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怪獸 第一部 第十三章 沿極地大浮冰前進
    雖然跨越極圈後這一海域遭到狂風暴雨的襲擊,說句公道話,還應該承認,迄今為止,我們的航行要算是極為順利的。如果十二月的上半月內,「哈勒佈雷納」號能找到敞開的威德爾之路,該是多麼幸運啊!……

    瞧,我現在也說「威德爾之路」了,似乎這是陸地上的一條坦途,保養良好,路旁立著里程碑,路標上寫明:南極之路!

    十日白天,在被稱之為浮冰塊1和碎冰塊2的孤立冰塊中,仍可以毫無困難地操縱雙桅船。風向並不迫使船隻搶風航行,船只得以在冰山的通道中直線前進。現在距離大規模解凍時期尚有一個月,對這些現象諳熟的蘭·蓋伊船長卻肯定地說,大解凍一般發生在一月份,今年則十二月就要發生。

    避開為數眾多的漂浮的冰塊,倒絲毫難不住船員們。真正的困難可能過幾天才會出現,那就是雙桅船要為自己打開一條通道穿過極地大浮冰的時候。

    無需擔心發生什麼意外。大氣層染成了淡黃色,就標誌著堅冰的存在。捕鯨人將這稱之為「閃光」3,這是寒帶特有的一種反射現象,躲不過觀察家的眼睛。

    連續五天,「哈勒佈雷納」號航行順利,沒有遭到任何損壞,甚至從未有過擔心發生碰撞的時刻。隨著船隻不斷南行,冰塊數量不斷增加,航道變得越來越狹窄。十四日進行的測量表明,我們位於南緯72度37分,經度顯然沒有改變,仍在42度和43度子午線之間。跨越極圈後達到這一點的航海家已經為數甚微,巴勒尼一行及別林斯高晉一行都不曾抵達這裡。比起詹姆斯·威德爾達到的最高點來,我們只差兩度了。

    雙桅船在這沾滿鳥糞、灰白無光的碎冰中航行,已經較為棘手。有的碎冰外表斑斑點點,髒污不堪。冰塊體積已經很大,相形之下,我們的船隻顯得多少渺小!有的冰山居高臨下,俯視桅桿呢!

    冰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品種繁多,變化無窮。從雲霧中顯露出來,雜亂交錯,反射著陽光,宛如磨光而尚未刻面的巨大寶石,真是氣象萬千。有時,不知何故,現出一層層粉紅色,然後又轉成淡紫和湛藍。可能是折射的效果。

    這優美的景色,在阿瑟·皮姆的自述中,有極其精彩的描寫。我欣賞著,百看不厭:這裡,是尖頂的金字塔;那裡,是圓形的屋頂,有如拜占庭式教堂的圓頂;或者中間凸起,彷彿俄國教堂的頂部;有高聳的乳峰;有水平桌面一般的石桌墳;有史前時期遺留下來的粗石巨柱,猶如矗立於卡納克1的遺跡中;有破碎的花瓶,翻倒的高腳杯……想像力豐富的眼睛,有時喜歡在天際變化多端的雲朵形態中找出各種名堂來。一言以蔽之,凡是在雲朵中能找到的東西,在這裡也應有盡有……雲朵難道不就是天上海洋的流冰麼?……

    1原文為英文。

    2原文為英文。

    3原文為英文。

    1阿聯地名。

    我應該承認,蘭·蓋伊船長集勇敢無畏與小心謹慎於一身。在突然需要進行某種操作,而距離的長短又不能保證圓滿進行時,他從來不在冰山的下風處經過。他對這種條件下航行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瞭如指掌,不怕在漂浮的流冰和浮冰群中冒險。

    那天,他對我說道:

    「傑奧林先生,我試圖進入極地海洋而未能成行,這已不是初次了。那時對『珍妮』號的命運只有些簡單的推測,我都想嘗試一番;而今,這些推測已成為肯定的事實,我還能不全力以赴麼?……」

    「你的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船長。依我看,你對在這一海域航行具有豐富的經驗,這更增加了我們成功的可能。」

