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要本錢
戰後共產黨已經發展到了130萬,還有200玩民兵,解放區19塊,100萬平方公里,1億多人口。當時提出,國共雙方裁軍,國民黨維持60個師,共產黨願意把8塊長江以南的根據地讓出來,但在政權和軍隊問題上,雙方未能達成協議。
國民黨始終不願容忍共產黨的存在,不願意作出必要地政治讓步,自抗戰結束以後,蔣介石就準備以軍事手段解決共產黨,暫時的和平不過是戰事準備階段。面對國民黨的戰爭威脅,共產黨自然不能就此退縮,堅守政治底線,準備武裝抗爭。
國民黨之所以敢於再次翻臉,撕破國共關係,發動全面內戰有其本錢。即便在抗日戰爭中,消耗巨大,但在與戰爭直接相關聯的軍事實力對比上,國民黨還是大大超過了共產黨。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隊有陸軍86個軍,248個師,200萬人,非正規不對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後勤後方機關和軍事院校101萬人,海陸空軍19萬人,正因為國民黨擁有欠打的戰爭機器,因此對於在同共產黨的戰爭中有著充分的自信。當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四平取得一時的勝利時,更使蔣介石頗為自得,認為已有資本與共產黨進行實力較量。
對於如何打贏共產黨,蔣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他認為,交通是現代戰爭最緊要之處。控制了都市就能控制住交通。都市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人才、物資都集中在這裡,能夠供給軍隊,提供支持,是水陸交通的要塞。這樣,共產黨即使擁有大片土地,也會為國民黨的交通線分割截斷,後勤補給會覺得困難,不管怎樣,控制了交通要塞,共產黨軍隊永遠都處於國民黨部隊的控制範圍,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局面。沒有大城市作為根據地,共產黨的部隊只能算是「流寇」。處於這種考慮,國民黨在全面內戰開始後,將重點進攻始終放在共產黨根據地城市和交通線上,而共產黨部隊還是採取官場的運動戰,很少固守城市。就國民黨兵力和作戰能動性,不足以憑借交通切斷共產黨部隊的運動轉移,蔣介石阻止共產黨軍隊流竄成為空談。
運輸找隊長
為了應付內戰需要,國民黨軍必須維持一定的兵員數量,為此不得不依賴高強度的征補。國民黨一貫不得民心,它的征補很困難,基本上靠強迫,抓丁拉夫就是常事啦。士兵不知為誰而戰,缺乏作戰積極性,並在不斷的戰爭中投降中國共產黨,是以國民黨難以維持一支穩定而有戰鬥力的部隊。而共產黨發展出一線部隊(野戰部隊)、二線部隊(地方部隊)、三線部隊(民兵)逐級迅速遞補的完整機制,並特別注意以實際利益鼓勵農民參軍,爭取國民黨士兵投誠反正。就華東野戰軍中,一些部隊的投誠戰士已經達到一半以上,技術兵種基本上都是投誠過來的。共產黨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來自繳獲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重型武器。據統計,在三年半的全面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有180萬人起義,接收和平改編和投誠,共產黨共繳獲接收5.4萬門火炮,機槍31.9萬挺,長短槍316萬餘支,海軍艦艇74艘,當時中共的宣傳將國民黨軍隊比作運輸隊長。
雖然共產黨對於內戰的爆發從上到下都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但是與國民黨相比,中國畢竟屬於弱勢,決定與國民黨破裂,打一場全面戰爭並非易事,部分中共高級幹部也對戰爭前景表示擔心。因此,中共還是希望全國內戰的時間盡量推遲,能夠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這也是中共在6月的和談中不惜作出重大讓步的主要原因。但是國民黨不願意給中共以準備時間,毛澤東反覆思考經過很長時間才下定決心,面對強大的對手,毛澤東有堅持到底的決心與魄力,他告誡中共幹部,對美蔣的壓力,我們應該有所讓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讓步而是鬥爭。
