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做嫁衣
遼宋夏金元時期是古代文化高度繁榮的階段,理學產生,宋詞元曲繁榮,世俗文學出現,科學技術發達。
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的文化與漢文化融合後,有了新的特色。實際上除了蒙古人之外,前三個民族的文化跟中國幾乎一樣,宋朝人說:「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就是說這些人和漢族沒區別。只有蒙古人90年之後又回草原了,以前放羊出來的,還回去放羊,白在中原待了這麼多年,跟留學一樣。
首先看這個時期的科學技術。有三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十一世紀中期,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後傳到了朝鮮日本和埃及歐洲。按照韓國人說是他們發明的,這個觀點可以忽略。
指南針,宋代已經普遍使用。傳說是黃帝戰蚩尤的時候發明的,最起碼祖沖之就造過指南車,所以指南針應該發明的很早了。宋代的航海上普遍使用。指南針13世紀傳到阿拉伯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當年日本國遣唐的船沒譜,就是因為它沒指南針,找不著北,走丟到印度尼西亞或者西伯利亞去了。阿拉伯人來華要搭乘中國的船,回國也要搭乘中國船,因為中國的船有譜。如果中國最近三年沒有去他國家的船,他就在這住三年,十年沒有住十年。改朝換代了永遠不去了,在中國定居吧。總比死在海上強得多,所以指南針的貢獻是相當大的。
還有一個火藥,唐末用於軍事。南宋發明的突火槍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13世紀傳入阿拉伯。這個突火槍的發明使作戰進入了冷兵器、火藥兵器並用的時代,到17世紀徹底進入火藥兵器時代。蒙古大軍當中有會造槍的工匠,在和阿拉伯打仗時發明了管形武器,射擊武器。阿拉伯人學會了之後,在跟西班牙打仗的時候也使用了火槍。這是今天所有槍炮的直系祖先。
當西班牙守軍發現阿拉伯人操縱一種管子狀的東西時很驚訝,什麼玩意兒,後來把大主教請來了,他說我來破解,這是他的巫術,掛上聖母馬利亞的畫像灑聖水。底下一開炮,城樓、主教、聖母馬利亞都上天了。
歐洲人發現這個東西好使,開始玩,一玩就比咱們玩的好。魯迅先生在今天那些憤青的眼裡,應該是中國第一漢奸,魯迅罵中國人那叫一狠,你說罵的對不對,你敢說哪句不對?所以憤青是最禍國殃民的,他們的愛國比賣國賊還要可怕。魯迅先生講,「洋人發明了火藥做大炮。中國人發明火藥驅鬼、做炮放煙花。」鳥巢的花,世界最先進吧。美國國慶都得進口放咱的花,因為咱做這個最漂亮。中國人發明指南針幹嘛?看風水。不吉利這不能蓋房,動土不宜,洋人則用它發現了航海新大陸。反過來,洋人拿鴉片治病,中國人拿它當飯吃。這一下祖宗給我們留下多少好的東西,你都學不會,盡走斜道,你說是祖宗無能還是子孫不孝。三大發明,這顯然都是世界之最,所以奧運開幕式得展示中國古代的文明。此外,北宋沈括著的《夢溪筆談》,也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元朝的郭守敬創製了簡儀和高表。郭守敬是著名的天文學家、
數學家、水利專家,他做了都水監。今天北京的京密引水渠的原理就是當年郭守敬提出來的。今天在積水潭地鐵站一出來,有一片古建築,那就是惠公祠,紀念郭守敬的,因為那會兒積水潭,包括通惠河都是郭守敬開鑿的。元朝皇帝下聖旨准許官員70致仕,當官的70歲可以申請退休,括弧郭守敬除外。別人都可以70退休,郭守敬不能,所以郭守敬一直幹到死在任上,在元朝歷時幾朝皇帝。他還創製了簡儀和高表,主持了全國範圍的天文測量。編訂《授時歷》。這就是曆法,比現行公歷早三百多年。我們今天的公歷是羅馬教皇格力高利在明朝的時候制定的,又叫格裡高歷,但中國的授時歷比它早300年。郭守敬算出來一年是365.2425天,跟現在的實際運行時間差13秒。今天拿電腦算,當年連算盤都沒有,可能是地下擺棍算的,厲害。
一朝填詞人
北宋司馬光編的《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取才重在歷代政治興衰,使君主借鑒其中的經驗教訓,因此他一般寫的內容是政治、軍事,不寫經濟文化。
