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著急!」對於保護傘公司倒向華夏,羅斯福雖然心中也有些焦慮,但他卻依然安慰眾人道,「華夏人堅持不了多久!」
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都一直抱著華夏人支撐不了多久的想法,才一直不肯退縮和妥協的堅持打下去。
華夏以前給人留下的三流國家的印象太深刻了,即使有了個山寨公司甚至多了個保護傘公司,美英也不會認為靠著兩個軍火公司就能支撐起一個國家長期戰爭的消耗。尤其是受到山寨公司支持的基礎雄厚的德國即將倒下,更是給了美英更大的自信。
即使這場戰爭一開始被華夏人佔點便宜,最後他們也難以支撐多久。畢竟老希死後,似乎抽空了信仰的德國人已經不足為慮,盟軍的總實力開始逐漸的壓向華夏,到時候參與進這場戰爭的可能不止一千多萬人,甚至數倍的增長。
雖然一些武器性能上稍有些差距,但盟軍勝在數量優勢
「我們有三千多萬大軍,足以徹底壓垮華夏人!」很多盟軍將領更是以盟軍的總人數來打消對華夏人口多的顧慮。
戰爭是需要拼總體實力的,而不是只靠一兩場戰役就能決定勝負,要不然德國人也不會在趾高氣揚的輝煌了好幾年後,最終潰敗了。
再換華夏這個對手,也一樣,一個國家是難以跟全世界相抗衡的。在這種局面下,還真要被華夏逆天,這麼多老牌帝國不如找豆腐撞死算了。
「繼續擴大戰場,拉開戰略空間!」羅斯福指示道。
他已經敏銳的意識到了,目前華夏取得勝利的都是局部點,而不是整條戰線。
以北美戰場最為顯著,從阿拉斯加到美國本土那麼長的距離,華夏人根本顧不過來,也就只能選擇局部節點來反擊。看似在一些地方獲得了勝利,但整個戰略上卻依舊屬於劣勢。甚至隨著盟軍的攻擊。華夏從白令海峽延伸過來的後勤線已經被切得七零八碎了。
可以說。美國人已經部分完成了破壞華夏後勤線的戰略目的。這也是羅斯福堅信華夏人堅持不了多久的一個原因,靠著保護傘公司的儲備支持能堅持多久?要知道那是一百多萬大軍,需要的物資能砸暈好幾個軍火巨頭。
美國人也是早看到了華夏人的底蘊不足,才拉長了戰線。就像當初華夏軍隊對抗日本人那樣的,準備用戰略空間拖死敵人。
北美那漫長的戰線就拖住了包括後勤在內的華夏二百萬軍隊。
歐洲的法國和西班牙陣地又是四五十萬。
意大利和巴爾幹戰場,雖然那裡的戰事還因為隔著一道窄窄的德國人防線而耽擱了一陣時間才爆發,但那裡同樣是百萬級別的盟軍和華夏的對抗。
歐洲東線上。更是有二三百華夏軍隊跟蘇俄人正在拼得你死我活。
歐美主戰場就差不多拖住了華夏五百萬軍隊,但盟軍猶自不滿足,另外又主動點起了更多地方的烽煙。
為了牽制華夏軍隊在西班牙和法國的行動,盟軍依靠著摩洛哥、西撒哈拉最後的那點陣地,發起了反攻。更依靠西非和中非等國家組織起兵力向北非和東非襲擊,牽制華夏的北非和東非軍團。從剛果、安哥拉、納米比亞等國出擊盟軍也牽制住了華夏的南非軍團。
按理說。英法美等老牌帝國在非洲不過只有五十多萬的正規軍,根本無法跟駐守北非、東非和南非的一百多萬華夏軍隊相抗衡。
但他們身邊卻多了黑人和阿拉伯人這兩個盟友。
雖然非洲黑人更痛恨白人,但畢竟歐洲人經營了非洲那麼多年,憑藉著各種誘惑性的承諾和大把的英鎊法郎和黃金就能拉攏不少黑人部落跳出來成為盟軍的僕從軍。非洲黑人痛恨白人,卻又自卑的選擇相信白人,而盟軍宣揚的華夏人要奪取黑人土地和財富的謠言,最終使得更多的黑人選擇了旁觀中立。
很多黑人部落也不看好華夏人的未來,擔心白人報復的他們。根本不會那麼快就投靠向華夏。此時還不為非洲黑哥們瞭解的華夏最終只拉攏到了極少數人。遠遜於盟軍。
同樣的原因也使得阿拉伯人選擇了做出大量許諾的盟軍,刀槍對準了他們不感冒的黃種人。
非洲土著對盟軍的傾向。使得華夏短時間內只能在非洲略佔優勢,卻無法把優勢快速擴大。
不是只有幾句忽悠,就能讓窮哥們跟著造反。真要這麼好忽悠,德國人早下手了。後世的民族大chao,也不過是世界第二強國的蘇俄人在順勢推舟。