    「這當然,傑奧林先生!不過,越過極地大浮冰以後,對我也好,對很多其他航海家也好,都還是個必然王國啊!」

    「必然王國?……也不絕對是,船長。我們掌握了威德爾極為可靠的航行報告,我再補充一點,還有阿瑟·皮姆的航行報告。」

    「對!……我知道!……他們都曾談到自由流動的海洋……」

    「怎麼?你不相信嗎?……」

    「不!……我相信!……是的!自由流動的海洋是存在的,而且有的道理很有份量。其實,很顯然,這些被稱之為冰原和冰山的大冰塊,不可能在海面上形成。是海浪產生的劇烈而無法抵擋的力量,將這些大冰塊從陸地上或高緯度的島嶼上分離出來。然後水流將這些冰塊帶往溫暖的水域。到那裡,撞擊損壞了冰塊的稜角,底部和中部受到溫差的影響,在較高的溫度中自行解體。」

    「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回答說。

    「所以,」蘭·德伊船長繼續說下去,「這些冰塊並非來自極地大浮冰,而是在漂流過程中遇到了極地大浮冰,有時將大浮冰撞碎,穿越了它的航道。此外,不應根據北極情況來推斷南極。兩極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庫克能夠斷言,他在格陵蘭海面上,即使在緯度比這還高的地區,也從未見過與南極海中冰山相類似的現象。」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問道。

    「估計是由於在北極地區,南風的影響占主導地位。南風夾帶著美洲、亞洲和歐洲高溫的因素到達北極,有助於提高大氣的溫度。而這裡,最近的陸地為好望角、巴塔戈尼亞和塔斯馬尼亞的頂端,幾乎無法改變氣流。所以在南極地區溫度較為整齊劃一。」

    「這個見解很重要,船長,它也證明了你關於自由流動的海洋的看法……」

    「是的……自由流動……至少在極地大浮冰後面十幾度的範圍內是自由流動的。所以,我們首先要越過極地大浮冰。一旦過去,最大的困難就已經戰勝……你說得對,傑奧林先生,威德爾已明確承認這個自由流動的海洋是存在的……」

    「阿瑟·皮姆也承認,船長……」

    「對,阿瑟·皮姆也承認。」

    從十二月十五日開始,隨著浮冰數量的增加,航行也更加困難。不過,海風仍是順風,在東北與西北之間變化,從來沒有表現出要變成南風的趨勢。船隻無時無刻不在冰山與冰原之中繞來繞去,沒有一夜不是減速航行——夜間操作自然艱難而危險。有時風力很強,就需要減帆。沿著塊塊浮冰邊緣,只見海水泡沫翻騰,浮冰上灑滿浪花,有如浮島上的岩石。這卻不能阻止浮冰前進。

    有幾次,傑姆·韋斯特測量了方位角,根據他的計算,冰塊的高度一般在十到一百杜瓦茲之間。

    我完全同意蘭·蓋伊船長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即體積如此巨大的冰塊只能沿海岸形成——可能是極地大陸的海岸。但是,很顯然,這塊大陸,有深深凹進其中的小灣,有分割大陸的海灣,有切割大陸的海峽。正因如此,「珍妮」號才得以到達扎拉爾島的位置上。

    總之,不正是存在著極地,才阻礙著探索者實現他們一直挺進到北極或南極的意圖麼?不正是極地使冰山有了牢固的支點,到解凍時節便分離出來麼?如果北極和南極的圓頂只有海水覆蓋,船隻不是早就可以打開通道了麼?……

    所以,可以斷言,「珍妮」號的威廉·蓋伊船長一直深入到83度緯線上,要麼是航海家的本能,要麼是偶然的機遇引導著他,他一定是沿著某一海灣溯流而上的。

    雙桅船在運動著的大塊浮冰中間穿行,船員們初見,自然頗感新奇。至少新船員是如些。對老船員來說,已不是初次的新鮮經歷了。對航行中這些未曾料到的事,他們很快也就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了。

    需要非常細心加以組織的,正是不間斷的警戒。傑姆·韋斯特讓人在前桅頂上裝置一個大琵琶桶——人們叫它「喜鵲窩」——不斷有桅頂瞭望員在那裡值班。

    有不大不小的海風幫忙,「哈勒佈雷納」號飛快前進。氣溫尚可忍受,約華氏42度(攝氏零上4度到5度)。危險來自濃霧。濃霧經常飄在冰塊擁塞的海面上,要避免碰撞就更加困難。

    十六日白天,船員們已感到疲憊不堪。流冰和浮冰群之間只留下狹窄的通道,彎彎曲曲,常有急轉彎,不得不經常變換前下角索。

    每小時內有四、五次,響起這樣的命令:

