曼這樣評論道:「對美國的戰爭制定者來說,建立新的軍事基地是一種長遠的考慮,它比戰爭本身更為關鍵,也比美國的敵人重要得多。」在喬治·布什的第一屆任期結束時,作為外交事務中的新手,他已經領導了美國歷史上最戲劇性的軍事擴張。美國的軍事基地使得他可以在戰略上控制歐亞大陸所有的能源路線,這是史無前例的。美國可以在未來與日本、中國、東亞、印度、俄羅斯以及歐盟的能源關係中占主動。比利時作家米切爾·科林曾直率地說:「如果你想統治世界,那麼你就要控制石油。任何地方的任何石油」。這正是目前華盛頓所做的。

    伊拉克戰爭之後,2003年8月,當依賴能源的日本設法與伊朗簽訂長期合同以開發一個大油田時,華盛頓以伊朗的核計劃為借口阻止日本簽約。東京領會了美國的意圖。到10月份,他們瘋狂地以高於中國的價錢設法從尤科斯公司獲得俄羅斯的石油,當時俄羅斯公司正在與喬治·布什談判以便將尤科斯的一大部分股份賣給雪佛龍·德士古公司。華盛頓的石油雷達可以監測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是一種警示,它昭示了美國的真實意圖,即美國決意竭盡所能地鎖住每一個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地。怪不得世人開始懷疑美國總統的動機,懷疑他所宣揚的傳播自由和民主的真正目的。布什建議將給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的預算撥款增加一倍,以推進中東地區的民主進程,他的這個建議讓人很不放心。

    就在美國進軍巴格達前夕,阿納托利·利芬分析了美國發動戰爭的決心。利芬在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工作,他認為:一致的共識是通過絕對優勢的單邊軍事力量統治世界,這是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以來,迪克·切尼和理查德·珀爾周圍的智囊團一貫倡導和執行的。

    利芬認為石油戰略問題是切尼圈子的議事日程:「對切尼周圍的人來說,唯一重要的考慮是盡可能有保證地、無限制地得到便宜的石油。」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