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贈我蒙汗藥 正文 第六篇 誤讀歪曲與人身攻擊
    老俠:這叫文壇青紅幫,知識界學術界青紅幫,三一夥倆一群。

    王朔:前一階段有一個新詩的論辯,我覺得他們就是這樣。上來就談誰好誰壞,誰行誰不行,最後由爭論詩的好壞變成人的行與不行,變成人身攻擊。反正好像這種情況也不是咱大眾文化獨有的,好像這是咱們中國人的那種慣性,一爭論起來就會出現的一種習慣。

    老俠:你是說不光是大眾話語最後要進入到人身攻擊,是中國人原本的那種進行人身攻擊的嗜好,借助於這個大眾文化就顯得更加猖狂,更加無所顧忌,更加不擇手段,更加……無恥……

    王朔:這是大眾文化提供的最合適的東西。

    老俠:對!包括八十年代的東西。那時和現在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其實你寫的東西他從未看過,或看一點兒浮皮掠影的,而且你與那個爭論的對手也從未見過面,你對這人從未有什麼成見,只是批評他的東西而已。他就會自個兒往上靠,背地裡說你在攻擊他本人。人有時挺脆弱且心懷鬼胎,專把別人往黑裡想,沒有敵人也要製造個敵人。

    人這東西有時太可笑。太可憐。就是說,一個認真的人評你的東西,人家首先要把你的書讀了,起碼他是你忠誠的讀者,這不是很好嘛。我就尊敬那些認真讀過我的東西,負責任地批判我的東西的人。即便有點兒心術不正,只要能擊中要害,也算是難得的知音,沒見過面,還打過筆仗的也是知音。

    王朔:可能這種人連他自己都分不開自己的為人和為文了。你說的那種知音在我們周圍極罕見,我怎麼就碰不著。

    老俠:想評別人的東西,還不能只看一遍。

    王朔:起碼要知道別人說什麼和怎麼說的。我看過最荒唐的關於我的評論。一個老翻譯,他的學生寫了一篇文章,說他在美國講,王朔的小說都是為了影視改編而創作的。這學生感慨道:真是一針見血。什麼一針見血,這是老糊塗話。我相信,那老頭也沒看過我什麼東西,他這樣說是一種誤會。他怎麼會誤會呢?我想是他看了我的東西也不會喜歡,他從趣味上先就拒絕了。再一聽別人這麼說,他也就跟著說了,人云亦云。我作品的影視改編造成了許多人的誤會。

    老俠:就像明代的《金瓶梅》,正人君子、士大夫、學者有幾個能看上《金瓶梅》的,但現在它成了中國小說的經典。

    《紅樓夢》不就是把《金瓶梅》拿過來加上點兒宋詞婉約派的情調弄成的嗎?

    我對於批評,首先要從你的讀者的角度心懷感激甚至尊敬,對吧!他起碼是看重了你尊敬你,他把你的東西都看了。至於他批評的到不到位,戳沒戳到痛處,是另一個問題。他擊中要害就更好,沒說到點子上的評論,不理就完了,對吧?就當笑話。當然這要排除那種捕風捉影、道聽途說、專門拿你說事兒煽情的人。我就不知道批評這東西怎麼能給一些人造成那麼大的心理陰影,叫別人攻一下就天塌地陷了?無論相識與否,一個人身邊最難得的朋友或知己,就是那種真能夠看到你骨頭的特別尖銳的讀者,一針見血,扎到痛處。你當時也許會痛得彭地跳起來,也可能暴怒一陣,找不到東南西北。

    但過一段,心平氣和地想想別人的尖銳,就會更深地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痛處。人要能夠有,這一生中有這麼……一兩個人,給你警鐘長鳴的那種,就太幸福了。

    王朔:朋友好遇,知心難求。

    老俠:對!這種批評在中國就會演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演變為文化青紅幫之間的義氣和仇恨,演變為人身攻擊的陷阱。

    比如說,你誇了誰,貶了誰,他就說你是投機,是出名策略,他就把這種健康的文化批判弄成個人的名利動機,和你寫的東西本身毫無關係。中國人一向在爭論中喜歡這種歪門旁道的揣測。也可以找找思維方式上的原因。中國傳統中缺少那種邏輯的訓練,很難在爭論中只圍繞一個話題本身展開。他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你就這個問題爭論,他就一下子跳開了,他可以在三句話四句話中間換三個或四個話題。這種東西挺可怕的,你無法與他爭論,繼續爭下去你就進了他的陷阱,你找不到問題所在,最後也不明白爭論的是什麼。這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繪畫,不是焦點透視,而是散點透視,讓你目不暇接,到處都是點,又找不到某一點,你不知道和誰去說,說什麼。這種爭論一旦陷進去,就正中他人的下懷。一扯到人身攻擊上,人們就特別容易動怒。

