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第17章 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9)
    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批評說:「中國的教科書,不但沒有把最好的文字收進去,並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課教幾個字,傳授一點零碎的知識。我們讀《水滸》、《紅樓夢》、《魯濱遜漂流記》一類的小說時,讀了第一節便想讀第二節,甚至從早晨讀到晚上,從夜晚讀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氣看完才覺得痛快。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書沒有這種份量。」他把這種教科書比喻為「沒有維它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腳氣病,寸步難行」。

    陶先生還說:「有人說,中國文人是蛀書蟲。可是教科書連培養蛀書蟲的力量也沒有。蛀書蟲為什麼蛀書,因為書中有好吃的東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書如同吃蠟,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陶先生在幾十年前抨擊的現象並未改善,且愈來愈烈。

    當代著名作家孫郁曾做過一段時間中學教師,他從自己在七十年代接受的語文教育和後來當教師的經歷中,對語文教育深感失望。可到他的女兒長大上學了,他有一回翻女兒的課本,大吃一驚,他曾經教過的令他失望的篇章在女兒的教科書裡比比皆是。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評價說,我們語文教材的編選基本停留在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這實在是一針見血。

    從教學上來看。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仍然沿用生字、解釋詞語、分析意義、體味思想,以及大量的現代文背誦等這樣一種八股教條。

    哪些字是生字,哪些詞是生詞,都是教材規定好的,學生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去讀去寫去背這些「生字」和「解詞」,即使這些字和詞早已是大多數孩子熟知的。

    和語文教材同步下發給老師們的「語文教學參考書」早已規定了如何解讀每一課。當代著名教育家、特級教師李鎮西博士批判現在的語文課成為思想專制的場所,「學《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學《荷塘月色》只能理解這是朱自清對大屠殺的無聲抗議……學生的心靈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鎖,哪有半點創造的精神空間可言?」我知道一些孩子為了上課能準確回答老師的提問,會想辦法弄本教材參考書來,這樣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就能「正確」地回答出許多問題。

    語文課本上經常有很多現代文背誦要求。由於現代文是口語化的東西,它在文字上是開放的,不像古典文學那樣詞句嚴謹。而要孩子背誦的,多半是一些很平常的段落,根本達不到「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的境地,但考查時卻要求一個字、一個標點都不能錯。把一個開放的東西背出嚴謹來,孩子們唯恐出錯,比如不能把「狠狠打了他一下」背成「狠狠地打了他一下」——僅僅是多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地」字,那也不行。每一個標點都要死死記住……背誦的目的只是為了「正確」,而不是為了體悟,不是為了把經典刻進記憶和思想中,只是為了考卷上不丟分。手段和目的在這裡被完全搞亂了。

    從教師的語文素養上看,多年來僵化而單一的教學方式,使語文教師這個群體的專業素養大大退化,「語文教師」這個角色所暗示的學科素養是如此蒼白。我親耳聽到一位校長在談到一個教師的工作安排時說「教不了別的,還教不了語文嗎!」

    圓圓在小學時,老師經常強調「學語文就是要背課文,凡是背課文好的學生,考試成績就高」。上初中後,遇到更令人吃驚的語文老師。那個老師非常「敬業」,經常給學生留大量作業,其中好多作業沒來由。比如把「無精打采」歸入「生字」類,要學生們查字典給每個字注出讀音來——對於已上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這四個字哪個是生字呢?還比如讓解釋什麼是「咳嗽」、「力氣」、「驕傲」等,而這些詞多半在漢語大詞典上都查不到註釋,學生們只好用更為複雜的文字來「解釋」這些「生詞」,這樣的作業能讓人氣破肚皮。

    我記得有一次圓圓做這種作業時很煩,說看來「吃飯」、「喝水」也得解釋了,於是我們乾脆玩遊戲,一起對「吃飯」給出這樣的註解:「以勺筷等特製工具將食物送進口中,用牙齒磨碎,經咽喉進入腸胃的過程」,解釋完後,發現這下出現了更多需要解釋的詞,比如「勺」、「食物」、「腸胃」——簡直是「學無止境」啊!我們苦中作樂地笑了一氣。

    從閱讀量上來看。以目前北京市小學四、五年級課本為例,一本教材大約有2-3萬字,而一個四年級兒童的正常閱讀量應該達到一學期80-100萬字——並非教材的2萬字是「濃縮的精華」,可以抵得過一般書籍中的20萬或200萬字,它就是2萬字,不多也不少——這就是說,從學生應該達到的閱讀量來說,教材所提供的閱讀量遠遠不夠!

