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進一步說話!」雪嶺見錢逸群不言不語,以為錢逸群不肯,上前道。
能拿出這等寶物的和尚,肯定不屑使用什麼詐術。
錢逸群大膽上前,微微頜首。
雪嶺道:「真人肯定知道輪迴之秘吧。」
「我雖然死過,但還不甚明瞭。」錢逸群說的真話,語態誠實,沒有絲毫作偽。
「真人果然是乘願再來。」雪嶺露出慶幸貌,又道,「其實我佛說眾生以因果業力,輪迴六道,其實只是為了鼓勵眾生解脫,卻還有一重沒有說。」
「哦?敢問其詳。」錢逸群好奇問道。
「灰飛煙滅!」雪嶺道,「並非人人都有這業力轉世輪迴,更有人業力甚重,連輪迴都沒機會了。」
「唔,老話說人死七日如燈滅,原來佛家也有這說法。」錢逸群附和一句,心裡卻道:你們既然知道這樣,還說所有眾生盡歸輪迴,這不是打虛假廣告麼?
「我佛慈悲,故而有這輪迴珠度世。只要身死七日之內,得此珠寶光照耀,便能化去業力,轉生人天。」
「不是說神通再大,難敵業力麼?」錢逸群眉頭一皺。
「是的,」雪嶺肯定道,「此珠自然不能消去業力,只是用本身功德化去惡業而已,這是以善化惡之法。」
錢逸群看著這輪迴珠,心暗道:這聽上去倒是有點用,所謂除死無大事。能解決生後事的法寶還是可以留在身邊。只是,大道至理,這東西我上哪裡給你弄去?
「法師,」錢逸群問道,「小道修行淺薄,你怎麼認定我就知道大道至理呢?」
雪嶺法師咧開嘴,笑問道:「真人以為自己是何面目?」
「我?就是這樣,長相不帥不醜,還算討人喜歡。」錢逸群道。
「在我眼,真人卻不是這般模樣。」雪嶺嚴肅道。「我只見真人身有三重,五氣備身,靈海澎湃。又有莊嚴法鍾長響,頂上天光一片,乃是真靈下盼之故。能具備如此法相,可見真人乃是有大修行之人。」
錢逸群聽了暗自咋舌。他細細對應:這身有三重該是本身、屍狗、伏屍三重。肝區之木氣活潑,該是五氣備身的意思。靈海澎湃,那更是司空見慣的事。至於法鍾長響,莫非他能聽到我靈海上的清心鍾敲響的聲音?
唯一難解的便是「真靈下盼」的意思。
憨山和智旭祖孫佔了明末四大高僧的兩席。雪嶺法師是憨山的弟子。智旭的師父,夾在間卻鮮為人知。此時憨山已經圓寂。雪嶺隱居遁世,智旭剛剛開始弘法傳教,轉動法輪。如今看來,果然名師出高徒,高徒有明師,雪嶺這承上啟下的人物,絕非泛泛之輩。
錢逸群打躬下去,道:「敢請教真靈下盼的真意。」
雪嶺略略吃驚,道:「那是你道門的話。用我教說法,稱作『達摩波羅』,乃是指四大天王、二十諸天、韋陀珈藍等護法神,以其佛性真靈,授記看護。更有佛緣深厚者,可以得佛菩薩的護持——那往往都是乘願再來的菩薩行大德。」
錢逸群恍然大悟。
難怪「真靈下盼」如此耳熟,原來出自祝香咒。
咒云: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
香爇玉爐。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仙旆臨軒。
今臣關告,逕達天。」
祝香咒是道士每天上香必須要誦持的咒,原來內竟有如此玄機!
錢逸群平日早課是輪不到上香的。但這咒卻是要跟著默誦。想起當日在玉鉤洞天之,天師借浮影之口,命他歸止聖真。當時他心念湧動,最終落在那「元始天尊」像上,恰合「心存帝前」之要務。
正因此一心溝通,自然感應勃發,天尊真靈護持其身,這才打出了那記驚艷絕倫的掌心雷。
簡單來說,天尊看了一眼,頓時功力大增啊!
而這一眼餘光,竟然還化作天光浮於頂上,這是何等壯闊!
「感謝老師說法。」錢逸群道,「至於這大道至理嘛。我道門有《yīn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小道怎敢置喙。」
「真人出口是禪,老衲只求一參。」雪嶺盯著錢逸群。
禪宗在佛門之地位超然,乃是乘佛法之外第十乘,為教外別傳,不立字。始於迦葉笑花,盛於六祖破空。
唐宋以後,禪宗又融合儒、道,在這佛門之,憑空多了孔、顏心齋,南華逍遙。禪師們的眼裡,萬般佛法皆為虛幻,世間種種同歸一途,故而禪宗又稱佛心宗,攝持一切乘。
禪師們以參禪為務,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以何物來指?
有人以話頭為「指」。所謂話頭,乃言者無心,聞者恍然。只要機緣到了,隻言片語便能度人超凡入聖。這話頭不拘是誰人說的,也不拘說了什麼,但總是以高真大德所立更有指向,領人見性。
雪嶺法師修行以來,拜訪同修高真,碰的就是這機緣。看似有守株待兔,瞎碰亂撞之嫌,卻是禪門正宗法徑。說不定哪天突然來個牧童,寥寥三兩字,便成就一代宗主呢!