    所以說,面對大眾文化的攻擊、炒作,你的回應必須始終把握住自己在幹什麼,想說什麼。你攻我我罵你,來來回回的,最後只剩下旁觀者看熱鬧,當事者相互仇恨的分兒了。中國人在爭論時有一點特狠,勁勁的。他心中的致命處一旦被觸動了,他就放下其他一切,直奔你這個人來,他想把你這個人從根上滅了,想讓你沒有發言權。他們甚至在你失去發言權的時候,把你往死裡弄。

    王朔:你說的是不是"文革"的時候那種相互攻擊?那時候確實是這個,一棍子打下來,接著就沒了發言權,接著就身家性命受影響。可能越年紀大一點兒的人,這種感覺越強,他心有餘悸,過敏性反應,一碰上這事就後背發涼,冷颼颼的,無法心平氣和地對待這個東西。

    老俠:到最後,就變成人與人之間的戰爭,跟觀點、文章本身無關了。中國文化中不僅缺少誠實,更缺少寬容,那種伏爾泰式的寬容;我可以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要以生命捍衛你說出自己的觀點的權力。

    王朔:中國古代的綿綿不絕的"文字獄"大概是不寬容之最了,一句詩可以掉腦袋,還要禍及九族。

    老俠:大家深受其苦,到現在還不覺其苦,弄起人來都挺狠的。

    王朔:後來,我還發現一種情況,就是其實大家都同意這個觀點,卻拉開了陣勢爭論,其實根本就不交鋒的,純是打架,就是因為你這麼說,他就偏要那麼說,打來打去是同一件事兒。

    老俠:我聽說新詩有一個爭論,一邊是歐陽江河、唐曉渡、王家新、西川,另一邊是於堅等……

    王朔:他們有篇文章說,其實大家說的沒矛盾。

    老俠:我覺得他們的關於詩的討論挺無聊的,放著關鍵的東西不談,閒極無聊,都跑出來磨磨牙齒。

    王朔:他們還動真了,打得臉紅脖子粗的。我真看不出來他們之間有什麼分歧或深仇大限。

    老俠:沒有分歧,但有深仇大恨。

    王朔:你們強調這個,我們就非強調那個。他們其實都在強調一個桌子而已,一個強調桌面,一個強調桌背。我沒覺得他們在理解上有多大的矛盾,不能協調的地方,也就是彼此挑文章中的刺兒。如何沒有把話說周全,一旦抓住,起而進攻。

    老俠:原來是滅北島們,提出"後北島詩歌"。現在是"後北島們"彼此攻擊。

    於堅帶著一批新銳,唐曉渡、西川等已然成了前輩。西川等人是按照西方的文本、翻譯的文本寫詩,唐曉渡等評論家也是按照西方的理論評論西川們的詩,叫"文本批評"。而新起的這幫,比較生猛,他們就說自己是日常寫作,就寫每天體驗到的雞零狗碎,大白話的寫作。但他們並不是真的這麼寫,也是從西方的東西過來的。現在的詩歌,其語言技巧不知比當年的北島們成熟多少倍,但也僅止於模仿來的語言技巧而已,再無讀了讓人痛的東西了。對這類東西,還有個著名評論家說,於堅的詩很有意思,比如於堅的《O檔案》,我不知道你看沒看過,反正我幾年前讀時就想這也是詩?

    你這一問,人家就說:提出這種問題本身就是不懂詩了,詩怎麼可以問是不是,這是類現代的前現代的老掉牙的問題,現在已是"後現代"寫作了。《O檔料》這詩雖然沒有閱讀價值,卻有文本分析價值。這世界上還真有這一路詩人與批評家,寫出來作品不是給讀者看的,而是專門給批評家做文本分析的。

    八成外國的後現代寫作都沒有閱讀價值,卻有文本分析的價值。如果這樣了,那倒天晴了,咱也學學這路子,弄出一種寫作方法,吸引幾個喜歡文本分析的批評家,湊一台孤芳自賞的沒準還能成為經典的後現代詩歌荒誕劇。如果詩歌及文學照這路子發展,這有點大荒唐了吧。現在與八十年代不同了,還搞先鋒的人,已無法吸引聽眾了,於是他們就找幾個喜歡附庸風雅的人關起門來自摸,還摸得挺有快感。

    前幾年,牟森在電影學院排了個實驗劇《彼岸》,沒幾個人看。後來開了一個討論會,於堅啦、北大的張頤武啦……他們居然把這個戲吹到一種超越"五四"精神的高度,里程碑式的作品。這種圈內人的自摸挺普遍的。

    再比如,吳文光與他老婆文雋,弄現代舞,找幾個又短又胖的熟人去跳,那些人沒受過一點點舞蹈訓練,連形體訓練也沒有,礙於臉熟的面子就去捧場,名為之現代舞。還說現代舞、後現代舞就是誰都能跳。