這個時期的文學最主要的成就是詞。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各個時期文學的代表。南唐後主李煜是五代時的詞人。詞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分豪放和婉約,以婉約派為主。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詞裡面絕大多數屬於婉約派。因為流行歌曲不就是生命與愛情兩大永恆的主題,唱愛國的也有,《北京歡迎你》,但那不佔主流。「詞言情,詩言志」。所以古人認為詞為艷科,尤其很多婉約詞,屬於反動黃色歌曲。李煜的詞很多是這樣的,他被宋軍包圍在南京,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被包圍的時候怎麼解脫啊,整天填詞。他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我不會打仗你就欺負我吧。「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看他就那麼大點出息,垂淚對宮娥。祖宗江山毀在手裡,對得起列祖列宗,對得起黎民百姓嗎?當然他的詞比前期那些人的詞寫得強多了,以前都是男男女女的事,從他那開始意境始大。他雖然也是亡國喪家,又是婉約,但是很有豪放的意識在裡面,後來寫成「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朝是詞這種文學形式最發達,最繁榮的時候。宋詞的繁榮,是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市民隊伍的擴大。中國古代文學形式當中,詞應該是適應市民的發展,也就是說跟後世的明清小說一樣。詞是通俗歌曲,它勢必要適應市民的需要,市民整體就需要生命與愛情的永恆主題。當然人家這個通俗歌曲是通俗,今天的歌曲是俗,不通。
另一個原因是宋代的矛盾尖銳,宋詞正好用來表現愛國精神,所以詞在宋朝才能發展出豪放派。蘇軾就是豪放派的創始人,前面提過這個詩是言志的,詞是言情的,那麼蘇軾他就相當於拓寬了詞的路子,是以詩入詞。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意境和李白的兩句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差不多。其實李後主的時候,詞的意境就大了,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面提到李後主的時候說,詞的意境乃大,「由伶工之詞,變成文人士大夫之詞。」到蘇軾就更了不起,跟他相對的是婉約派的主要代表柳永,《雨霖鈴》裡寒蟬淒切的那主兒。柳劉永本來已經考中了進士,宋仁宗一看他的名字,就問:「莫非填詞之柳三變乎?」回答說正是,就給他一筆勾銷了,名字邊批上四個字,「且去填詞。」你整天寫這玩意兒,淫詞艷曲的東西,讓你做官有失朝廷的體面。所以柳永他更加放浪形骸,奉旨填詞,貧病無醫,還是妓女湊錢埋葬了他。所以行業裡面供奉老師是供孔聖人,練武的供關雲長或者岳鵬舉,唱戲的供唐明皇,妓院裡供祖師爺柳永,行業神。
女詞人李清照應該屬於婉約派,成就很高。她正好經歷亡國喪家之痛,就是靖康之變,她多年收藏的古董全都毀了。辛棄疾是豪放派,所以豪放派又叫蘇辛派。辛棄疾當年是北方義軍,抗金義軍的領袖,帶著一萬多人投奔南宋,一曲《鷓鴣天》,令人唏噓不已。「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鞘,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他也是畢生壯志難酬,一心就是想著恢復中原,收復失地。結果這個南宋是奸相輩出的年代,其中奸相韓侂胄北伐,拉大旗扯虎皮,讓辛棄疾做參謀長,老頭特高興,夜裡喝高了,「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我終於有報國的機會了,當參謀長。結果北伐失敗,韓侂胄腦袋都被送到金國,老頭可能鬱悶死了。豪放詞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南宋這些愛國文人的詞。
最著名的還有一個叫陳亮的,陳亮是跟陸游、辛棄疾這些人齊名,他有一首叫《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的詞。章德茂是一個人,每年宋朝要派使者去金朝賀,所以他寫了一個送章德茂大卿使虜,下闕特別有意境,「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被金占的中原地區,當年是堯舜禹的地方,這個裡邊應該有人恥於向胡人稱臣。「萬里膻腥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礡幾時通?」這個地方已經被胡人給佔領了,所以膻腥如許。「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胡人的運氣,超不過一百年,太陽永遠是在天上!那種意境和精神非常奮發向上,不像李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很消極鬱悶。
