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隨著自由貿易政策大幕的拉開,英國經濟舞台上的主角由工業巨頭換成了銀行家。金融貨幣、國際貿易、原材料優勢,構成了英帝國權力的三大支柱。】
過去100年的歷史,是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儲備而戰鬥的歷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與此相提並論。首先是英國,後來是美國,主要受這兩個國家的利益影響,圍繞著原材料、石油,形成了世界政治與經濟的權力版圖,但人們對此卻瞭解甚少。
19世紀90年代末期,英國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無與倫比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自1815年開始,英鎊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信貸貨幣。英鎊的這一地位和作用,建立在英國黃金儲備的基礎之上,並得到了英格蘭銀行的嚴格監護。全世界對此充滿了嫉妒。在滑鐵盧,普魯士的軍事優勢是戰勝拿破侖軍隊的關鍵,但是,贏得勝利者美譽的卻是惠靈頓和英國人,於是,世界的黃金大量流入倫敦,使得其儲備佔據了世界最大的份額。「像英國先令一樣可靠」,這是當時不言自明的道理。1816年6月22日,英帝國頒布法律宣佈,黃金是唯一的價值計量標準。在此後的7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英國的外交政策日益側重於保護英國的國庫——英格蘭銀行的地下金庫,包括全世界新開採的黃金,無論這些黃金是產自澳洲、美國還是南非。這一政策的必然結果是,隨時對擁有黃金儲備的競爭對手實施「戰略打壓」政策。
1815年後,在世界海域內,英國海軍的霸權無可匹敵。英國船隊滿載著英國的鋼鐵、煤炭以及出口國外的曼徹斯特紡織品駛向世界各地。英國製造業領導世界幾十年。
然而,就在英國對外顯示出強權的同時,英國國內卻隱藏著危機。在世界貿易中,英國商號的信用延伸得越遠,在阿根廷、美國以及俄國的鐵路建設中,倫敦金融城裡的銀行貸出的資金越多,英國國內的經濟就越是惡化。很少有人明白,兩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麼會有如此密切的聯繫。
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對拿破侖時代之後的歐洲政治版圖進行了重新劃分。在這之後,英帝國在外交大臣卡蘇裡勳爵的外交斡旋下,通過與奧地利哈伯斯堡皇室和其他歐洲大陸強國進行交易,獲得了海洋控制權。當時的歐洲大陸,各國彼此分裂,勢力較弱,根本無法挑戰英國在全球的擴張。通過控制海洋,英國控制了世界的海運貿易,這構成了滑鐵盧之後新的英帝國三大支柱之一。當時的貿易條款由倫敦勞埃德海運保險和銀行財團制定,歐洲大陸的製造業者,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眾多製造業者一樣,不得不接受這些條款。英國皇家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在世界各地的主要航道上充當警察,為英國商船提供免費「保險」。而競爭者的船隊則不得不向倫敦勞埃德保險財團購買保險,以防海盜、災難以及戰爭的威脅。
對於世界上大部分海運貿易來說,倫敦銀行的信用證以及現鈔兌換是十分必要的。私營的英格蘭銀行,由倫敦「金融城」(即倫敦金融區的統稱)裡的巴林家族、漢布羅家族以及羅斯柴爾德家族等著名金融財團共同創辦,操縱著世界絕大多數貨幣黃金的供給,它們精心策劃,導致大量的英國出口品肆意傾銷到競爭者的市場。對國際銀行業的主導,無疑是1815年後英帝國權力的第二大支柱。
第三大支柱便是英國對棉花、金屬、咖啡、煤炭以及19世紀末新興的「黑金」石油等世界主要原材料的地緣政治優勢。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這一支柱顯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