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看舊戲,忠奸劇鬥,勢成水火,忠臣常常落在下風,皇帝也昏庸,就在忠臣眼看要遭奸佞毒害的時候,奇跡出現了:一柄尚方寶劍赫然出匣,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昏君氣沮,奸臣授首。台下觀眾人心大快,千百顆懸著的激憤的心得到安慰。尚方寶劍成了平民百姓對正義和忠良的寄托與期待。在以天授神權對不法不天的鬥爭中,尚方寶劍煥發出神奇的光彩。
但是究竟有無尚方寶劍?回答是有。古典戲劇中解決這種矛盾衝突的無上利器並非憑空杜撰。
有關尚方劍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漢代。漢成帝(公元前三十二至公元前七年在位)時,朱雲上書云:「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顏師古註:「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斬馬劍,劍利可以斬馬也」。 所謂的「佞臣」指帝師張禹,尚方斬馬劍乃是皇家特製之物。
尚方劍帝王御用之劍。尚方,秦、漢少府屬官,製造供御器物,所制劍,銳利可以斬馬,號尚方斬馬劍。
秦漢官制設有少府,少府設尚方令,尚方丞,其職責掌御刀劍及玩好器物,到漢末分為中、左、右三尚方,之後歷代沿襲,到了唐代,尚方寶劍成了至高無上的象徵,本來就是皇帝的御用兵器,賜予元老重臣,賦予特權,在外即可先斬後奏。《漢書·朱雲傳》:漢成帝時,諍臣朱雲上書:「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張禹之頭。」張禹時為丞相,且是漢成帝劉驁的老師,正受寵幸。成帝大怒:「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命御史將朱雲綁下,朱雲緊抱殿前欄杆,據理力爭,以至欄杆為之折斷。左將軍辛慶忌為朱雲求情,倖免朱雲一死。這就是「朱雲折檻」的著名故事。朱雲要求的尚方斬馬劍,即民間俗謂的尚方寶劍,也叫上方寶劍。唐代顏師古注謂:「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斬馬劍,劍利可以斬馬也。」 《後漢書·蔡倫傳》載:東漢和帝劉肇時,「中常侍蔡倫加位尚方令,監作劍即尚方劍。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故言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這裡的劍即尚方劍。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故言。
真正的尚方寶劍應該從元代開始。忽必烈時,道士張留孫以神道治癒皇后的病,「帝后大悅,即命留孫為天師,劉孫固辭不敢當,乃號之上卿,命尚方鑄寶劍以賜,建崇真宮於兩京,俾留孫居之,專掌祠事」。 此時的尚方劍還沒有用於政務和軍事,但已經被看作專斷權力的象徵。至元七年,四川、陝西發生反抗蒙古的武裝叛亂,中書「省臣患之,請專戮其尤者以止盜,朝議將從之」。這時,翰林學士、侍御史高鳴認為:「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論報,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從其請,是開天下擅殺之路,害仁政甚大。」忽必烈採納高鳴的意見,沒有授予征伐將帥以「專戮」權力。
明代後,遇到關乎國體的大事,凡大將出征,天子認為必要之時將此物授之,稱為「尚方寶劍」。凡手握尚方寶劍,對天下百官皆可先斬後奏,其權力之大,除皇帝外幾無人可匹。故而在忠臣手中,尚方寶劍的威力也能彰顯,但若是碰到一個奸臣,因其尚方寶劍,權力難以制約,奸臣可憑此號令地方文武,進而擁兵一方,甚至篡位奪權,故而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皇帝不敢輕易動用,就連雄才大略,殺伐有度的朱元璋,對於尚方寶劍也不敢輕易將此物輕授於人,非得自己最為親信的大將,方才授於是尚方寶劍,此次李景隆北伐,建文帝對其寄望頗深。建文帝知道李景隆是首次出征,生怕他年紀輕輕,在軍中威望不足,便在率百官送行的當日,將尚方寶劍鄭重的賜給了他。讓其上斬昏君,下戰逆臣。
然而凡事有利便有弊,正因為尚方寶劍權力過大,窺視之人太多,故而自拿到了尚方寶劍後,李景隆也知道尚方寶劍不能輕易示人,故而大軍出發之時,便一直藏在身邊,從未拿出。而就諸將而言,尚方寶劍多是從戲文裡見識過,真正的尚方寶劍這些粗人連見過都沒見,可以說是從未有人親見過,這會兒見李景隆身邊的副將從大帳內,拿出一個劍身一面刻著騰飛的蛟龍,一面刻著展翅的鳳凰,而且劍身上還紋飾著北斗七星的長劍時,諸將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李景隆恭恭敬敬的將尚方寶劍方在放到帥案上,然後威嚴的向堂內掃視一眼,隨即轉身北面而跪。他一跪,眾人忙也慌慌張張跪了,跟著李景隆大呼:「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歲!」
李景隆對著尚方寶劍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方才站起身來,自帥案上提起尚方寶劍對一干跪著的眾人朗道:「本帥受陛下所托,出任北伐元帥,如今堂下有不法之臣,臣唯有假以尚方寶劍,懲罰不法之臣!今三軍積聚,正當上下一心,思早日破敵,然有不法逆臣瞿能、瞿義父子,心懷叵測,不聽將帥號令,詆毀上官,擾亂軍心,臣身為主帥,為其鞏固軍心,唯有請示尚方寶劍加以嚴懲,以肅軍紀,振軍心,儆傚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金牌啊,求金牌,各位書友們,手中有金牌的書友們,請用力砸過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