陸游以詩為主,詞也很出色。陸游的詩,可能是詩人裡面傳下來最多的,大概是傳下來9600多首詩,100多首詞。如果不算詩人,寫詩最多的應該是乾隆,四萬多首詩,但是他那個沒法看,以文為詩,白的要命。四萬多首,一天得寫幾首,一個人幹掉全唐詩。
但是真正的詩人作品最多的是陸游。梁啟超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陸游:「詩界靡靡千年風,兵魂消盡國魂空。詩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就是說只有陸放翁的詩是寫的最棒的!因為陸游也是文武雙全,活的時間挺長,80多歲,一生壯志難酬。「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年一年盼不來,所以他最後死的時候都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什麼時候驅除韃虜,上墳的時候記得告兒我一聲。當然他死後沒幾年金國就也滅亡了,但卻興起了更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幸虧老頭活著時沒看見。
外國語罵街
接著另一個成就是話本。
話本實際上就是小說。比如說《三國演義》的故事,話本裡就有,聞劉玄德敗,大家就流淚,聽見曹操失敗,大家就拍桌子鼓掌。實際上一直到唐朝,都是以曹魏為正統。因為晉是繼承的曹魏,所以陳壽寫《三國誌》,曹魏是正統,蜀漢和孫吳不是正統。到以後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包括隋唐在內,都是繼承晉的意思,以曹魏為正統蜀漢為奸逆。只有到了宋朝,才把蜀漢當做正統。因為之前是強調誰占中原誰就是正統,現在宋朝喪失了中原,難道能說自己不正嗎,所以他就強調王道所在才是正統。長安洛陽不算正統,王道才是正統,現在我王道跑杭州來了,我依然是正統。那次說來,雖然劉備跑成都去了,他是漢之王道,也是正統,地處蜀地,王乃漢王。
宋朝的這種思想觀念,使得《三國演義》這些本子的底稿在宋朝就形成了。你要是中午的時候打出租車,會發現十個司機可能有一半在聽評書,田連元、單田芳,他們普及歷史知識主要就靠評書。評書講的那個東西,距離歷史的真相其實很遠,但是大家愛聽,這種東西深入人心。我小時候聽,現在不聽了,一聽就笑,太搞笑了,劉秀怎麼殺功臣,那是劉邦,劉秀是不幹這事兒。但是這個東西很故事化,市民就愛聽閒話,所以才深入人心。
元朝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元曲。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作是關漢卿的《竇娥冤》。元曲為什麼在元朝廣泛推廣,因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這幫人快馬彎刀征服了中原,就不覺得文化有用,文化有用能被我們打成這樣嗎。所以整個元朝90多年才開了16次科舉,文化幾乎沒有出路了。文革時代,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這就是蒙古人定的。什麼叫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讀書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所以九儒,儒生就是臭老九。臭老九的時代,知識分子沒有科舉,就做不了官,他們想來想去,就把自己的滿腔憤懣,訴諸筆端。寫什麼東西最能引起共鳴,元曲。
就像電視劇劇本,你寫小說我不看,蒙古人不認字,你寫劇本,演出來大家都能看。《竇娥冤》「你不分好歹何為地,你錯堪賢愚枉做天。」這罵誰?罵朝廷,蒙古人傻,也不懂漢語,聽不懂什麼意思,要是擱漢化比較厲害的清朝,那完了。清朝皇帝漢話水平太高,一聽就明白。你罵蒙古沒關係,傻不拉嘰你罵吧!反正我聽不懂,我就知道羊腿好吃,這就挺好!於是上面傻統治,下面猛罵街,助長了元曲的成熟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