在利益和不看好華夏未來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的局面很難打開。即使忽悠,也需要大量的人員去做工作,也需要時間。
偏偏華夏缺少相關的底蘊和時間,只能一邊分化做工作,一邊硬著頭皮來單挑所有人。
也幸虧老牌帝國的不得人心,使得大多數黑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選擇了中立,要不然華夏軍隊即使有百萬,同樣在非洲寸步難行。
但現在,盟軍雖然在非洲實力處在劣勢,卻能四處點火拖住一百多萬華夏大軍。
盟軍也在亞洲的中東地區四處點火,鼓動和武裝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時不時給中東的五十萬華夏軍隊製造些麻煩。
但這些同鼓動東南亞土著人製造的麻煩一樣,並不能給華夏軍隊太大威脅。
不過,被盟軍的許多承諾和利益拉攏沖昏了頭腦的印度人卻能給華夏帶來很大的麻煩。
雖然阿三們的戰鬥力有限,但受了刺激的印度人一口氣出動了四百萬大軍,在英國人和日本人的指揮帶領下,從東、西、北三面,向華夏展開了反攻。
雖說這四百萬大軍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盟軍淘汰下來的二手貨,但擋不住數量多。而華夏在印度河以西的兵力不過只有20多萬,在恆河以東的兵力包括緬甸的兵力,也不過只有30多萬。加上北邊的高原上的10萬大軍,和東南亞越來越少的的50多萬土著軍隊,不過是剛一百萬冒頭。
在這些叢林地區,坦克和飛機等先進武器受限較多,而人的作用更加突出。
不得已,華夏本土另外多支援了中南半島50萬軍隊,一方面藉機多清剿土著匪類,一方面穩固印緬邊界。
相對於英國人指揮的相對溫和的印度西線戰事,日本人指揮的印度東線戰事格外激烈。
此時日本也加入了盟軍一方,雖然明知道是美英隨時可以推出去的炮灰,但也換來了暫時在印度歇腳的權利。有了喘息之機的日本人這兩年不斷搜集,在印度也還不足三百萬人。逼得全民皆兵,不分老幼的都拿起了槍支。
他們更明白只有打敗了華夏,才能解救日本本土上越來越少的同胞,他們的民族才能藉著華夏的土地恢復元氣,要不然即使華夏不找麻煩,以後也可能會被英國人和印度人吞掉。
這一次打華夏他們特別賣力,更是用各種手段刺激的日本佔領區下的印度人也瘋狂了起來。
那些東南亞土著人根本不頂用,以前華夏佔領的恆河附近的防線頻頻告急,華夏不得不派兵支援。
僅僅印度和中南半島,華夏軍隊就被拖住了130多萬。而為了對抗佔據著所羅門群島的盟軍和從印度洋上突襲的盟軍海軍,各島嶼上又散佈著60多萬軍隊。
雖然連美國人也不敢輕易打澳洲大陸的主意,但他們不斷從伊裡安島和新西蘭以及澳洲諸島上調事,在整個澳洲又駐紮有70萬大軍,孟享根本不敢疏忽大意,唯恐丟掉澳洲大陸這塊寶地,上邊的駐軍從來就沒有低於二百萬過。
另有遠東、西伯利亞和中亞以及朝韓、日本等地的駐軍也共計超過二百萬。
如此,海外的華夏大軍早就超過了1300萬的數量,若不是有基地的支撐,華夏早就被拖垮了。
華夏國內維持,做好沿海和重要區域的安全穩定至少也需要三百萬。
原來的1500大軍散在全世界戰場根本不夠用的,況且其中還有二百萬海軍的數量。
美國人就是看到了華夏的這一點,才打算利用盟軍的數量優勢,拉開了戰線,打算讓華夏顧頭不顧尾,最終導致全面崩潰。
但美國人沒有料到的是,即使這種情況下,華夏人還是開闢了新戰場,展開了額外的反擊。
華夏有60萬軍隊正在不斷登陸菲律賓,華夏新興的海軍更是走出了華夏沿海,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甚至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等歐美傳統區域,向盟軍開始亮劍。
更令盟軍吃驚的是,華夏甚至在英倫三島和美國後花園開闢了新戰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