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小皇帝的表情,鄭朗於心有些不忍。
不管怎麼說,這個小皇帝對大臣對百姓還是不錯的。弄不好,若是他再去討伐無昊,若大臣不進諫,無昊來降,他依然還能將無昊放走。迅速將話題轉移走,進入下文。
下文則是六段很短的故事,周天子派使臣宰咀來歸魯惠公與魯惠公兒子仲子之喪。但周天子鬧了一個烏龍。魯惠公乃是春秋一個很有作為的諸侯,魯國離周朝王都不算太遠,一直與周王室保持著很關近的關係,但魯惠公很早便死了,周天子使節來得太晚,不當,不符合喪禮。另一個烏龍更大,魯惠公在世時,立太子姬允,可惠公死的時候,姬允還很小,於是庶長子先行攝政,左氏春秋便是從這一年拉開帷幄,開始撰記。周天子有可能就因此誤解,以為姬允已死,否則怎麼會讓隱公繼承候位。
其實這是魯國大臣的意思,也是按照周禮,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暫時將國政交給隱公管理。等姬允長大後隱公還政。後來隱公留戀不捨,導致身死。姬允主政後命運更慘,他娶了齊襄公的妹妹,劉襄公在其妹未出嫁之前兩人就一直開始通姦,魯桓公帶著夫人回齊國省親,兩人正在做好事,被魯桓公抓一個正著,襄公想遮醜,便派彭生將魯桓公勒死在馬車上。姬允便是仲子。
這是後來的事。
鄭朗現在講的只是歸喪。
周王室此時開始衰落,作為忠誠於周王室的魯國,周王室居然出現這麼大的烏龍,可見對諸侯的關心程度。
由此,鄭朗就講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愛人。
按照儒家的說法,想要取,必須予。
給了未必能取到,給愛未有會得到愛,努力了未必有回報。但想得到就必須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得到的希望。否則天上掉金磚啊有,終是少,若指望這個,也不要從事耕作生產。
作為一個君王想要大臣擁護,首先君王本身得關心大臣。一個主戶,想讓客戶與部曲忠心,就不能過份虐待部曲與客戶。一個家中長者想家庭聽從他的指揮,必須為家庭作為貢獻。但這份愛不是偏愛,溺愛,要做到公正,不失之儀禮。
就這麼一個簡短的故事在春秋裡僅是幾十個字的記載讓他引出這麼多話題與道理甚至涉及到做人,治國,為君,為主。再到石獵大義滅親。
講微言大義,講前後來歷,講春秋啟發。
這已經遠遠超過一般的神解。
最後連遼興宗本人也聽得入迷,陷了進去,隱公一段很長的等鄭朗講完後,天色漸黑。
鄭朗一拱手說道:「陛下,諸位今天到此為止。」
一個老者從外面端來一杯熱茶,恭敬地執弟子禮,獻給鄭朗。
遼興宗與大臣皆扭頭看劉六符,劉六符早就將頭轉開,不能看,是他的親叔叔。遼興宗大笑,沖鄭朗招了招手。
鄭朗走過來。
遼興宗說道:「你說得很好,明天陪朕去延芳澱弋獵。
「略。」鄭朗也沒有拒接。
契丹人有一個習慣,正月冰底鉤魚,也就是鑿冰釣魚,二月三月放海東青打雁,不是小雁子,而是大雁天鵝,在宋朝天鵝肉很貴,到了契丹始踐,味道確實不錯,鮮美至極。鄭朗來到契丹後多食之。倒是四五月打麋鹿,這個麋鹿肉質有些粗,不是傳說中的美味。六七月涼澱坐夏,**月打虎豹,冬天關門大吉,以避嚴寒。
但契丹人也在進化,純靠漁獵為生的部族越來越少,只有象北方室韋人一些部族繼續保留著這種落後的生活習慣。南方許多地區開始種植、桑麻。終是落後,產量低,不是很誘人。
契丹皇帝多是四季捺缽,春在長春洲,夏在黑山,秋於伏虎林,冬於廣平澱。這也是在保持祖宗的傳統。然在幽州的百姓沒有他這麼大的活動範圍,可也有他們的保持方式。例如延芳澱春季獵鵝。
有時候冬天寒冷,或者有事,契丹國主就在幽州,也會率領皇族與群臣前去延芳澱獵鵝。
