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中說,目連比丘修得「六通」後,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遍觀三界六道。看見他的母親已經轉生到餓鬼道中去了,由於沒有飲食,瘦得皮包骨頭。
見此情景,目連比丘心中悲痛萬分,當即用自己吃飯的缽盛了滿滿一缽飯後,再以自己的神通送到餓鬼道中去給母親享用。
母親得到飯食後,雖然墮在餓鬼中受苦,但仍未改掉在人間時慳貪的惡習,即以左手遮住飯缽,右手摶食,一副生怕被他人瞅見來分享她美食的樣子。飯食還未入口就變成了彤紅的火炭,不得不放手將其扔在地上,不能食用。
目連比丘無可奈何,悲號涕泣,聲震天地。隨後,目連比丘迅速返回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精舍,向佛祖悲述了這個情況。
佛祖聽完目連比丘的悲述後,對目連比丘說,你的母親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的力量能夠救得了的。你雖然孝順,悲哭聲感天動地,但是,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也沒有辦法,救不了她。要想救你的母親,須借助十方眾僧威神之力。
聽了佛祖的話後,目連比丘就向佛祖請教救他母親的具體辦法。
佛祖說,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自恣日,你可在這一天具辦美味飲食及百味五果、香油燈燭、餐用器具、床敷臥具等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在這一天,一切大德聖眾們,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變化成比丘在大眾中,如果有供養這些自恣僧的,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就能脫離三惡道的苦難。若是父母還健在的,就能安享百年。若是七世父母已經轉生受身到天道去了的,能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目連比丘按照佛祖告訴他的方法一一去做了,果然母親在七月十五日這天當即得解脫一劫餓鬼之苦。目連比丘和那些大菩薩們看到這個情況,都感到非常高興。
在高興之餘,目連比丘想到還有那麼多的罪苦眾生在惡道中受苦,不由悲從中來。於是,便問佛祖,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祖見目連比丘這樣問,心裡感到十分的高興。於是,對目連比丘說,你問得好啊,我正想告訴你這個問題呢!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及。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唸唸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後來,佛教徒常於七月十五日這天廣設美味飲食、百味五果,供佛供僧,以此功德度惡道「鬼親」。民間亦在這一天祭祀祖先,祈禱冥福。也有在農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日這幾天設盂蘭盆會,解脫惡道「鬼親」之苦的。有人還設餓鬼棚,超度無家野鬼。
漢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初設盂蘭盆齋。「盂蘭」是梵音,義為倒懸;「盆」是華言,指盛放食物用以供佛供僧的器皿。自此以後,「盂蘭盆會」在漢土就成了一種風俗,歷代帝王以及群眾無不舉行,以報父母的乳哺之恩。至唐代達到鼎盛。帝王及達官貴人對「盂蘭盆供」是極其重視的。
在宋代以前,「盂蘭盆會」主要是供佛供僧。不僅在家士庶競修供養,出家僧侶也各出已財,造盆供佛及僧。
到了宋代,「盂蘭盆會」這種風俗相沿不改,但是,盂蘭盆供的富麗莊嚴和供佛及僧的意味減少,而代之以薦亡的行事。在北宋時,就開始有焚燒紙錢冥物的記載了。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