共產黨鑒於自己在戰爭實力上的劣勢,很早就對各根據地進行戰事總動員。要求各地能夠迅速行動,充分準備,從和平狀態轉入戰時狀態;在軍事戰術上強調運用運動戰,殲滅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不以保有城市為目的。在作戰部署方面,中共特別注意強調各戰區之間的配合,並隨著戰爭進程不斷改變自己的部署。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國以人數不多的中原部隊吸引了大量的國民黨部隊在其周邊,減少了其他地區的壓力。
國民黨軍有不少新近的指揮官,如杜(紀律的律去掉雙人旁,真不好意思,不認識這個字……)明、孫立人等人在抗日戰爭中就顯露頭角,讓日本人聞風喪膽,但是國民黨部隊有很多裙帶關係,論資排輩,人事關係複雜,這對於國民黨軍隊戰事失利影響巨大。中共注重發揮彭德懷、劉伯承等老一代戰將作用的同時,放手讓經過實戰磨礪的年青一代戰將作戰指揮,40歲左右的林彪、粟裕、陳賡等成為中共在內戰中崛起的新一代將領的代表,他們獨當一面,運用大兵團機動作戰的出色指揮能力為中外軍界所公認。
國共經過長年作戰,彼此將領都很熟悉。遼沈戰役時,國共雙方戰地主帥都是黃埔學生,這次戰役以國民黨大敗而告終,蔣介石氣昏了頭,大發雷霆:「林彪是四期的,而你們是一期,全是一期的,教官打不過學生,一期打不過四期!」
突圍有奇兵
國共全面內戰以中原戰事為開端。抗日戰爭勝利後,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部隊、河南軍區王樹聲部隊以及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王震部隊,在平漢路西的鄂北豫南會合,組成中原軍區,李先念出任司令員。共產黨在重慶談判時曾經提議要讓出這一區域,但是後來形勢變化,要求中原部隊在現在位置留守,吸引國民黨部隊,使得我軍在北方能夠得以有發展空間。但是中原根據地在此處建立時間不長,且地域狹小,迴旋餘地不大,數萬大軍再次雲集,後勤明顯供給不足。且此地孤懸於中共其他根據地之外,無法取得他們的呼應與支持。共產黨提出中原部隊轉移問題,被蔣介石斷然拒絕,實際上,國民黨早將孤立在外的共產黨的中原部隊作為其殲滅對象,調動大軍將其重重包圍,只待時機成熟準備下手,實力遠不如國民黨的中原部隊,處境危險,隨時有被剿滅的危險。
隨著東北戰事的升溫,國共武裝對峙的加劇,中原地區的戰事一觸即發。蔣介石頻繁調動國民黨黨政軍高層在各種場合進行戰事動員。鄭州綏莖公署主任劉峙動員了數倍於我軍部隊的8個整編師18萬人,準備一舉殲滅我軍中原部隊。
劉峙曾任黃埔教官,一向很受蔣介石的賞識。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就任命劉峙為河南省主席。不過劉峙好賭,同僚為其設宴餞行,劉就把第一軍一個月的軍餉輸了個精光。劉峙只得躲起來不去上任。蔣介石終於找到了他,逼他說明原委。劉峙只得老實承認自己輸光了、蔣問:是現款還是賬據?要是賬據,蔣介石可以憑借其領袖身份幫他賴掉,估計蔣介石也經常感謝為部下賴賬的事,可惜劉峙輸的全部是現款。蔣介石斥責劉峙誤事,令其趕緊上任。輸掉的現款蔣介石替他承擔一半,又借給他一半,這才了了這樁債務。
在劉峙的猛烈攻勢下,讓人覺得神奇的是,中原部隊獲悉國民黨部署後,快速突圍。中原軍區負責人出乎國民黨意外得從國民黨部署薄弱地區突圍而出,轉向豫陝鄂交界處的山區活動。很快,李先念部隊、王震部隊、王樹聲部隊竟然分別在平漢路信陽段成功越過了平漢路。而負責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聲東擊西,利用國民黨空隙突出包圍,向蘇皖地區挺進。
