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彈劾,正中皇帝劉欣先生的下懷。他不能真的「按律懲治」,如果真的「按律懲治」,王根王況休矣,好在他的目的只在排除王姓家族勢力,於是把王根先生遣回他的封邑曲陽(安徽省鳳台縣),而對王況先生比較嚴厲,撤消他的侯爵,貶成平民。
王姓家族衰落,傅姓家族興起,丁姓家族也跟著沾光。傅老太婆有三位堂弟,除了皇后傅孝哀女士的爹傅晏先生封孔鄉侯外,傅喜先生封高武侯,傅商先生稍後封汝昌侯。更在稍後,傅老太婆的娘,曾改嫁一位姓鄭的,生了一子鄭揮先生,雖然已經死啦,也追封信陽侯,而由他的兒子鄭業先生繼承爵位。更追封傅老太婆的爹崇祖侯,丁姬女士的爹褒德侯。丁姬女士大哥丁忠先生已死,丁忠先生的兒子丁滿先生,封平周侯;二哥丁明先生,封陽安侯。這一群新興的侯爵和他們新參加政府後的官職,使傅丁二家的勢力,霎時間如日中天,炙手可熱。
以上都是發生在公元前七年的事,也就是劉驁先生死掉,劉欣先生上台那一年的事。到了第二年(前六),傅老太婆向她二十年前的情敵馮媛女士報復,發生流血冤獄。權力和富貴使搖尾系統迅速建立起來,宮廷高級侍衛官(黃門郎)段猶先生、宮門司令官(郎中令)冷褒先生,舊案重提,上奏章給劉欣先生,認為傅老太婆和丁妓女士的尊號,應該改正。劉欣先生把這份建議交給政府有關的高級官員,研究它實行的可能性。
任何人都看出這只是一種責任分擔手段,表示可不是俺陛下一意孤行的,而是大家異口同聲的。於是大家研究的結果,全體同意,不但同意,而且一致強調這項建議合情合理,遺憾它提出得太晚。只有次席宰相(大司空)師丹先生、宰相孔光先生和新任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大司馬)傅喜先生,表示抗議。理由是啥,前已表過,反正根據的是宗法制度「大宗」「小宗」的鬼把戲。
這當然使傅老太婆大發雷霆,她閣下是當時全中國最有權威的女人,而竟連一個尊號都弄不到手,簡直奇恥大辱。對付這三個人很簡單,劉欣先生下令把師丹先生撤職,而且索性連侯爵也都削奪,貶成平民。不久,再把孔光先生撤職,同樣連侯爵也都削奪,貶成平民。傅喜先生總算是傅家班,僅只撤職,而仍保留爵位,遣送回他的封邑高武(河南省南陽縣)。
這場大獲全勝的鬥爭,已明顯地展示傅家班威不可當。新任宰相朱博先生當然是傅家班的尾巴,他繼續堅持傅老太婆由「定陶共皇太后」,改稱「帝太太后」,住永信宮;丁姬女士由「定陶共皇皇后」,改稱「帝太后」,住中安宮。而王政君女士的「太皇太后」,趙飛燕女士的「皇太后」,仍然如故。所以在公元前一世紀九○年代,西漢王朝共擁有四位「太后」,每一位太后,都有她們的官屬,包括住與宰相等級的財務處長(太府)和交通處長(太僕)。反正用的都是小民的納稅錢.壯哉。
傅老太婆和丁姬女士爭取到尊號是公元前五年三月的事,到了六月,丁姬女士一命歸陰。劉欣先生更下令取消「帝太太后」,改稱傅老太婆為「皇太太后」——好像「皇」比「帝」高一截,傅在太婆更躊躇滿志。想不到三年後的公元前二年,她閣下也一命歸陰。嗚呼,死亡是件悲哀的事,准都不願與世長辭,尤其是正享受著頂尖的權勢。可是,從以後發展上看,幸虧她閣下和丁姬女士先後死掉。蓋死得晚不一定是幸福,長壽超過某一種程度,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是一場災禍。最重要的是,人要死得巧,而傅老太婆和丁姬女士,正屬此類。
傅老太婆翹了辮子的次年(公元前一年),劉欣也跟著翹了辮子。當了七年皇帝,死時才二十六歲。由被誣殺的馮媛女士的孫兒劉箕子先生,繼任皇帝。劉箕子先生那一年不過九歲,還是一個娃兒,政府大權剎那間重新回到太皇太后王政君女士手裡,王政君女士把她的寶貝侄比王莽先生召回中央政府,任命他當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大司馬)兼皇宮機要秘書長(領尚書事)。
這是一個大報復的架構,暴風雨迅速而激烈。趙飛燕女士不得不在被貶成平民後自殺。而博孝哀女士,這個柔弱善良.從來不幹預政治的皇后,更首當其衝。在王莽先生堅持下,由太皇太后王政君女士下令,曰:「定陶共王太后(傅老太婆)與孔鄉侯傅晏,同心合謀,背恩忘本,專恣不軌,修逆無道。今令孝哀皇后退居桂宮。」桂宮是囚禁宮廷囚犯的地方。接著,第二道命令又到,再貶傅孝哀女士為平民,傅孝哀女士也只好自殺,大概只二十五歲,皇后群中,又多了一個橫死的艷屍冤魂。她沒有參與任何政治鬥爭,但她卻死於政治鬥爭。
起飛燕女士知道她是為啥死的,而博孝哀女士卻沒有任何罪狀.她唯一的罪狀是,她是傅家的女兒。
——王莽先生把傅老太婆恨入骨髓,所以接著是發掘她閣下的墳墓,理由是她和丁姬女士都是「外藩臣妾」,不應葬在首都長安,而應改葬到她們的封國定陶(山東省定陶縣)。當挖掘傅老太婆的墓時,忽然崩陷,壓死數百人,開棺後臭味傳播數里之外。挖掘丁姬女士墓時,棺材忽然起火,王莽先生因而宣稱那是上帝降的大火。我們不敢想像如果傅老太婆不先一年死掉,會發生什麼殘忍鏡頭。咦,怨毒之於人,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