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世人只知冉閔殺胡令,而不知其為何殺胡。做為唯一活躍在中原北方保護漢族,免遭異族屠殺的悲情英雄,論其勇能以其一己之力扭轉自黃帝創立的華夏漢人為五胡屠宰滅絕,是謂鐵血英雄。能以一已之力,以少勝多,10戰10勝,驅逐五胡返回故土,有資格稱之謂軍事家。能夠成立冉魏政權,臣子百姓能夠紛紛感召在其帳下效死力,即使其死後1700年來仍為後世所紀念,稱之謂政治家,當之無愧!能夠將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的,普通老百姓訓練成精旅。並在那個騎兵稱霸的時代,以步兵力敵五胡。將士用命,百姓愛戴是謂統帥。而其兵敗之根源是以為百姓爭糧,隻身統帥1萬步兵力在無援兵力情況下拒前燕慕容恪20萬戰敗,並不能掩蓋其統帥的能力。《晉書》對其評述「善謀策,(不是有勇無謀的蠻夫)勇力絕人,攻戰無前」,每次臨戰衝鋒在前,騎朱龍馬(難得一見的千里馬),他左手使雙刃長矛(兩頭施刃,鋒利無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連鉤戟。其勇猛令五胡軍隊無人能擋,每戰殺敵無數。如《後趙錄九·石虎傳》載:三個胡酋趁冉閔率大軍進攻其它胡酋的機會,率騎七萬襲擊鄴城,冉閔得知後,急率一千餘騎兵回來救援,剛好與胡騎在鄴城北面相遇,冉閔一馬當先,所部千餘騎都跟著奮勇衝殺。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十六國春秋》《冊府元龜》等載:匈奴劉顯在冉閔攻襄國之後,帥眾十萬攻鄴(《晉書》記載:「石琨及張舉、王朗率眾七萬伐鄴」),閔率數千騎出戰,冉閔大敗劉顯,斬萬人,冉閔帶軍追殺,再戰,斬三萬餘人。《十六國春秋輯補》載:「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雙刃矛也稱兩刃矛,「兩頭施刃」,鋒利快捷,最為冉閔常用。 他在眾胡聯軍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攻中創造了很多軍事奇跡,與鮮卑的決戰前,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於十餘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餘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一說朱龍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們堂堂中華英雄呢!) 【《資治通鑒》、《二石傳》原文「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晉書》中的《石季龍載記》(鮮卑前燕官文獻,後被收入《十六國春秋》)記載為「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死後被其對手追封為「武悼天王」,一個武,一個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 深深的畏懼。
編輯本段英雄事跡
公元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趙帝國的戰鬥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親人都歿於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個11歲的少年——冉瞻(冉閔之父),帶領所部乞活餘部繼續與胡人英勇戰鬥。 公元310年,石勒(此時是前趙大將)攻打河內郡,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贊曰:「此兒壯健可嘉!」由於寡不敵眾,冉瞻戰敗。石勒徙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 公元316年,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趙的戰鬥中被斬於陣前。冉瞻死後,留下年幼的冉閔,他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 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史稱昌黎大戰,此戰後趙諸軍盡潰,唯游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勒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有內遷的丁零,烏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在戰鬥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殺戮,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在返遷的路上這些胡族相互進攻掠殺、搶奪糧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屠殺的只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兇手是匈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匈奴為主的胡兵,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地的復仇屠殺,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 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鑒、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敵人拚命,一直殺到最後一人……燕將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前燕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正史記載,決非杜撰)。冉閔死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漫畫版冉閔(12張) 由於冉魏王朝時間很短,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後來統治北方的北魏(鮮卑王朝)在史書上把冉閔大罵一頓,而後代又只能根據以前遺留的資料來整理。所以,某些太監史學家據此強調冉閔的殺胡,而不說明冉閔殺胡的原因。想想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殺胡令是順應民意的,並不是冉閔有心挑撥,而是當時的民族矛盾不可調和。