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和事佬讓日本人很無語。傳更新
但先鋒軍在得到了德國人的好處許諾後,已經放緩了進攻的腳步,穩紮穩打的讓日本人得不到可趁之機。而華人勢力也拿起武器抱團自保,讓他們一時啃不到這塊肥肉。
最終,日本人還是答應了德國人的停戰調解。
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無論是對南下的華夏軍隊打一場叢林戰,還是大軍集結對付那些連機槍都搬出來的華人組織。
「收縮印度的進攻,防護東南亞,並全力進攻澳洲大陸!」日本大本營很快做了戰略調整。
和華夏差不多,印度太大,人太多,也同樣不是日本人一時半會能吞掉的。
即使阿三們性格都很溫和,對入侵的日本人言聽計從,但他們同樣對英國人那樣。由英國人帶領著一幫印度兵足以讓日本軍隊頭疼。
日本在印度的三十多萬軍隊控制半個印度有些吃力了。
在佔得了印度東部的一些鐵礦後,日本人已經達到了部分戰略目標。
蘇門答臘和加裡曼丹島的石油已經足夠他們使用,他們又沒有和德國人會師中東的打算,打了半個印度,已經吃撐了,需要停下來消化,況且後方的中南半島還不穩。
而且,日本人也知道美國人再次偏向歐洲只是暫時的,他們更希望盡快打下澳洲大陸來個既定事實。只有盡快解決澳洲戰事,才能更好的反身對付美國或者華夏。
當然,他們的停戰是有要求的,需要華夏退回到原來的邊界去。
但孟享根本不予理睬。
在都各懷異心的情況下,雙方依舊在各地保持著低烈度的小規模戰鬥。
只要雙方不是撕破臉你死我活的戰爭。讓盟軍憑空得利,德國人也不會太過苛求。
在打了激烈的八天戰鬥,雙方就這樣僵持下來。
孟享更是在得到了德國人的限制開放後,同時承諾了英美提出的對日戰爭,兩頭拿著好處,安心的冷眼旁觀歷史改動的走向。
這個時空的局勢已經越來越走形了。這使得孟享謹慎的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不敢輕易做出決斷。!。
德國人崛起的太快了。
顯然日不落帝國已經衰朽,他們並沒有把登陸的德國人再趕下海,反而被德國人攻到了倫敦郊外。
此次海獅行動中,德國雖然損失了十萬多精銳部隊,但送大不列顛島的兵力依舊慢慢的超過了三十萬。
雖然英美艦隊一直企圖封鎖英吉利海峽。但德國艦隊頂住了壓力,依舊時不時的運送過去部分物資和人員。自從德國人佔領了海峽沿岸的一些英國機場,並擴建了數座臨時機場後,空中的運輸也一直沒有停止。
老希眼見大英帝國的心臟在眼前,調集了幾乎所有登陸兵力主攻倫敦。
這倒是讓大不列顛島的其他地方鬆了口氣。不過倫敦卻危急了。
英國人在倫敦附近組織了五十萬英、法、比、荷、美等眾盟軍大軍。把德國人始終沒有攻進倫敦來。
但這麼多的部隊的後勤消耗使得被德國海狼撕咬的海生命線更加的脆弱。而另一方面,德國人卻已經把戰車陸續送了大不列顛島。
即使運輸途中的損失和送到島的德國坦克達到了3比1,也就是說平均10輛坦克只有不到3輛運到目的地,但德國人依舊湊齊了200多輛坦克,一口氣衝垮了倫敦東南的三道防線。他們已經可以見到格林威治天文台了。
但他們隨即又被英國人頂了回來。
倫敦郊外成了一座絞肉機,雙方在這裡的損傷越來越大。整個9月份。在倫敦的南面和東面,已經有超過二十萬的士兵倒下再也沒有爬起來。
一度使得德國登陸軍隊的總人數不斷銳減。
死的比補充來的還要多不少。根本補充不過來。
隨著國土被侵入,英國人爆發出了更大的激情。
英國各地的工廠和作坊甚至在蕭瑟的秋風中。頂著德國人的轟炸,露天生產的武器彈藥。不斷有年輕人編入了新兵的序列,甚至老人、婦女都拿起了武器,準備保衛他們的家園。
顯然德國人在此受到了極大的阻力。
但老希依舊沒有分兵去攻擊其他地方,還是只死掐著倫敦死戰。