    「轉船首,迎風行駛!……

    ——急轉彎!」

    守舵人在舵輪上不得空閒,水手們則不斷地變換第二層帆、第三層帆,使之正面吃風,或用絞鏈制動低帆。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人幹活慪氣,亨特表現尤為突出。

    這個整個靈魂都是海員的人,什麼地方最有用呢?那就是需要扛著繩纜在冰塊上行走的時候。將繩纜繫住投錨固定在冰塊上,再把繩纜裝在臥式錨機上。然後慢慢牽引雙桅船,才能繞過障礙物。這時只要將桁索全長放開,以備繞在浮冰的稜角上。亨特跳進小艇,在碎冰中劃著前進。下艇後站在打滑的冰面上,就把活幹了。因此蘭·蓋伊船長及全船人員都將亨特視為無與倫比的水手。他身上那股神秘的氣息自然又將人們的好奇心激發到更高的程度。

    不止一次,正巧遇上亨特和馬爾丁·霍特兩人上一隻小艇,共同完成某項危險的操作。帆篷師傅命令他幹什麼,亨特總是又靈巧又熱情地執行命令。只是他從來不回答馬爾丁·霍特的問話。

    到這一天,估計「哈勒佈雷納」號距離極地大浮冰已經不遠。如果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前進,肯定很快就會抵達極地大浮冰,然後只需找到一條通道就是。可是直到現在,在冰原之上,在變幻莫測的冰山山頂之間,桅頂瞭望員尚未眺望到一處連綿不斷的冰峰。

    十六日的白天,要求絕對慎之又慎。無法避免的碰撞已將船舵震壞,可能需要拆卸。

    碎冰塊與雙桅帆船尾部摩擦,也引起了數次撞擊。看來碎冰塊比大塊浮冰更為危險。大塊浮冰向船隻肋部猛衝過來的時候,自然發生猛烈的接觸。但是「哈勒佈雷納」號肋板和各舷十分堅固,既無需擔心被撞破,也無需擔心失落包皮,因為本來船底就沒有包皮。

    至於舵板,傑姆·韋斯特叫人把它嵌進兩塊魚尾板中間,然後將圓材加在舵桿上進行加固,好像套筒一樣。估計足可保護住船舵了。

    不要以為這一海域擁塞著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浮冰,海洋哺乳類就離開這裡了。鯨魚大量出現,鼻孔噴出高高的水柱,蔚為奇觀!與脊鰭鯨和駝背鯨一起出現的,還有體軀龐大的鼠海豚,鼠海豚重達數百利勿爾1。當鼠海豚到達伸手可及的地方時,赫恩靈巧地擲出魚叉,便會擊中。恩迪科特十分擅長製作沙司,鼠海豚肉經他精心烹調,總是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讚揚。

    至於常見的南極鳥類,海燕、海棋鳥、鸕茲等,成群結隊,振翅高飛,聒噪不已。大群的企鵝,整整齊齊排列在冰原邊緣上,注視著雙桅船駛過。企鵝確實是這荒涼孤寂的地方真正的居民,它與寒帶的淒涼景象非常協調,大自然恐怕再也創造不出比這更合適的物種了。

    十七日上午,喜鵲窩裡的人終於報告看見極地大浮冰了。

    「右舷前方!」他喊道。

    南方五、六海里處,連綿不斷的峰巔高高聳立,狀如鋸齒狼牙,在天空相當明亮的背景上,勾畫出自己的側影。沿著極地大浮冰,漂浮著數以千計的冰塊。這巍然不動的屏障,從西北伸向東南。只要沿著這屏障航行過去,雙桅船就可再向南前進好幾度。

    如果你想對大浮冰和冰障之間的區別有一個確切的概念,最好記住以下幾點:

    我在前面已經指出,冰障根本不可能在開闊的海面上形成。無論是沿海岸聳立起垂直的冰壁,還是在後部伸出如山的高峰,它都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冰障之所以無法放棄支持它的固定核心,根據最權威的航海家的說法,是因為正是它提供了冰山、冰原、流冰、浮冰群、浮冰塊和碎冰這支龐大的隊伍。這些物質的不斷運動,我們在海面上已經看見了。支撐著冰障的海岸受到沿著從較溫暖的海洋而下的水流影響。大潮時節,有時海水漲到很高,冰障的平穩狀態受到破壞,開始解體,受到侵蝕。於是巨大的冰塊——幾小時之內可以有數百塊——分離出去,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墮入海水中,捲起巨大的漩渦,再次浮上水面。這時,它們就變成了冰山,只有三分之一露出水面,在水上漂流,直到低緯度地區受到氣溫的影響完全融化為止。

