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岳飛
[1]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岳家軍神勇無比,令金兵聞風喪膽。其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穎昌府等地,並在郾城大捷、穎昌府大決戰中粉碎了「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更是威振敵膽、金兀朮歎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編輯本段英勇獻身,義無反顧——宋末三傑
張世傑(?——1279年),宋朝大將,民族英雄。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宋地。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時,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是、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趙是即位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定年號「景炎」。端宗即位後對張世傑甚是重用。張世傑並沒有辜負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歲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興」。趙昺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奉命死守帝都崖山,另外還下令百姓大興土木,為太后、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識字。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趙昺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大敗。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他準備接回趙昺組織突圍。不想丞相陸秀夫早已背負8歲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因浪大被淹死了。 文天祥(1236—1283),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陸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漢族,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裡(今屬江蘇建湖)人。寶佑進士。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是為帝。是死,又擁趙昺,奉帝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任左相,繼續組織抗元。祥興二年(1279年)為元軍所敗,負帝投海而亡。有《陸忠烈公遺集》。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是死,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范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負帝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編輯本段八十日帶發效忠——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指明末率領江陰十萬百姓抵抗清軍的三位主要領導人: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 閻應元(?-1645)崇禎末年任江陰典史,明末北直通州人,字麗亨,民族英雄。 陳明遇(?—1645)崇禎末年任江陰典史,明末浙江上虞人,民族英雄。 馮厚敦(?—1645)崇禎末年任江陰訓導,民族英雄。 江陰抗清三公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清朝剃髮令,在抗清三公等人領導下進行了前後長達81天之久的鬥爭,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以江陰抗清三公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清軍的英雄事跡,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在此戰役中,清軍折損三個王爺,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偽端重親王)和尼堪(偽敬謹親王)、偽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全城無一人投降。 城破時,閻應元坐在東城敵樓,要了一枝筆,在門上寫道: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戰役中有一江陰無名女子,在殉國前題詩: 「雪嘴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明末乙酉抗清後,江陰獲「義城」之名。江陰人民立「忠邦峰」,懷念保邦死難者。戰後,為了安撫江陰百姓,滿清統治者採取了懷柔政策,乾隆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謚「忠烈」、「烈愍」、「節愍」。[2]
編輯本段不卑不亢,流傳萬世——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家。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謚之忠靖。清高宗追諡忠正。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復多爾袞書》:「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捲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洩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不卑不亢,流傳萬世。
編輯本段抗金英雄——宗澤
宗澤(1060∼1128) 中國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前仍三呼「過河!」。有《宗忠簡公集》傳世。宗澤東京保衛戰是兩宋之際以宗澤等抗戰派將領為首的宋朝軍民抗擊金軍侵略、保衛首都開封的重要戰爭。 宗澤雖未能實現驅逐金兵,收復失地,恢復宋王朝大一統的宏願,但他坐鎮抗金前哨的開封,阻止並粉碎了金兵的大舉進犯,保衛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金衛國的鬥爭中,宗澤高舉抗金大旗,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金兵,反對妥協投降,不僅戰績輝煌,功勳卓著,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聯合被奴各民族共同抗金,國內各民族及其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完全符合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編輯本段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權縣),故里在今民權縣程莊鄉於莊村。于謙的曾祖於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裡,故史載于謙為浙江錢塘人。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另有新編歷史劇越劇劇目以此為名。
編輯本段萬里勤王——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曾率軍參加過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戰功彪炳。累功至明朝的光祿大夫、忠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提督、一品誥命夫人。 《明史》·秦良玉本傳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編輯本段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李定國
李定國(1620——1663),字鴻遠,陝西榆林人。李定國,字鴻遠,小號一純。明末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幼從獻忠起義,明末清初大西農民軍將領之一。家世務農。崇禎三年(1630),年方十歲的李定國就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受到張獻忠的喜愛。李定國隨張獻忠起義軍轉戰於秦、晉、豫、楚,臨敵陷陣以勇猛稱,又喜讀兵法、《資治通鑒》諸書,在軍中以寬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稱,殺敵不計其數。大西政權建立,擢安西將軍,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被養為義子,合稱四將軍。後數年,大順元年,獻忠死後,率大西軍餘部進駐雲南,聯明抗清。從而立下赫赫戰功。 歷史功績 時間是無情的,任你家財萬貫,聲名顯赫,難免隨風流逝,被人忘卻;時間又是多情的,因為它總會留下一些鮮活的姓名世代相傳。時間帶走的是隨身聚散的財富聲名,留下卻是永垂不朽的精神。 明清之際各方面人物當中,李定國是最耀眼的一顆巨星,他明末是反抗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 他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他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時人記載「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快鞋之用,無棄遺者。……或傳定國兵當以夜至,比曉則已過盡矣。故所至有功」。 定國雄才大略,愛民如子,仁者無敵,如果不是孫可望私慾膨脹,排除異己,如果不是鄭成功私心自用,錯失良機,如果各抗清力量團結一心,如果……也許,真的可以力挽狂瀾,驅除韃虜,恢復山河。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李定國最終還是像他崇拜的文天祥、張世傑、諸葛亮一樣,帶著無限遺憾,千般不甘,永遠的走了。 評價 正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定國一生出生入死、奮鬥不息,為了抵抗凶殘的敵人,浴血奮戰,直至最後!人已逝,業隨風,但他矢志抗清的民族氣節,窮且益堅的不撓鬥志,必將不斷激勵後世人民為反抗壓迫和民族征服而獻身。 其人與百姓息息相通,在鎮守雲貴之時,愛民如子,至今雲南人仍然視定國為滇中的脊樑!(雲南人最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國--郭影秋語)定國的忠義節烈知道近現代依然被人們稱讚不絕,晚清革命黨人起義,蔡鍔等仍以定國為榜樣,章太炎說: 「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編輯本段收復新疆——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