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總算要寫到這個人物——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父爵封曹國公李景隆。說句實話,小景為此還查閱了不少書籍,但對於此人評價幾乎千篇一律,都用趙國趙括來比喻,認為李景隆紈褲子弟,不知兵,只知紙上談兵耳.如在建文帝讓其替換老將耿丙文之後,燕王大喜,對左右說〞這就是趙國的趙括啊〞這一句便是小景查閱了不少史書對李景隆的評價,就連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都是這般評價。
下面我們先來瞧瞧此人的生平。
小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孫、曹國公李文忠子。洪武十九年襲父爵封曹國公,喜讀兵書,多次赴湖廣、陝西河南練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紮。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儘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蘆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拚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建文四年六月,燕師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降燕,兵部尚書茹瑺等數十人亦降。此時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史稱「金川門之變」。成祖即位,封他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廷有大事,以他為首主議,諸功臣都憤憤不平。永樂二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陳瑛等告發「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景隆弟)多立莊田,蓄童僕成千,意叵測。」上藉其家產,下李景隆於獄。後削爵。景隆絕食十日不死,約卒於永樂末年。
這就是個歷史人物的一生,他的一身破和趙國的趙括相似,成了歷史的紙上談兵的代名詞,不過小景想說,個人認為李景隆並非歷史上的那麼不堪, 大家都知道,李景隆與朱棣最初幾次戰鬥,可以說是一敗塗地,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消滅,可是後來的戰事告訴我們,李景隆雖然平庸,但是絕對不無能,不排除後期李景隆閣下大將凶悍,但是,李景隆還是知道吸收教訓的,後期朱棣與李景隆的幾次戰鬥完全不佔上風,朱棣幾次攻擊李景隆的側翼,中軍,均遭失敗,說明李景隆絕對不無能,後期的幾次勝利,朱棣只不過借助了額大風的威力才贏得了戰爭,打垮了李景隆,我要說明的是,與其謾罵李景隆「無能」「飯桶」倒不如說李景隆實在是命運不好……
人 ,要想成功,能力是必須的,但是,不是單獨靠能力和反思就能成為英雄的,運氣也實在是至關重要……不是麼……下面我們就來看此人如何兵敗如山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