中原部隊的突圍行動大大超出了國民黨的預料,他們採取瘋狂地圍追堵截的措施,就這樣,停戰令頒布後相對平靜的局面終於被中原戰事所打破。內戰的戰火從東北燒到中原,國共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在蘇中、蘇北和皖中爆發,華東戰場舉國矚目,華夏大地又重新籠罩在全面內戰的戰火之中。
王牌拿來打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華東一直是國共的主戰場。我華東部隊在國民黨優勢兵力逼迫下,從蘇北逐漸退向山東,山東成為華東戰區的主要戰場。在山東,國民黨僅陸軍司令顧祝同就直接指揮有24個師,60個旅,45萬人。這些人集結成三個兵團,向山東中部山區推進。山東面臨一場激勵對抗,華東野戰軍在陳毅和粟裕的指揮下,積極尋找戰機。
為了加強對抗,年底,國民黨讓4個師開進蘇北,整編26師開進速度很快。由於行進速度過快,26師師長已經感覺兵力薄弱,前後沒有援兵,孤立得很,希望自己能夠向後撤退。陳毅抓住此次戰機,集中山東和華中野戰軍主力,突然出擊。恰逢此時師長大人不在,前方群龍無首,軍心渙散。當天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快速縱隊的戰車完全使不上勁兒。作戰當天,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全殲。此處戰爭剛結束,陳毅命令我軍立刻向國民黨整編第51師發動攻擊,兩師師長被俘,短短幾天敵軍損失慘重。
1947年2月,我山東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聯合作戰。此後,我軍一次次打退敵人進攻,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場上的攻勢最後不得不停頓。1947年4月1日,國民黨各部在山東做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攻擊。他們打通主要鐵路幹道,為大規模的調動兵力做準備,逼近華東野戰軍指揮中心,企圖以此扭轉戰局,一舉消滅我軍。
國民黨部隊此次相當謹慎,穩紮穩打,並且不以一地得失輕易改變攻打計劃,華東野戰軍幾次誘導對手犯錯都未達成企圖。尤其是湯恩伯部隊,一旦發現華東野戰軍稍有威脅,就調整部署,向後收縮,野戰軍一時無法下手,戰爭環境很是壓抑。
戰爭就此陷入僵局。誰都希望能夠打開缺口,華東戰局能有所突破,但雙方誰也不敢輕舉妄動。華東戰場形勢,牽動著中央軍委的心。毛澤東時時關注華東戰場。他提醒陳毅、粟裕:忍耐、忍耐、再忍耐。遵照中央指示,華東野戰軍主力主動後撤,等待時機。這一行動,果然迷惑了蔣介石,他看到我軍後退,認為我軍攻勢疲憊,無力決戰。蔣介石親自趕到徐州、濟南部署兵力,並下令各部跟蹤追剿華東野戰軍。
戰場上的僵局就此打破,湯恩伯終於未能按捺住性子,機遇立功討賞,一改此前穩紮穩打的戰法,等不及各友鄰兵團統一行動,就貿然發動進攻,矛頭指向華東野戰軍指揮部。
湯恩伯之所以敢於發動進攻,是仗著有整編74師,是全美械裝備,作戰兇猛,機動性強,官兵素質在國民黨軍中堪稱一流,是老蔣的精銳師,師長張靈甫更是蔣介石的寵信。自從內戰全面開始後,整編74師就是急先鋒,先後攻佔華東的幾個重要城市,氣焰囂張。國民黨內部有「有十個74師,就可以統一中國」的說法。張靈甫向來不把共軍放在眼裡。華東人民解放軍早就想滅掉張靈甫的囂張氣焰,他們一聽說馬上要打整編74師了,個個摩拳擦掌,一場惡戰就要開始了。
湯恩伯以整編74師為骨幹,整編25、83師為左右兩翼配合,飛速向我部所在地突進。陳毅、粟裕一直關注74師動向,不可否認,74師進展神速,對於華東野戰軍威脅很大。而且74師光友部隊就有十多個師,距離都很近。74師進展神速,對於華東野戰軍威脅很大。而且74師光友部隊就有十多個師,距離都很近。74師本身戰鬥力超強,一旦華東野戰軍與其交火,如果不能短期內獲得勝利,處於膠著狀態,境況就會非常危急。粟裕從情報部門截獲的相關信息,得知湯恩伯命令正比昂74師攻佔坦阜,他認為有利戰機出現了。他提議抓住整編74師態勢孤立突出,驕橫輕敵的弱點,利用士兵欲與74師一較高下的氣勢,一改我軍先打弱敵的傳統,迅速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攻其不備,殲滅整編74師。