    王朔:我真不知道還有這一路子的藝術先鋒。

    老俠:其實,表面上看,有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之分,但骨子裡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一樣,都是趕時尚趕潮頭。什麼流行就撲什麼,什麼有利可圖就幹什麼。沒有人肯持之以恆,沒有人堅守原初的信念。八十年代的文學界,一會兒是"傷痕",一會是"改革",一會是"嬉皮士",一會兒是尋根,一會兒是"詩歌熱",一會兒是"小說熱",小說最火那陣子,許多搞理論的搞批評的都改寫小說了。我曾看過某一本刊物,居然就有"批評家小說字號",好像是上海的一群中青年批評家的。

    王朔:我看過一些。

    老俠:寫評論影響小,錢也自然就少,就去蹚小說的混水,沒準一鳴驚人,就成了小說家。這幾年又出現了文人"隨筆熱",大家就都寫隨筆,外國的、"五四"時期的隨筆集出了一大堆。

    王朔:我也趕著潮頭走,開始寫隨筆了。這個月末我要出本隨筆集。

    老俠:一哄而起。文人的"隨筆"或"小品文",與電視中晚會上的趙本山、黃宏、宋丹丹等人的小品的共同特點是媚俗,既媚主流,又媚大眾口味。

    王朔:前幾年張承志那種壯懷激烈的媚俗風行一時,似乎他拒絕和抵抗大眾文化,抵抗物慾橫流,那悲壯與上斷頭台差不多。看他的文字,讓人想起《紅巖》中的江姐。

    老俠:但他的這種道義和勇氣是裝出來的,真正他不敢正視,反而只對大眾文化壯懷激烈。張承志的內心有一種對人的瘋狂仇恨,說起話來咬牙切齒,推崇暴力,懷念紅衛兵時代的橫掃一切害人蟲。他的文字是嗜血的、仇恨的、暴力的,居然還能成為一時的熱點,可見現在的人,心都不善,不光缺少正義感、寬容,連憐憫、同情都罕見。除了自己的利益外,對一切都麻木不仁,至多是魯迅筆下的看客。

    王朔:我們打小就是吃槍藥長大的,在階級鬥爭中百煉成鋼的,身邊每天都是階級敵人,不狠行嗎?

    老俠:大眾也是冷血的。顧城這個被社會捧為純真詩人的殺人犯,過著賈平凹筆下的那種士大夫式的妻妾成群的生活。

    他剛殺完人又自殺後,國內的媒體把他炒成浪漫的殉情的真正的詩人,有人還找來國內外歷史上許多著名文人的自殺來論證顧城之死對中國文學文化的重要意義。

    但很少有人為倒在他斧頭之下的謝燁說句公道話。劉湛秋這朵昨日黃花也跟著起哄,在三角關係中回憶往日的風流。整個社會都在炒詩人之死。太殘忍了,太無恥了。

    芒克還不錯,替謝燁說公道話。顧城是被我們這個社會寵壞的,他從一開始就戴著假面具,直到殺人才本性畢露。小時家庭寵著他,寫了幾首詩後社會寵著他,結婚後女人們寵著他,出國後老外寵著他,殺人後,父親、朋友、社會還寵著他。生生把一個詩人寵成殺人犯還要繼續寵。中國人常說"禽獸不如",我要說人的殘忍遠甚過禽獸,在動物中,沒有任何一種動物的同類相殘達到過人與人之間的慘烈。陰險、惡毒的程度。如果貓狗豬們也會說話,會用語言相互指責,它們一定會指著那只殘忍的豬說:你連人都不如。

    王朔:這些都是小殘忍了,還有更大的。

    老俠:我們有些人不知道怎麼對待人,特別是人的痛苦。

    今年世乒賽,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拿了雙打冠軍。但她打球時,父親去世。她特別愛父親,家人就沒敢告訴她。可她拿到冠軍回國後,媒體就拿著這件純個人的痛苦說事。先是她一下飛機,記者們圍上去問到她父親的死,那女孩一下就傻了,她還不知道這噩耗。《綜藝大觀》欄目,把拿了冠軍的中國乒乓球隊請到現場。主持人先向全國億萬觀眾說明了女孩父親的死,又說這女孩如何堅強,為國爭光之類。

    然後把話筒送到女孩面前,非要讓哽咽得說不出話來的女孩講些大義凜然的話,唱唱高調。這樣一種純個人的痛苦在這麼個無聊的節目中變成了一樁壯舉,並向全國的億萬觀眾展示,逼著女孩放棄個人痛苦。

    多殘忍!我當時真希望那個女孩摔掉主持人遞上去的話筒。

    王朔:我覺得在殘忍這點上,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沒什麼區別。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