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了問題的孩子,絕不是因為他們比一般孩子性知識少,恰恰相反,他們從各種途徑獲得了更多的性知識,他們的興趣被喚起了。由於他們一貫缺少理性的自我約束力,一貫對自己和他人沒有責任感,不計後果地放縱自己。
正確的兩性觀絕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個人整個價值觀、人生觀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觀,他一定會同時有健康的兩性觀。性教育的重點應該是世界觀和愛情觀教育。
家長們不僅要在意識上給孩子以健康的愛情觀引導,也要盡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處,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從父母身上領略到美滿的男女關係,才會對兩性相處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態為自己找到愛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孩子天生是不會說謊的。
圓圓四歲時,我和她爸爸帶著她在北京已漂了近兩年。戶口沒著落,房子也沒有,我們一家和另外一個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個有三間平房的小院,圓圓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歡圓圓,經常和她說話。當時我們想找個能解決戶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頓下來,正好煙台有兩家設計院希望我先生去面談,於是我們帶著圓圓一起去煙台。臨走前,因為考慮到能不能談成還是個懸而未決的事,沒必要向別人聲張;所以先生在臨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時,說我們準備回內蒙古老家去。
到煙台後,和一家招聘單位初步談好條件,決定來這裡,但先生需要留下試用一周。於是我帶著圓圓先回北京。因為我考慮事情還是要等到先生在那裡工作一周後才能最後確定,為穩妥起見,在回京的火車上對圓圓說:你回去見到高叔叔不要對他說我們來煙台了。
圓圓懂事地點點頭。
結果,我和她回到那個小院後,圓圓一看到小高,就趕快宣佈:「高叔叔,我不能告訴你我去哪裡了。」小高說:「你不是回內蒙古了嗎?」圓圓說:「不是,我媽媽不讓我告訴你我去哪裡了。」弄得我只好把實話都講出來。
我們到煙台後,單位很快把戶口給辦好,還給了我們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幾年後,來到這樣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有了這樣一份安穩的生活,這讓我們覺得非常幸福,心裡很感謝招聘我們過來的院長,於是春節回老家時花二百元買了一對有蒙古特色的工藝小銀碗,準備作為老家特產帶回去向院長表示感謝。
我和先生從沒給任何領導送過禮,這一次送這個小工藝品雖說只是出於感謝,但真拿著「禮物」帶著圓圓往院長家走時,心裡還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別人知道。圓圓不理解我們的心情,她來去都興高采烈的,很為自己去給別人送了點什麼而愉快。所以當我們回來走到樓下,看到和我們同住一個樓的她爸爸單位的同事時,她就興沖沖地對那人說:「熊伯伯,我們剛才去院長爺爺家,給院長爺爺送禮去了!」她爸爸尷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兒。
這些事現在看來只是笑話,很有趣,當時卻弄得我們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們沒責怪孩子一句,也沒有試圖再說任何一點掩飾話來圓這個場。如果當時為了面子,當著孩子的面說些謊話,我們自己可能不尷尬了,卻是教給孩子說假話。這樣的事不合算。
我們一直注意發展圓圓的誠實品格,除非是極偶爾的情況下出於善意的需要,否則絕不教她說假話;同時我們也注意盡量以身作則,自己首先做誠實的人。
「不說謊」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個假話連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標準看有多麼「成功」,他實質上也不是個幸福的人,因為他的道德一直懸空著。
小孩子都非常聰明,能很細膩地體察大人的反應。可能是那次「給院長爺爺送禮」讓我們一瞬間臉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圓圓回家後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覺得自己做錯事了。我們立即安慰說,沒事,原來只是覺得沒必要說,你說了也沒關係。她爸爸更嘉獎似地抱起她說:爸爸就這麼點秘密,全讓你給抖落出來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們都笑起來,圓圓一下子輕鬆了。
圓圓在一天天長大,越來越懂事,她以後肯定不會因為我們這樣一種坦然的態度,就總去「抖落爸爸的秘密」。有些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能明白,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會把握好這個分寸。
如果說某個孩子有說謊的壞毛病,這一定是他的成長環境出了什麼問題。
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裡來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雖然沒有一個家長故意去教孩子說假話,即使經常說謊的家長也並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但如果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為了哄孩子聽話,經常用一些假話來騙他;或者是家長經常對別人說假話,不時地被孩子耳聞目睹,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說假話。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出於成人社會裡的某種掩飾需求,經常說些虛飾的話,雖說並無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種社會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齡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會給孩子留下說假話的印象,教會他們說假話。