這是一次險中求勝的戰役,陳毅十分贊成,中央希望能夠發揮部隊作戰的主動性與靈活性。華東野戰軍指揮部作出決定,於百萬軍中去張靈甫首級,部署五倍於74師的兵力進行圍殲,四倍於74師的兵力擔任阻援任務,誓死一戰。
第二天,華東野戰軍權限發起攻擊,經過1天激戰,將74師合圍於孟良崮地區。74師遭遇到華東野戰軍的正面攻擊,而且它的左右兩翼友鄰部隊在野戰軍攻擊下向後撤退,自己陷入孤立無援境地。74師到這時候,才明白了野戰軍的戰略意圖,也明白了華東野戰軍吃掉自己的決心。張靈甫已有撤退之意,無奈華東野戰軍以雙腿賽過汽車的速度,佔領74師撤退的必經之路,徹底斷了他的退路。張靈甫只得硬著頭皮作戰。
蔣介石聽到自己的王牌軍陷於重圍,立即由南京飛到徐州督戰。不過,蔣介石還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他一面嚴令張靈甫固守陣地,以74師為中心,死死拖住敵人;一面緊催10個整編師火速向孟良崮靠攏,內外夾擊,實現反包圍,殲滅華東野戰軍主力,結束山東戰事。這樣一來,張靈甫根本是毫無退路,只得豁出去,盤踞孟良崮,等候援軍。
華東野戰軍幾乎也陷入了毫無退路的絕境,它們面臨的形勢十分險惡。戰爭不能再拖,我軍必須迅速解決整編74師;還要擋住增援之敵,為殲滅整編74師贏得時間。張靈甫的援軍離這要戰場孟良崮不過一兩天的路程,為此,陳毅、粟裕都到了第一線督戰,率領部隊衝鋒,力求殲滅74師,活捉張靈甫。
華東野戰軍目的明確,方向清晰。有了指揮員的一線督戰,士氣高漲,5月15日,我華東野戰軍發起總攻。張靈甫此時差不多到了山窮水盡的最後關頭,兵力不濟,步炮火力不足,投補給極其困難,人員、馬匹完全暴露在對方的戰火之下。但張靈甫依舊負隅頑抗,垂死掙扎。孟良崮戰役激烈的程度,為解放戰爭以來所罕見。
野戰軍以死相搏,志在必得的勁頭把張靈甫逼上絕路。張靈甫在最後時刻,頻頻向各方呼救,蔣介石嚴令各路援軍,甚至發出了死命令:「如有萎靡猶豫,逡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頓,以致友軍危亡,必定以畏匪避戰,嚴究論罪不貸。」
蔣介石先後命令出動飛機493架次,進行偵察,轟炸掃射和空投支援,都無濟於事。增援最快的整編25、83師與74師相距僅5公里,炮彈已能打到孟良崮,卻依舊在占線前沿徘徊。國民黨部隊每次實戰,臨到最後關頭,還是考慮自己安危,裹足不前。張靈甫萬萬沒想到,以自身強大的實力,會在周邊十萬援軍中坐視被殲。
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以傷亡一萬多人的代價,殲滅整編74師3萬多人,擊斃隱藏在山洞內的張靈甫。這次戰役的勝利,重創了國民黨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迫使其暫時轉入守勢,同時有力配合了陝北及其其他戰場的勝利攻勢。
在國民黨重兵環伺下,華東野戰軍迅速撤離戰場,令蔣介石再決一戰的計劃落空。全殲整編74師,在心理上給其沉重一擊,蔣介石曾經坦言,孟良崮戰役的失敗是內戰以來最心痛、最惋惜的一件事,是無可補償的損失。至此,國民黨在山東的攻勢暫時告一段落。
張靈甫作戰之驍勇是公認的。早年,對日作戰中,張靈甫在戰火中斷了一條腿,孟良崮戰役後,野戰軍最後從死人堆裡找出一具裝有假肢的屍體,得以確認其身份。對於張靈甫的死,當年國民黨方面為了穩定軍心,曾大肆宣揚張靈甫是「殺身成仁,為黨盡忠」,蔣介石更在其《痛悼74師檄文》中說該師「飲水斷絕,糧彈絕盡,全師孤立,四面受敵,即在陣地相率自戮者計有師長張靈甫等高級將領20餘人,悲壯慘烈」。
怪事有一樁
抗戰勝利後,國內局勢持續動盪不安。國民黨接收了大量的日偽資產和美軍的剩餘物資,一下子就壯了!有錢了就容易滋生腐敗,沒錢到哪腐敗去。對不期而勝的抗戰,國民黨沒有充分準備,多少有些爆發的感覺,有了錢不知道怎麼用,甚至不知道怎麼接受戰後物資。國民黨裡頭很多人貪污,弊端百出,民怨四起,國民黨的官員做得就是激化矛盾,全無形象可言。國民黨統治區,怪事有一樁,物價只會往上漲,這樣國民黨因抗戰勝利而得之不易的威望和信譽迅速有高峰降至低谷,直接影響到國民黨執政的穩定性,失人心者失天下,這也是國民黨失敗的伏筆。