老希的戰略也沒什麼錯。德國人雖然在法國比利時的海峽另一邊聚集了超過二百萬的軍隊,但送到英國本土的卻只在堪堪維持在二三十萬左右。這些部隊一旦分兵,一開始或許順利,但最後必將淹沒在英國人反抗的人海中。
反倒不如只抓住倫敦這一點,一旦擊破,卻可能直接擊潰英國人的信心,輕鬆接收英國其他地方的財富和工業饋贈。
德國人需要的不是一個廢墟中的英國,英國當世界霸主百年積攢下的家產才是德國人最想要的。其中主要的就是英國數一數二的工業產能體系。
占絕了英國工業體系,德國人才有了跟美國人叫板的底氣,甚至會直接迎來和美國人的和談。
顯然他再次抓住了英國人的痛腳。
英國國內也不是鐵板一塊,為了不丟棄祖積攢的眾多財富,很多英國人根本不想遷移去加拿大,再說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離開家鄉去那些蠻荒之地。
已經穿了精美小牛皮靴的英國人已經怕回到光腳踩在泥濘的時代。很多人都希望停止這場戰爭,保障他們的財富不會在戰火中化為灰燼。
議會中要求和談的建議越來越多,丘吉爾不得不把倫敦作為底線,以挽回眾多人的信心。
從德國人登大不列顛島開始,戰前做了無數承諾和保障的丘吉爾已經被很多人咒罵為大騙子了。
戰爭中利益的損失也使得丘吉爾得罪了很多人,要不然丘吉爾怎麼會二戰一結束就被趕下台。
此時,丘吉爾只能咬牙頂著德國人的矛尖,幸好他身後的皇室也是沒有退路。就像魯肅勸孫權一樣,別人可以投降,但皇室投降就完了。他們寧願死拼到底,打爛了退到加拿大去,也不會投降德國當傀儡。
所以丘吉爾的地位還算穩固,只是隨著德國人越來越強的攻勢下,他的地位也搖搖yu墜。
他所期盼的蘇俄人正被德國人打得依舊沒有進入反擊階段。而美國人又攤了亞洲的一攤子事情。
這使得英國皇室和丘吉爾對美國人做了更大的讓步。
英國人更多的讓步使得美國人已經撈足了好處,現在也該到了收網的時候。要不然後果將無法收拾。所以美國人十萬遠征軍開向了大不列顛。
為了保障行動的順利,就連美國海軍的力量也向歐洲傾斜。
這也是美國人在斐濟海戰中失利,卻一直沒有大規模行動的原因。
現在的美國海軍實力還沒有達到二戰末期的巔峰時刻,工業機器運轉加速也需要一個過程,大量的戰艦還在船台沒有下水。而服役的海軍主力卻抽調向歐洲。
在大西洋,老舊戰艦都開始了和德國海狼的搏殺。而太平洋只留下一艘衣阿華戰列艦和6艘航母挾制日本人的南下進攻,被動防守。
美國人不急於和日本人對決,日本人的刀影並沒有唬住美國人,只是時機不對,他們要先照顧歐洲,這打亂了孟享的原定計劃。
此前的八日戰爭是他的一次對外界反應的試探。
最主要的還是試探美國人的反應。
英美請求華夏對日作戰,最希望的是華夏在朝韓半島甚至是日本本土作戰,讓華夏南下畢竟有些不情願。
但這一次華夏軍隊南下,美國人並沒有什麼過激行為,反而加大了對華貿易。
這讓孟享鬆了一口氣。
後世人都知道,美國人在二戰並沒有盡全力,孟享也無法估計出美國人的底線在那裡。
他始終都是把美國當做了華夏崛起障礙中的最後B,既然華夏要攥取亞洲的利益,觸手伸到中東,甚至澳洲、非洲,亦或者南美等地,必然要和美國發生衝突。
抱著雙方始終有一戰的念頭,孟享一直希望先削弱美國人的力量。
即使華夏海軍已經隨時可以拖出來和日本海軍一戰,但孟享依舊希望先讓日美先來個狗咬狗。
但他等不到美國人平緩了歐洲危機後,再和日本人決戰。他需要盡快的收割南方的果實。
孟享還曾考慮過其他的選擇,一個是讓歐洲危機稍作平緩,讓美國人先和日本人激烈的打一場。這樣就需要先壓制一下德國人,而且美國人不一定按照這個套路來。
一個是讓德國人拖住美國,使得美國顧不亞洲。這樣日本這把菜刀就廢了。
這不是孟享希望看到的。
「最根本,還是需要美國人兩線作戰!」孟享糾結了半天才發現,需要把美國人的激情再次點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