但這一次……各有心思。
遼興宗見鄭朗好說話,又說道:「鄭卿,請隨朕去皇宮,朕在皇宮為你備下酒宴。」
「謝。」
去向幽州的皇城,遼興宗又說道:「卿的學問果然讓朕歎服。」
「陛下,過獎矣。」
「朕曾讀過一些你們漢家的史書,唐太宗說能馬上奪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因此立國後,轉向內治,他也自以文皇帝著稱。朕讀到這一段時,常悠然嚮往。」
鄭朗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默然旁聽。
就像他剛才講解儒學,是正宗的唐朝儒學見解,用他的說法便是墨氏儒學,什麼仁啊愛的,對這種懦弱的儒學他持著反對意見。至於他自已的儒學,自我催眠,俺這就是正宗的儒學。實際比孔夫子的儒學已經更激進,裡面摻雜著大量道家、名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特別是法家的東西。但僅是治國來說,這種儒學更有實用價值。鄭朗要的也是這個。
這種激進的儒學,他不會說的,而是說唐人眼中的儒學。
可因為他變態的大腦,記憶力好,旁徵博引,再加上契丹的儒學落後,他說的又生動活潑,所以聽者如山,每獲記錄,一此儒生便當成至寶。
不但儒生,也對了契丹小皇帝的胃口。
從這一點來說,他就沒有安什麼好心。但也不能指望契丹小皇帝對他安什麼好心。
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吧。
已經開始在交手……
遼興宗又說道:「今年我朝即將舉行科考,朕想請卿主持。」
契丹也有科舉,與宋朝種舉不同。先是對象,對像只限定在漢人與渤海人,嚴禁契丹族、醫卜、屠販、奴隸與不孝、犯罪者科考。不是高抬漢人,也不是矮化漢人。之所以不讓契丹族進入,是希望契丹子弟還保持著武事傳統,少沾文事,以免變得懦弱。但為了議人臣服,高抬漢族地位,抬高科舉身價,所以不讓一些「下踐」的人進入考場。
二科考者地位不同,契丹才立國時並沒有科舉,遼太宗進入開封城,覺得漢人大臣舉止得體,應對有度,十分仰慕。若是讓契丹人來,動不動就殺就砍,還未辨解,粗話便來了,確實不大好。於是開了科舉先倒。形式很隆重,錄取的人少,第一名多用來做翰林應奉文字,余二三人,止授從事郎,就是當皇帝秘書的。
若是在宋朝,這便意味著飛黃騰達,契丹還是一個重武的國度,這個職位並不能吸引人,能飛黃騰達的進士少之又少,於是有的大戶子弟不願出,契丹便派人強迫之。不考還不行,必須考。
遼聖宗時一年一考,錄用者很少,到了遼興宗時,漸漸受宋朝影響,三四年一考,錄用者始多,每次都有好幾十人。但這時契丹漢化已經深入,許多漢人在契丹執掌著宰柄,很有實權。
三便是對間不同。
鄭朗伏下來說道:「陛下,不可,貴國除非鄉試,省試都到了六月,臣要返回宋朝。況且臣是宋朝的臣子,怎能主持北朝科舉?」
遼興宗得意的微笑,說道:「既來之,則安之。」
鄭行知,你好好呆著吧,想回去?沒門!
但想用鄭朗,不能將鄭朗逼急,鄭朗進,他便退,鄭朗退他便進,說:「鄭卿,無妨,若你不主持也可以,朕派其他人主持科舉,你從邊指導即可,然後配合考官審卷。這也是兩國友好交流,相信你耽擱一些時日,常朝天子不會生氣的。」
「容臣稟報我朝陛下,才可答應。」
「兔」
遼興宗很高興了,只要開了第一步弓,你還有回頭的箭麼?說完回頭與蕭惠、蕭慈氏奴等重臣相視一笑。
在皇城裡,遼興宗大肆款待鄭朗,還將契丹高僧惠鑒喊來作陪,遼興宗喜歡儒學,也喜歡佛教,手是封這個高僧為檢校太尉。鄭朗鑽研過佛法,與惠鑒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