墨子就染絲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響,「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現說謊的毛病,家長一定要首先進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說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壓力」,即家長比較嚴厲,對孩子的每一種過錯都不輕易放過,都要批評指責,甚至打罵;或者是家長太強勢,說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體恤孩子的一些願望。這些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經常性地緊張和不平衡,他們為了逃避處罰、達到願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說假話。
一位母親為她孩子的說謊問題來向我咨詢。她和她愛人都是博士,從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識分子的良好修養,我想她孩子說謊應該不是從父母那裡模仿的。
她的孩子是個女孩,當時讀初二。我和這位母親就從具體的事情上聊起。
她說,就拿最近的一次說吧。我花1000多元給我女兒買一個彩屏電子詞典,一再囑咐她不要丟了,因為我這個孩子經常丟東西,她從小就有丟三落四的毛病,說過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為這事有一次懲罰她在房間裡一動不動站了兩個小時。她得到這個彩屏詞典也非常喜歡,向我們保證說要認真保管,肯定丟不了。結果這麼貴的詞典用了一個多月就丟了,丟了她也不跟我說。我發現她詞典不在了,問怎麼回事,她說是借給同學了。我讓她趕快要回來,結果好幾天拿不回來。她開始幾天總說那個同學忘了給她帶來,追問了幾天她說要回來了,但轉手又借給另一個同學。我有些懷疑,讓她兩天後必須拿回來。兩天後她對我說要回來了,但放在教室裡了。我不信,說要第二天親自跟著她到教室看看,她到這個時候還裝得很鎮靜。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著她去學校,她才哭了,說詞典丟了,承認她這些天一直在騙我。
這位母親說,以前孩子說謊還有些不自在,現在那麼多天編謊話騙家長,居然說得像真的,沒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麼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麼能學會撒謊。她說她能原諒孩子丟東西,但不能原諒她說謊騙人。
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的氣憤,但這件事讓我聽得內心隱隱作痛。這位媽媽只看到了孩子丟東西的過失和撒謊的過錯,卻沒有細心體會孩子在那些日子內心所受的煎熬。
我對這位媽媽說:就這件事情中孩子的表現,應該不叫說謊,她只是想隱藏一件事。孩子丟了東西,根本不是你以為的沒事人似的,她內心其實很痛苦。正常情況下,孩子應該尋找父母幫助解決,可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去尋求你們的幫助,寧可以拖延和撒謊來應付?這是因為她沒有把父母當作不幸的分擔者。孩子這樣的反應肯定是出於經驗,我可以猜測,在你們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錯了事,總會遭到批評,是這樣嗎?
這位媽媽想了想,點點頭說,我們對她要求是挺嚴的。
我說,你們認為嚴格對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覺得好。她知道,這件事告訴了父母,不但詞典不能找回來,還會挨一頓批評——她幹嗎要把一件壞事變成兩件呢。所以她寧可選擇隱瞞。
這位媽媽有些吃驚地說,這樣分析是有些道理,不過我們從來不打不罵孩子,她做錯了事,只是批評她幾句,最多罰站一會兒。這有什麼呀,哪個孩子不挨父母批評呢。再說,紙包不住火,靠說假話拖延那麼些天有必要嗎?
這位媽媽不知道兒童其實十分好面子,大人以為無所謂的事,兒童往往會看得很嚴重。我們絕不能以我們的感覺來衡量孩子的壓力。大人經常隨口批評孩子幾句,就像說平常話一樣,可它們給孩子留下的,卻是非常消極的情緒體驗。儘管孩子也知道紙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幾天終會露餡,但為了逃避大人訓斥,她就能拖幾天算幾天,這符合兒童的思維方式。
並非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緊張,那幾天其實她天天都生活在緊張之中。不管成年人還是孩子,為隱瞞一件事而不斷撒謊,是很痛苦的,事實上沒有人喜歡撒謊。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孩子在潛意識中已不信任家長,並且排斥家長。作為主動方和強勢方的家長必須要進行反思,必須要改變自己了,否則以後可能會因此產生一系列的麻煩。
我把這些想法對家長講了,她不住地點頭。我能感覺到她是在真誠地反思自己。她有些為難地問我,那你說我以後該怎麼辦,孩子犯了錯誤難道我們裝作沒看見,就不說嗎,那樣能行嗎?
我說,這不是個裝不裝的問題,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問題。你們以前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說,孩子就不懂得改變,不說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事實上,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用不著一發現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就批評教育一頓。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裡已經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說,也要採用不讓孩子丟面子的說法。
博士點點頭。我看她很願意聽,就繼續說:就孩子經常丟東西這個壞毛病,既然已經說過許多遍,而且懲罰過,都沒效果,說明這些方法都沒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丟東西的問題解決不了,還讓孩子多出了說謊的毛病。以後在這個問題上要用「辦法」來幫助她,而不是用「批評」來教育她。
我給她舉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兒圓圓有一次乘出租車把太陽帽摘下來放在旁邊座位上,下車忘了拿;又過一段時間和我一起乘出租車,又差點因為同樣的原因把新買的一件衣服丟在車上。我們就總結,以後乘出租車,絕不能把東西隨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裡,不要嫌麻煩。如果拎了幾個袋子,要放在下車的門口,這樣就不會丟東西了。
幫助孩子想一些預防方案比批評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個毛病無法改變,只要問題不是太大,可以隨他去。用「理解」和「辦法」都解決不了的毛病,用「批評」一般來說也解決不了。愛一個人不也包含著對他缺點的接納嗎?
這位博士媽媽是個特別善於學習的人,她是我遇到最能誠懇地探討並進行反思的家長。我們這次談話後,她又和我通過幾次電話,她對於「不讓孩子丟面子」這一點領悟得非常好,夫妻倆在處理方式上想了很多辦法,完全不和孩子衝突了。她說孩子不僅不再「說謊」,而且性情也平穩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有明顯進步。我僅從她的語氣中,就能聽出她一家人轉變後的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