    有一天,我與蘭·蓋伊船長談到這個問題。

    「這種解釋很正確,」他回答我說,「正因為如此,對航海家來說,冰障構成不可逾越的障礙,因為它以海岸為基礎。但是大浮冰的情形就不同了。大浮冰在陸地前面,甚至可以在大洋上形成,它是由漂浮的碎冰連續不斷堆積而成。大浮冰也受到海浪的衝擊,夏季並受到溫暖海水的侵蝕,於是它就四分五裂,中間開出通道來,有許多船隻已經得以越過它了……」

    1利勿爾為法國古斤,相當於半公斤左右。

    「確實如此,」我補充一句,「大浮冰並不是無盡無休地連續下去、無法繞過的一整塊……」

    「所以威德爾能夠從大浮冰盡頭繞過,傑奧林先生。我知道,那也幸虧有氣溫升高和季節提前的特殊情況。既然今年這些情況也出現了,那麼,說我們可以受益,恐怕不算過於輕率吧!」

    「那當然,船長。現在大浮冰已經在望了……」

    「我要讓『哈勒佈雷納』號盡量行駛到大浮冰近前,傑奧林先生。然後,一旦發現通道,我們立刻鑽進去。如果找不到通道,只要風向能稍微保持在東北方向,我們借助於向東的水流,逼風航行,右舷前下角索,設法沿大浮冰前進,直到它的東緣。」

    雙桅船向南航行,遇到規模巨大的冰原。圍繞冰原從幾個不同角度上進行測定,再加上用測程儀測量底部,可算出其水面以上部分有五、六百杜瓦茲之高。這冰塊走廊,有時望不見出口。為避免進入死胡同被堵住去路,駕駛船隻需要十二分的精確和十二分的謹慎。

    「哈勒佈雷納」號到達距大浮冰只有三海里的地方時,便將船隻停住。水面寬闊,船隻完全可以自由活動。

    從船上解下小艇。蘭·蓋伊船長和水手長下艇,四名水手划槳,一個掌舵。小艇朝巨大的冰壁駛去,尋找雙桅船可以鑽過去的通道。但是枉費心機。經過三小時令人疲憊不堪的偵察,小艇返回。

    這時下起了顆粒狀的雪雨,氣溫下降到華氏36度(攝氏2度22分),遮住了我們的視線,大浮冰復不可見。

    看來必須在無以計數的浮冰中向東南方向行駛了,同時要倍加小心,不要偏離航道駛上冰障,船身升到如此高度,將來下來時,必將困難重重。

    傑姆·韋斯特下令轉動帆桁,盡量前側風行駛。

    船員們敏捷地操作著。雙桅船以每小時七、八海里的速度,朝右舷傾斜,在冰塊散落的航道上前進。如果與冰塊相遇會使船隻受到損壞,船隻自然曉得避開接觸。如果只是薄薄的冰層,船隻便會飛馳上去,用船首斜桅托板代替撞錘破冰。經過一系列的摩擦,辟啪作響,有時整個船身都震顫不已,「哈勒佈雷納」號又找到了自由流動的海水。

    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小心翼翼避免與冰山碰撞。天氣晴朗的時候,船隻前進沒有任何困難,因為無論加速也好,減速也好,都可以及時操作。然而,當頻繁的濃霧將能見度的距離縮短為只有一、二鏈的時候,航行自然是十分危險的。

    拋開冰山不談,「哈勒佈雷納」號與冰原碰撞難道就沒有危險麼?……當然有,這是無可爭辯的。沒有觀察過的人,根本無法想像這些運動著的巨大冰塊具有怎樣強大的威力。

    那天我們就見到一個這樣的冰原,速度並不大,與另一個靜止不動的冰原相撞。頓時,整個範圍內尖脊破碎,表面動盪,幾乎完全覆滅。只剩下大塊碎冰,一塊壓一塊地漂浮上來;冰丘聳立,高達一百法尺;有的沉入水下。撞上來的冰原重量達到幾百萬噸,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就在這種情況下,度過了二十四小時,雙桅船與大浮冰之間始終保持三、四海里的距離。如果更靠近大浮冰,就無異於走上有進無出的崎嶇小路。並不是蘭·蓋伊船長不想靠近,而是十分擔心距離過近,會沿著某個通道的出口行駛過去,反而沒有發現通道……

