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爭 第二章 分道揚鑣 德國與一戰的地緣政治 船運和鐵路基礎設施的必要性
    1873年後,英國的國家工業與金融政策阻礙了技術進步,而德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到1900年,兩國的發展路徑差異日趨明顯。1914年前,德國與英國之間日益增加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德國經濟迅速全面發展的兩個特殊方面,第一個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德國作為一個現代航運強國的迅速崛起,這對長期以來統治海洋的英國構成了致命的威脅。

    德國如果沒有控制好本國的現代商業船隊,沒有精良的海軍護航,她就永遠無法主導自己的經濟事務。英國依舊統治著世界海域,並且想盡一切辦法維持其統治地位。這就是英國地緣政治戰略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德國人認為,國家的經濟生活將永遠受外國航運強權的操控,由他們制定國際貿易的基本條款。

    1870年,德意志帝國的商業船隊僅有噸位64萬噸,在當時名列世界第五,落後於英國、美國、法國以及挪威。但到了1914年,德國的船隊已經迅速躍升至世界第二,僅僅落後於英國。

    1870年德國的出口貨物受其他國家——首先是英國的運輸價格和運力的限制。到1914年,這一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早在1901年,德國自己擁有各種船隻52000艘,總噸位達900萬噸,穿梭於世界各國的港口之間。到1909年,船隻增加到65000艘,載重總噸位達到1300萬噸。在此期間,德國貿易的70%都依靠海運完成。對貿易條件的控制,對於德國的經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英國金融業與航運業人士對此並不歡迎。

    與此同時,德國的鋼鐵和工程技術迅速發展,其成果也直接被應用到現代商船的建設中。蒸汽動力替代了過去的帆船,鋼質船體替代了過去的鐵質與木質船體。這些設備的改善增大了商船的規模並且有效地提高了德國航運的效率。1891年,德國已經擁有三艘7000噸以上載重噸位的蒸汽動力船。到1914年,德國已經擁有載重噸位超過兩萬噸的蒸汽動力船五艘,15000∼20000噸之間的九艘,7000∼10000噸之間的66艘。

    在這段時間,德國海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到1914年,漢堡-美洲公司與北德勞埃德公司兩大公司擁有全部德國商船的40%。組織有序、規模經濟和重點建設最有效率和最現代化的輪船,是這一時期德國海運取得驚人增長的秘訣。

    當時,一位法國觀察家就德國海運業取得的非凡成功作出評論,他寫道:正是這種集中使得加快資本攤銷、拆毀已經變得陳舊的貨船、不斷革新運輸機械成為可能。在德國的商船中,你找不到用了30年或40年的舊船。通過標準化生產——準確地說是冶金術、電子技術等德國工業保證了德國商號所需的運輸,航海運輸變得頻繁而有規律。對於德國人來說,航行線路的創立並不是跟隨貿易,它領先於貿易,並在領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

    隨著1888年漢堡最終併入德意志帝國,漢堡以及後來的不來梅-不來梅哈芬港成為歐洲建設最現代和最高效的港口設施中心,帶動了通向世界市場的整個中歐運往北部的鐵路貨運。通過制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鼓勵發展了最有價格競爭力的交通運輸通信體系。在1914年之前的15年內,德國將其航運業務發展到全世界,包括英國壟斷的傳統殖民地市場以及其他「勢力範圍」,如埃及甚至南北美洲。1897年,在德意志帝國國會通過法律限制金融投機差不多一年時間之後,海軍上將馮·特皮茲宣佈了第一個德國艦艇建造項目,該項目於1898年由德意志帝國國會批准,緊接著在1900年再次立法宣佈建造兩倍的海軍艦船。

    1906年,英國推出了一種全新設計的全重型火炮戰艦「無畏號」,比當時任何一種戰艦都速度更快,火力更強。作為回應,德國於1906年通過法律,規定德國海軍艦隊每20年需更新一次,知道這一法律的人被限定在很小範圍內。令英國震驚的是,到1909年,德國推出了四艘戰艦組成的拿騷級戰列艦,比「無畏號」戰列艦更先進。這些戰列艦很快就被英國和德國造船專家以更先進的「超級無畏號」戰列艦所取代。英國壓根就沒想到,德國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展一支如此現代化的海軍艦隊。1951年在牛津大學的一場演講中回顧1914年世界大戰的背景時,盧埃林·伍德沃爵士精練地闡述道:「德國,如同其他強國一樣,能輕鬆自如地為自己造出想要的大艦隊。問題在於:一出於權宜之計,二出於現實考慮。德國艦隊對於英國作為海洋強國的主導地位絕對是一大挑戰。」

    大約在1910年,英國人越來越清楚,英國需要採取斷然措施對付德國令人生畏的經濟崛起。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石油第一次作為戰爭中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因素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