他法眼如炬,見了錢逸群的異相,知道這道士絕非賣弄小聰明,投機倒把之徒,發願上前求教。至於那輪迴珠,在旁人看來是價值連城的至寶,在他眼不過是隨緣聚散的過客而已。
這便是高僧與凡人的區別。
「行悅,何謂道?」錢逸群心一動,默問號稱「道家門徒」的行悅。
「一即是道,道即是一。」行悅道。
錢逸群眉頭微微一皺。心道:這不就是有物先天地而生的老話麼?說起來,關於何謂佛,何謂道,千年來不知道被人問了多少次,答案無論怎麼都逃不出老子的名言,莊子的譬喻。如果只是拿這些出來充貨,這位雪嶺法師多半只能失望地收起輪迴珠,留待機緣成熟。
「答大和尚問,」錢逸群略一沉思道,「yīn陽分立而有天地。有動靜,有清濁,有善惡。貧道由此可知,道含善惡而無善惡。」
雪嶺微微頜首,若有所思。
錢逸群卻知道這不是開悟的表現,可見這個道理雪嶺法師早就明白了,只是現在才被自己點破而已。
「道與佛,異名而同實,敢問道!」雪嶺問道。
錢逸群默然無語。
雪嶺一笑:「真人也只能以行示道麼?」
唐之後。禪門大興,問佛的風氣十分盛行。那時候的士大夫聽多了「一言醍醐。灌頂清涼」的故事,都以為只要高僧點上一句,自己就能肉身成佛,故而滿天下地找高僧去問。引出了各種狂禪不說,真的悟了的人卻也不多。
所以曹洞宗的禪師們說:「一說即錯。」以沉默應對這些問佛之人。然而同樣是沉默,凡人的沉默是「不知道」。高僧的沉默卻是「以行示佛」,屬於開悟的一種,所謂不作為之作為。
雪嶺雖然相信錢逸群不同俗流,但是在開悟之法上。卻恐怕難以創新。他這一笑,並非嘲笑錢逸群,更多的是自己的無奈。
錢逸群搖了搖頭,豎起食指。
雪嶺這回真是只有苦笑了,無奈問道:「一指禪?」
一指禪的故事源自唐朝的俱胝禪師。
俱胝禪師剛出家住庵的時候,有位女尼法名「實際」,頭戴斗笠繞著他走了三圈。說道:「你能說出一句有禪機的話,我便摘下斗笠。」俱胝禪師說不出來,沉默以對,十分遺憾。
女尼見此。便要離去。
禪師說:「天色晚了,還是留這兒住一宿吧。」
女尼又道:「你能說出一句有禪機的話,我就留下。」
俱胝還是說不出來,只能看著女尼離去。
因為這件事,俱胝禪師發了大勇猛精進心,立志要參訪明師,見性成佛。正巧天龍禪師來看他,他便將這件事原原本本地跟天龍說了。
天龍禪師一言不發,豎起一指。
俱胝禪師恍然大悟,瞬間見性。他後來也常常用這「一指」來開示群迷,並且在圓寂之前對眾人說:「吾得天龍一指禪,一生用不盡。」這句話說完,他就入滅了。
故而後學稱為「俱胝一指」,或是「指頭禪」、「一指禪」。
一指禪看似簡單,頗有一針見效的味道,不過內玄機卻非簡單一豎就能行得通。否則佛家也不用什麼寺廟、儀軌,只要一群和尚每天舉著手指在街上走就行了。
錢逸群嘴唇微微翕張,豎起的食指左右輕搖,皺眉道:「我是讓你閉嘴!我在想那個東西是怎麼做來著……唔……想起來了!」錢逸群高聲叫道:「取紙來!」
他只要紙,下面和尚卻連筆墨硯台一併送了上來。
錢逸群突然摯出寶劍,嚇得周圍和尚齊齊後退一步,惟獨雪嶺、法證兩位老僧神色自若。
寶劍在雪白的宣紙上飛快劃過,歸鞘入簍,一氣呵成。
錢逸群拿起桌上現裁出的紙條,拎起兩個角,對雪嶺道:「正面。」說罷,兩手一錯,展示了另一面,道:「反面。」
雪嶺微微頜首,道:「真人的意思是,大道正反一體,並無區別麼?」
「若是僅限於此,我怎好意思拿你的輪迴珠呢!」
PS:天龍開悟俱胝的這則公案,見於《碧巖錄》、《從容錄》、《閉門關》、《五燈會元》等書,小湯絕對沒有加入半點私貨。包括那個女尼的法名「實際」,也是書所載,絕非杜撰。小湯只是將它翻譯成了白話而已。
所以,如果有讀者君不能理解:為什麼俱胝禪師留宿女尼未果,便發大精進心……絕對不是小湯行缺乏邏輯,因為書裡就是這麼記錄的。
若是有人覺得「俱胝一指」的故事與「**絲追求女神未遂,發瘋圖強」相類……小湯表示:輕毀三寶是重罪呀重罪!
最後,此更為月票100的加更~~感謝諸位君子(以及副版主:非君子,小橙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