    「我如果有一艘同航船,」蘭·蓋伊船長對我說,「就可以更靠近大浮冰前進。進行這種類型的遠征,有兩隻船優點甚多!……可是,『哈勒佈雷納』號是單槍匹馬,如果出了事……」

    儘管小心操作,謹慎從事,我們的雙桅船仍然面臨著真正的危險。有時剛剛前進一百杜瓦茲,需要突然剎車,改變方向。有時船首斜桅補助帆桁就要與一大塊浮冰相撞。也有時連續幾小時,傑姆·韋斯特不得不改變航速,保持低速,以避免冰原的衝擊。

    總算幸運,海風一直保持著東到東北北方向,沒有發生其它變化,使我們得以保持逼風航行和後側風航行的張帆。風力也不特別大。如果轉成暴風雨天氣,真不知雙桅船的命運如何了——或者說,我心中一清二楚:它會連人帶物,全部覆滅。

    在這種情況下,絲毫不可能順風漂流,「哈勒佈雷納」號只好在大浮冰腳下擱淺了。

    經過長時間的偵察,蘭·蓋伊船長不得不放棄在陡壁間找尋通道的念頭。現在別無他路,只好到大浮冰的東南角去。沿這個方向前進,在緯度上我們不受任何損失。十八日白天,測量結果表明,「哈勒佈雷納」號的位置正在73度線上。

    我要再重複一次,就在南極海洋中航行而言,恐怕從未遇到過如此順利的情況了——夏季提早來臨,北風保持不變,氣溫表上指示著平均氣溫為華氏49度(攝氏9度44分)。毋庸贅言,我們享受著連續白晝,一天二十四小時,太陽的光線不斷從天際的各點上照耀著我們。

    冰山滴水,匯成數道溪流。小溪侵蝕著冰山的側壁,又匯成喧囂的瀑布。沉入水中的基底部分逐漸消耗、重心轉移的時候,冰山就會翻轉過來。對此要十分小心。

    還有兩三次,我們靠近大浮冰到兩海里的地方。大浮冰不曾受到氣溫變化影響,任何地方都不產生裂隙,應該說是不可能的。

    但是,多方尋找仍一無所獲。於是我們又投入自西向東的水流之中。

    水流給了我們極大的好處。將我們帶走,超過了43度經線,也無需遺憾。當然為了駛向扎拉爾島,必須使雙桅船再度回到43度經線上來。只要有東風,就會將我們吹回原來的航路。

    應該指出,這次偵察過程中,地圖上畫出的陸地或類似陸地的地方,我們在海上一處也沒有發現。地圖是航海先驅畫定的,當然不夠完整,但是大體上是相當準確的。我也瞭解,在指出有陸地存蘭·蓋伊船長不得不放棄在陡壁間找尋通道的念頭。在的位置,船隻經過而沒有發現陸地,這種情形也很常見。然而,扎拉爾島絕不可能屬於這種情形。「珍妮」號之所以能夠抵達,正是因為這一帶有自由流動的大海。今年季節大大提前,在這個方向上我們無需擔心遇到什麼障礙。

    終於,十九日下午兩、三點鐘之間,前桅守舵人只聽得桅頂瞭望員大喊一聲。

    「什麼事?……」傑姆·韋斯特問道。

    「東南方大浮冰切斷……」

    「再過去呢?……」

    「什麼也看不見。」

    大副攀上桅桿側支索,轉眼之間,已經爬到頂桅的桅頂。

    下面,全體人員等待著,迫不及待的心情難以描述!……也許桅頂瞭望員看錯了……也許是視覺幻覺……無論如何,傑姆·韋斯特是不會搞錯的!……

    觀察了十分鐘——多麼漫長的十分鐘啊!——他響亮的聲音傳到甲板上:

    「自由流動的海!」他喊道。

    回答他的,是齊聲歡呼「烏拉!」

    雙桅船前側風行駛,盡量逼風航行,向著東南方向駛去。

    兩小時後,已經繞過了大浮冰的盡頭。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望無際、閃閃發光的大海,浮冰完全消失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