入侵印度的雅利安蠻族部落把創造古代印度文明的當地人當作奴隸一樣的驅使。21世紀的今天還生活在印度社會低層的賤民。就是那些幾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居民。冉閔天王昭告天下,邀四海豪傑奮起殺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華子民紛紛響應,正因為冉閔,我族方才免於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劇。 冉閔殘酷屠殺胡人,胡人於是提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軍事反撲。350年,石虎庶子石祗於襄國(今河北邢台)稱帝,胡人將官紛紛響應。350年1月,後趙汝陰王琨及張舉、王朗率軍七萬伐冉閔,冉閔率騎兵千餘與戰於城北,大破之,石琨等大敗而去;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軍10萬進據邯鄲,後趙鎮南將軍劉國自繁陽會之,冉閔又率軍大破之,死者萬餘人,劉國還繁陽;八月,後趙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集中約30萬主力於昌城,將攻冉閔,冉閔率軍反擊,戰於蒼亭,後趙軍全軍覆滅;351年二月,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因屢勝而輕敵,導致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歸降東晉,東晉勢力於是重返中國北方。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期間冉閔誅殺齊王李農及其三子。351年,石祗部下劉顯在陽平之戰中為冉閔擊敗,被殺三萬餘人,被迫投降冉閔,並回軍殺死石祗,從而後趙滅亡。七月劉顯又背叛冉閔,自稱皇帝,並率軍攻冉閔,為冉閔所敗;352年正月,冉閔率領8000騎兵攻克襄國,殺劉顯,至此後趙殘餘勢力基本被消滅,但前燕軍攻勢日急,前燕慕容恪率10萬騎兵進攻冉閔,追至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而冉閔手下僅有8000兵,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陷入鮮卑大軍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的前燕兵所俘。前燕大軍隨即進圍鄴城,鄴城守軍艱苦抵抗鮮卑軍達100多天,糧盡援絕,人相食,八月鄴城陷落,冉魏滅亡。冉閔被送於薊城(今天津市薊縣),前燕國王慕容俊企圖乘機嘲笑冉閔,道:「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大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俊惱羞成怒,令人鞭之三百,「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謚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歲永和八年也。」(肆行勞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這裡的「悼」,意指「年中早夭」,表示同情、悼念,「武」為美謚,意為武勇過人,演義小說《五胡錄》則以為「武悼」是慕容氏對冉閔的惡謚,誤也,因為「肆行勞祀」是指窮奢極欲、荒淫無恥,而冉閔即便窮兵黷武,也應與「肆行勞祀」無關)。
編輯本段殺胡令
冉閔肖像(14張)「殺胡令」可以理解為冉閔稱帝前後,為了穩定內外形勢,所發表一系列命令的總和。並分別在不同前提下發佈,起到了效果也有所不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條: 第一道「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發佈此令的背景是:李城回師,冉閔、姚弋仲、苻洪、段勤四將擁立了石遵為帝。三個月後,石遵欲殺冉閔,冉閔奮起殺石遵,立石鑒。自己被封為大將軍、武德王,與李農等組織「新內閣」,掌握了後趙實權。這種安排激怒了李城回師的其他將領,姚弋仲、苻洪二人合兵,發佈檄文,既反對石鑒,也反對冉閔,轉而支持在襄國的石祗。石鑒乃一反覆小人,暗地指使他人殺冉閔。冉閔忍無可忍,將石鑒軟禁於御龍觀,擊斬孫伏都等,才發佈以上命令的。 第二道「殺胡令」:與政府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冉閔發佈第一道命令,蓋緣於當時形勢嚴峻,「內外六夷」之說只是一個概稱,不專指羯胡。但胡人心虛,自認前期為非作歹,殘殺漢人過多,目前冉閔、李農、郎闓、劉群、盧諶等漢將漢官控制鄴城大局,自忖落不到好下場,一時間斬關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在這種情況下,冉閔才發佈第二道命令,這道命令其實很開明,但容易被解讀為驅逐令。所以「胡羯去者填門」,而鄴城周邊的漢人聞之大喜,額手稱慶,載欣載奔,亦紛紛入城。當時只恨城門太小,道路太窄,爹娘生的腿少,外出者淒惶惶如喪家之犬,內入者興沖沖如稚子之望父母。 第三道「殺胡令」:其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第二道開明的命令反而引起更大的混亂,胡人出城,而晉人入城,有如涇渭,冉閔至今還保留著石姓,希望能以石家後人的身份繼承後趙政權。但是,石虎子孫個個不是善類,同父同母尚且不共戴天,何況他一個外人。冉閔見胡人終不為已所用,發佈第三道殺胡令。 此令一出,殺戒打開。一日之中,斬首數萬。冉閔見民心可用,散倉庫錢糧以樹私恩,親率趙人誅殺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數日斬殺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 第四道「殺胡令」:傳檄境內,敕各地將領殺胡、驅胡。 「各地承書誅之,無月不戰,高鼻多須者多被濫殺。」鬥爭的範圍從鄴城擴大到整個北方,連在關中的麻秋也承書殺胡。胡人不會等著被殺,只好西遁北逃,後趙擄掠的各地漢人也返還故鄉。一時間,數百萬人上路奔走,道路交錯,互相殺掠,能返鄉者只有十之二、三。又因饑疫災患,人相食,無復耕者,中原大亂。 第五道殺胡令:「羯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 嚴格說來,這不能歸到殺胡令裡,這是冉閔稱帝后臨江告晉之語。冉閔稱皇帝位於鄴城南郊,大赦,改元永興,國號大魏。恢復本姓,隨後,「遣使者持節赦諸屯結」, 諸屯皆不從。冉閔遣使臨江告晉,東晉朝廷以冉閔已稱帝,不答其使。冉閔陷入孤軍奮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