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性研究 正文 有奶沒奶都是娘
    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實驗,就是給小猴子"人工母親"的實驗。在西爾格德等人(ErnestR.Higard,Richardc.Atkinson,及RitaL.AikinsOn)"心理學"(Introductiontopsyhology)裡,有這樣一段:

    更有意思的實驗是把小猴子和母猴分開,而以人工母親(artificialmotber)來代替,小猴子可以從人工母親那兒得到食物,並可在其身上攀爬(HarlowandHarlow,1966;HarlowandSuomi,1970)。有兩個"實驗室的母親"能由小猴子的吸吃而產生乳汁。這兩個母親都無法移動,並且,她們雖然有頭、臉和軀體,但與母猴卻不相似。其中之一由鐵絲組成,另一個則由絨布構成。用絨布做成的母親,比用鐵絲者更能引起小猴子擁抱的動機。

    這項實驗想確定,是否供給食物的母猴就是小猴子喜歡親近的對象。結果是很明顯的:不管是否為食物的來源,小猴子都喜歡和"絨布媽媽"一起。這雖然是純粹被動的形式,但能夠提供舒適感的母親才是安全感的來源。例如,當小猴子置身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若能與"絨布媽媽"一起,就能明顯的減輕其恐懼感。(桂冠出版社譯本)

    為了使這段文字有更逼真的效果,我從蘭恩(FrankW.Lane)的《動物奇境》(AnimalWondeeland)裡找出小猴子抱"絨布媽媽"的可愛圖片,看了小猴子那一副楚楚可憐的表情,正好印證了這一實驗的可信。

    這一實驗告訴了我們,有奶並不是做娘的惟一條件。在動物中,許多動物對來吃它奶的,縱使不是親生的,甚至非我族類的,也一視同仁;相對的,人工奶嘴大量出現以後,要吃奶的動物,從人工奶嘴中也照樣多食多餐,對奶嚙的真假性,並不追究。

    雖然"人工母親"有使小猴有沒奶也是娘的感覺,但是,就健全發展而言,還是不夠的。在西爾格德的書上,又有這樣一段:

    雖然這種人工母親,可以提供一種重要的母職方式,但對健全的發展而言仍是不夠的。在出生後六個月當中,如果和其他猴子接觸不夠,將造成往後各種奇怪型態的行為。自小就與母親分離的小猴子,極少能和其他猴子相處融洽,並且很不會交配。早期社會接觸被剝奪的母猴,於交配之後,很難成為一個好媽媽,她們對小猴子有忽視或詈罵的傾向。出生後六個月中,對往後社會行為的影響既是如此顯著,所以對猴子社會情感的發生而言,這幾個月是關鍵期。不管以後和其他猴子的接觸如何,這種早期的孤立很難發展出正常的社會行為。(Sackett,一九六七。同上)

    由此可見,"人工母親"只能提供一時的安全感,卻不能提供其他的教化。小猴子要想有正常發展,還是得找個真媽才成。

    但是,對人類而言,很多人實在不適合做媽,她們對子女而言,只是搾取與傷害,子女們跟這種媽在一起,反倒"很難發展出正常的社會行為"。我認識的一位新女性,就是如此。她的星媽母親,是我生平僅見的一個惡婦,新女性長大後,變得乖謬異常,全無"正常的社會行為",顯然跟她不幸有這種星媽有關。心理學家一再拿動物實驗,但是動物是單純的,人類的長成卻複雜得多,我看了新女性的身世,真的感到她如果當年有"人工母親"來代替星媽,豈不更好?美國總統傑佛遜(ThomasJefferson)對人說,他和他母親一起活了二十五年,但他如果能再活一次的話,他寧願不再活那二十五年!人間畢竟有這類令人痛苦的母親,有了她們,要命的心理學才可以被推翻,而心理學有時候是要打倒的。不是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