    語文教育界近些年開始強調學生的課外閱讀,並開列出許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但大多數學校和教師看重的是當下的考試成績,對課外閱讀並不重視,中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基本上都局限於語文課本。尤其是小學,教學活動幾乎全部緊緊地圍繞著課本展開。所謂「課外閱讀」,不過是一縷耳旁風。

    前兩年,社會上開展過一場關於中小學語文教育的討論,許多人表達了對當前學校語文教育的不滿,甚至有許多激烈的言辭。中小學語文課難以承載「語文學習」這樣一個重任似乎已形成共識。但辯論過後,情況依舊,有小調整,但換湯不換藥,基本上沒有改觀。

    這是個讓人心痛的事實,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創造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語言文化財富。進入現代社會,我們的科技進步了,可是居然越來越不會學自己的母語了。

    我們的語文教育越來越趨向工業化思維。符號化、技術化、標準化的教學和考核,消滅著語文這個學科中特有的千變萬化的魅力和它的豐富性。母語學習本該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現在它卻被異化了,變成一件枯燥而扭曲的事情。語文課越來越變態為一種近乎折磨人的活動,難怪那麼多孩子們越來越不喜歡學語文了。

    學語文到底該學什麼,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語文教學改革是個宏大課題,需要深入研究,任何個體都無法給出權威答案。但我們畢竟有一些有效的經驗,可以運用於當下的學習生活中,取得明顯的效果。

    從許多人的經驗及各種資料中可以歸納出,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上沒有閱讀量的積澱是不可行的。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試用過許多的手段來促進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

    閱讀貧乏的人,一定是語言貧乏的人,同時也是思維貧乏的人。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好語文,卻漠視他的課外閱讀,這好比給一個本該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預備了一匙奶,讓一個想學游泳的人進浴盆試水一樣。

    現在好多中小學都開設了「閱讀課」,但這些課基本上不是孩子手裡拿本書去讀,而是教師講「閱讀方法」,學生做「閱讀題」。這宛如當一個人需要喝水時,旁邊的人就滔滔不絕地給他講一大堆關於喝水的知識,並讓他回答一些關於喝水的問題;而盛滿清水的水杯卻從來不肯遞給他。

    國家每年為中小學圖書館建設投入大筆資金,可很多學校的圖書館只不過是閣樓頂上落滿灰塵的一隻舊紙箱——僅僅是說起來有那麼個東西,實際上跟學校的日常教學生活毫不相干。孩子們一直處於「閱讀貧困」中,學校語文教研會的討論主題經常是「如何講好閱讀課」。

    如果學校教育中沒能為孩子們提供足夠的閱讀條件,課外閱讀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補足。

    在我接觸的家長中,不少人對閱讀與語文學習的關係認識不足,有的家長甚至阻撓孩子的課外閱讀。他們很關心孩子的成績,聽人說讀課外書對學習有好處,就讓孩子讀幾天,可孩子剛一產生閱讀興趣,開始出現著迷的樣子,家長就擔心了,怕耽誤學習,又趕快把孩子拉回到課本中。這些家長總認為讀課外書不是學習,學課本才是學習。

    在小學中確實有這麼一種現象,一些孩子從不讀課外書,考試成績經常很高,而一些經常讀課外書的同學在考試中並未顯出優勢。

    這是因為小學語文考試卷一般都是緊緊圍繞著教材來的,考試前緊扣教材的反覆訓練,確實會讓孩子們在卷面上表現出好成績。事實上,不少人的成績只是一種假象。並不是孩子們作弊了,而是這樣的考試不能考查出學生們真正的「語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學課本的水平」。

