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七章 背景二
    而安史之亂的前後大概始末,就在安氏叛亂前數年內年生了許多間接促出安氏產生叛亂的大事件,天寶十年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八萬討叛唐盟約之南詔,(史稱天寶戰爭)於西洱河大敗,死六萬,同年安西外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好大喜功,奔襲西域諸國昭武九姓的石國滅之,石國太子求援大食,引兵入攻,同年高仙芝率精銳三萬深入大食追擊,血戰六晝夜,兵敗恆羅斯城,大唐在西域的統治一敗塗地。八月安祿山領軍平盧軍七萬攻契丹,於土護真河全軍覆沒。同年又歷經百年不遇之天災,八月南方漕運中心廣陵風災,沉船無數,漕運一度中斷,九月京師武庫大火,焚燬軍械數十萬件。十月京城六十天豪雨成災,淹沒無數,莊稼絕收,餓殍遍地,皇帝於寶壽寺大開道場祭天祈福,楊國忠卻弄了幾棵飽滿的秧苗證明天災不影響收成,皇帝居然也相信了,繼續歌舞昇平。天寶十三年,楊國忠以宰相兼任劍南節度使,使劍南留後李宓再攻南昭,七萬唐軍深入遇戰和城不下,卻因水土不服感染瘴疫而死者十之七八,楊國忠瞞上不報為掩過再多次派軍,終至前後多達二十幾萬唐軍,前赴後繼無一生還。就在安氏造反前的同年二月,還不顧群臣反對準了安祿山以三十二蕃將接任邊鎮要職的奏請,於是安氏叛亂時機已經成熟,與十一月初九起兵十五萬,以奉詔勤王誅楊清君側為名,招降納叛,裹挾無數,先後在三河(河東、河西、河內)山南山北其他黨同的中原重鎮大將阿使那承慶、安忠志、崔佑乾、張孝忠、蔡希德,工南新、田承疇、李歸仁、張通儒、史思明、武令詢、達奚?等起兵響應,麾下本軍號稱武有三十二番將,文有嚴莊、高尚、張通儒等名佐智囊,而中原百姓承平日久,不識兵革,叛亂中心的河北州縣急警飛報,如雪片飛。皇帝急使封常清為范陽節度使,領軍堵截。節節失利,河北二十四州郡相繼淪陷,月底叛軍入山西,陷太原府,皇帝殺安氏質子安慶忠,再次組織東征軍,英王李腕為元帥,左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副帥,仍是敗績連連,十二月初三叛軍過黃河,入河南,初五榮陽失守,初八陳留失守,十日開封陷沒,十三日圍攻洛陽,虎牢關一戰十幾萬新軍為敵軍所奪志不戰自亂,被叛軍一鼓作氣追進洛陽南門,東都洛陽一日內告失守。所有留守文武官員絕大部分或俘或降,僅總招討封常清隻身出逃,皇帝欲委太子監國。十九日以禦敵不力之名處死的資深宿將封常清和高仙芝兩大元帥,起用病退的哥舒翰為元帥,整軍八萬出守潼關。次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與洛陽紫寰殿登基自稱大燕皇帝,哥舒翰憑借潼關天險屢搓叛軍,叛軍死傷無數而難越雷池一步,關中梢安,同年各鎮邊軍應詔回師勤王,中原以平原太守顏真卿兄弟為群起舉義,河北十九郡一度光復,叛軍前後受敵一度退軍,眼見形勢大好,哥舒卻為楊國忠所忌,為內侍邊令城所諫,強令出戰,兵敗青峽,關留守軍生變,留守部將火拔歸仁臨陣叛變,執其投敵,叛軍得以長驅直入,形勢惡化,中原各鎮防禦使、太守紛紛棄守潛逃,顏窠卿戰死,顏真卿出逃,中原全面淪陷。

    安祿山蓄謀以久,屯兵置甲,修繕城池,違制大肆擴充軍隊,於范陽起兵時帳下直屬牙軍就有十五萬,號稱二十萬,打著「誅楊國忠,清君側」的旗號一路裹脅無數,也讓許多對楊氏不滿的將官產生疑惑,甚至駐足觀望,使其收降納叛,轉眼擴展至數十萬之眾,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中原各地府兵久無戰事,弛廢以久,不但兵員不足,連騎射教席也多有缺額,少數及時起兵抗擊者,也因為兵微將寡,只是杯水車薪,轉眼覆滅,個別極少數城守縱抵抗一時,也因孤立無援,獨木難支。最終還是難逃滾滾鐵蹄。而各衛精兵不是被李楊兩位宰相搞的損失慘重,就是因為戰事連同邊軍大軍陳於吐番邊境,來不及回師,任安氏短短時間席捲半壁江山。而無力討伐,又先後失兩京,待各路大軍回師勤王,安氏已佔據大半北方,坐擁兵甲數十萬,呈坐大之勢,實難以抗衡。自從楊國忠主政以來,朝政敗壞,軍職估價可售,底下軍吏更是舞弊成風,虧空剋扣冒領軍餉者比比皆是,而對外戰爭頻繁,偏偏又瞞報軍情,屢戰屢敗,硬是弄成大捷,征討契丹、奚等部屢遭敗績,討南昭先後搭進去二十幾萬唐軍,遠征西域薩各羅斯一役高仙芝全軍盡沒,丟了整個安西八鎮,對吐蕃求和不准,強令哥舒翰攻拔石堡,損兵折將死傷無數,連邊軍數位大將傷重不治,還再次引與吐番的全面戰爭,不得不大軍陳於邊境,安氏所部皆是久戰邊庭的精銳之師,又獨攬中原最大三鎮的軍權,待安祿山起兵,朝廷各衛不是元氣大傷,就是和多數邊軍遠在唐吐邊境,一時難以趕回,以至於朝廷一時無力討伐,坐看叛軍坐大,本想借潼關天險拒守一陣,但南軍五府三衛在楊氏手上敗的差不多,勉強從禁衛北衙六軍中抽了六萬,湊齊八萬交哥舒翰後屢挫犯敵,形勢一度好轉,卻又為楊國忠所忌,強令出戰,終把長安最後一道屏障也斷送了。於是無兵可守無將可用的老皇帝只有跑路。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