抗戰初期,青年學子滿懷熱情,紛紛準備復原,後方學生悅動一時較為沉寂。抗戰期間,國民黨在後方各大學逐漸強化黨化教育,和共產黨爭奪學生。國民黨統治時期,一直沒有放鬆教育,各地的高等院校數量不少。共產黨以嚴密的地下組織為骨幹,加強學生工作,提出一套切中中學生思想命脈的方針。抗戰勝利不久,國共武裝衝突接踵而至,引起社會各界的不安。1945年底,昆明各大學生自治會組織多次時事演講,而國民黨對於學潮的殘酷鎮壓,令社會各界人士強烈不滿。
從1945年抗戰結束到國民黨失敗退居台灣,短短幾年時間,國內局勢急劇變化,國內經濟也走過了一段十分艱難的歷程。雖然國民黨在戰後提出經濟恢復與重建計劃,但政治經濟環境的動盪,計劃沒有辦法付諸實施。
經濟部為國民政府主管經濟的部門,抗戰勝利後,宋子文的主要工作即為恢復經濟與重建。宋子文也算是哈佛經濟系的高才生,本以為這哥們為拯救國民黨經濟而生,卻在現實中不斷碰壁,不過一年多,他就在黃金暴漲、經濟失控的危機中下台。
國民黨時期的經濟,根本就是一堆爛攤子,物資供應不足,財政收支嚴重失衡,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不斷。抗戰以後,工商業經濟的恢復與重建集中在輕工業部門和沿海城市,農業經濟的灰度與重建收到國內局勢的決定性影響。大規模戰爭對生產環境的破壞,徵兵拉夫對勞力的佔用,沉重的賦稅負擔,對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極為不利,不在國內營造一個和平環境,任憑你再牛的專家恐怕也是無力回天。
國民黨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解決不了物價飛漲的問題。非÷凡⌒奉‥獻′1945年抗戰勝利物價跟1937年相比上漲了9400倍。
中國境內目前發現的面值最大的貨幣是國民黨新疆省銀行發行的金圓券,單張60個億,一張鈔票六後面九個零,60億的鈔票,他印了多少張呢?360多萬張,360多萬個60億,你算算得多少錢,電腦能崩潰了,算這個數,360萬個億,60億能買什麼,據說能買100多粒米。所以物價漲了10多年,老百姓受不了。這物價暴漲,吃一碗麵,一碗麵條早上起來賣40萬,到晚上再賣120萬,一天的物價調7回。
劇烈的通貨膨脹,錢不值錢,老百姓寧可用冥幣,也不願用國民黨發行的貨幣。在國民黨統治區,儘管國民黨政府禁止金銀、外幣流通,強迫人民將手中黃金等值錢貨兌換成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但是並不能阻止金銀、外幣的廣泛流通。實際上,金銀、外幣已經取代了金圓券,直接拿來交易。在鄉村,由於銀元、銅幣都是不足額的貨幣,老百姓乾脆實行原始的物物交換,糧食、布匹在許多地方成為市場交換的等價物,完全回到了遠古時代。
國民黨貨幣不值錢,招致外國貨幣蜂擁而來。除了美鈔、港幣廣為流通外,英鎊、法郎、新加坡幣、越幣、葡幣、印度盧比、緬幣等各式各樣的外幣,聽過名字的,沒聽過名字的,幾乎周邊國家和華僑較多國家的貨幣在中國市場都能見到,當時的人也算是大開眼界了。
由於經濟恢復與重建的困難,國民黨曾經對美國寄予很大的期望。宋子文以知美和親美著稱,戰時曾經在美國從事爭取支援的工作,戰後自然也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援。可是國民黨戰後混亂的局面讓美國人不敢再往這個無底洞裡投錢了。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在1948年陷於崩潰。財政、金融、工商、農業樣樣都問題百出。多米諾骨牌效應,政治影響軍事,經濟危機誘發政治危機,國民黨的統治從內部看,就已經是命懸一線了。經濟危機不可緩解,引起社會危機的不可緩解,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總崩潰。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離開中國之際,無不惋惜地對國民黨的將領說:「共產黨戰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是廉潔,以及廉潔換得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