    語文成績假象一般只能維持在小學階段,一旦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考卷和課本的聯繫越來越弱,成績與閱讀量的相關性就顯現出來了。

    高考語文試卷,除一些古詩文外,絕大多數內容和教材無關,它考查的基本上就是學生真實的語文水平——我並不是說高考的命題方式是最合理的,在這裡無意評價這一點,只是想說明,如果不關注閱讀,死抱著教材學語文,那麼學生進入中學後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到頭來,在最關鍵的高考考場上,恐怕也難以獲得好成績。而一個語文水平真正良好的學生,他可以從容應對任何形式和水平的考卷,高考中也不會表現得平庸。

    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中學教語文時,雖然肩上有學生升學考試的壓力,但他總是在開學的第一個月就領著學生把課本全部學完,剩下的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和相關學科活動。他也是如此蔑視教材的一個人,卻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到考試成績超過重點校的「實驗班」。他把握住了語文學習的核心,取得好成績也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做不到像李路珂的父親或魏書生那樣,有勇氣並有能力讓孩子甩開語文教材來學習,但我們至少不要唯教材是從。首先認識到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然後才能大膽地把課外閱讀引進孩子的學習中。

    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上沒有閱讀量的積澱是不可行的。

    如果學校教育中沒能為孩子們提供足夠的閱讀條件,課外閱讀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補足。考試前緊扣教材的反覆訓練,確實會讓孩子們在卷面上表現出好成績。事實上,不少人的成績只是一種假象。並不是孩子們作弊了,而是這樣的考試不能考查出學生們真正的「語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學課本的水平」。語文成績假象一般只能維持在小學階段;一旦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考卷和課本的聯繫越來越弱,成績與閱讀量的相關性就顯現出來了。

    寫作文的最大技巧

    當一個人幹一件事時,如果沒有「大技」只有「小技」,他是既幹不好也幹不出興趣的。

    有一次我到一個朋友家,她發愁正在讀初二的兒子不會寫作文,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寫作文。我說先看看孩子的作文本。小男孩很不情願的樣子,能看出來他是羞於把自己的作文示人。直到男孩和小夥伴們去踢球了,他媽媽才悄悄把他的作文本拿來。

    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記一件有趣的事》。小男孩酷愛足球,他開篇就說他認為踢足球是最有趣的事,然後描寫他踢球時的愉快,球場上一些精彩的細節,還穿插著寫了兩個他崇拜的球星。看起來他對這些球星的情況瞭如指掌,寫得津津有味,如數家珍。

    男孩的這篇作文寫得比較長,語言流暢,情真意切,還有一些生動的比喻。看得出他在寫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雖然整個文章內容與標題框定的外延略有出入,總的來說屬上乘之作。我從頭看到尾正要叫好時,赫然看到老師給的成績居然是「零」分,並批示要求他重寫。

    我萬分驚訝,不相信作文還可以打零分,況且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趕快又往後翻,看到男孩又寫了一篇相同題目的。他媽媽在旁邊告訴我,這就是在老師要求下重寫的作文。

    這次,「一件有趣的事」變成了這樣:踢球時有個同學碰傷了腿,他就停止踢球,把這個同學護送到醫務室包紮傷口,又把同學送回家中,感覺做了件好事,認為這是件有趣的事。這篇文章的字數寫得比較少,敘事粗糙,有種無病呻吟的做作。老師給出的成績是72分。

    朋友告訴我,這一篇內容是兒子編出來的,因為孩子實在想不出該寫什麼。但凡他能想到的「有趣」的事,除了足球,都是和同學們搞惡作劇一類的事情,他覺得老師更不能讓他寫那些事,只好編了件「趣事」。

    我心中隱隱作痛,彷彿看到有人用錘子蠻橫地砸碎一顆渾圓晶瑩的珍珠,然後拿起一塊石子告訴孩子,這是珍珠。

    既然我不能去建議學校讓這樣的老師下崗,只能希望男孩運氣足夠好,以後遇到一個好的語文老師,那對他的意義將是非同小可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