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大明  第17卷 明朝三眼銃【感興趣的看】
——    這一章小景介紹明朝三眼銃,最近小景看了不少明朝的書,發現這個三眼銃多次出現,引起了小景的興趣,這裡免費給諸位介紹一番,就當是普及明朝的知識了!

    明朝三眼銃

    「三眼銃管約長一尺,銃口如鳥銃大,可容鉛彈三錢。鐵要煉熟,兩筒相包務使合縫密實,眼內大小得宜;亦  以鋼鑽稍車之,使眼內光直,出彈方准。三管攢而為一,用箍三道或只用口箍一道。眼要挨底鑽使不後坐。銃後共打一庫箍裝木柄,柄後用一鐵鑽或以鐵箍。」(來自《武備要略》,其實三眼銃的製造除了材料不是精鐵外,幾乎與鳥銃的造法一樣。)   

    《神器譜》的鳥銃製作方法:   一、播筒雙層交錯,岔口捲成者為上。若鐵不淨,內有重皮,反不如單播。全要岔將合未合之時,用鐵去鐵上灰滓,自然合成一家。筒成丘住一眼,以滾水灌人腹中,看有隙漏處,再加煮火。 (雙層銃管。先造兩個大小鐵棒,各卷一條長鐵皮打成鐵管,然後細管套進粗管裡。內外管子的豎接縫是在反方向,安全性好,小口徑,氣密性好。)

    關於它的用法,那可就千奇百怪了,馬上、步兵的三眼槍每銃只著鉛子一個,在八十步內平放發射;明朝騎兵的三眼槍由於馬上發射命中率低,為了提高命中率,有時用的是散彈「每銃著鉛子二、三個」,在三四十步內發射,但馬上步兵一般都會下馬結陣放三眼槍,如果來不及下馬,就各按隊伍條為長營輪番更打且戰且行,有進無退。三眼槍若單獨使用時是連發的;與鳥槍配合時,有時為了彌補鳥槍火力弱的缺點,是齊發三彈的,有時為了加大近距離的殺傷效果,每銃管用二三個鉛子。三眼槍可根據戰場情況選擇是否將三條引線並在一起,連發還是齊發。(很多人雖知道三眼槍可連發、齊發三彈,但卻沒想過三眼槍在什麼情況下連發、齊發三彈。)  

    每隊造十五人為三眼銃手,四人為大炮手。火炮故虜人所忌,然今習聞而巧避,每見放了,卻才裝藥,虜便突來沖屣,故必十五人為三疊,便遞入藥,可以接放。又多用紙爆,先後混之。此引申前人之法,亦多方誤敵之意也。(在明初,有些敵人在臨戰時伏在地上聽聲,等明軍的銃響過之後,便躍起突陣。因此,明軍開槍前後,會在附近連放三五個爆竹,真真假假,使敵人無所適從。)     

    三眼銃近身作戰可參考『夾刀棍、大棒』。   第六。校刀棍   正所以比敵馬討一寸便益之物也,俱用大棍。教師之法,一打一戳,余皆花法也。只專刺馬腹、人喉、馬眼、人面。聽中軍豎紅高招,刀棍手俱集中軍聽候,亦照前備二項木棍。聽擂鼓,騎馬飛馳,向短根戳一下,即戳馬眼、馬腹也。次將長棍截一下,即戳賊喉、面也。先將鋒炭染黑,或以灰刷白,中者為止。務要戳入重,拔出速,不然不得戳第二下也。   第七。校大棒   聽中軍立起藍高招,各棒手俱集聽候。每隊備短枝一根,長一尺,長枝一根,長四尺。稟安訖。兵以六人為列,聽擂鼓,飛跑向前,一齊打去。先打短一下,如打馬腳同。又高打長棍一下,如打馬頭同。賞罰例與刀棍同。

    三眼銃自明朝洪武年間就開始使用,據說和陳友諒大戰是,就曾用到過三眼銃,小景查閱了一些資料,其實,三眼銃自洪武年間,一直到萬曆末都在用,只不過這個武器似乎有些弱點,所以三眼槍在明軍中的使用並不普及,只是快槍、神機槍等單管銃的輔助火銃。萬曆二十三年,「三眼槍」配發遼東——《明神宗實錄》萬曆二十三年三月庚子:「工部覆薊遼總督孫礦、撫按李化龍、宋興祖所請,戊字庫舊貯盔甲、弓箭、撒袋及京庫舊貯三眼槍快槍,合行量給,以濟軍興,他邊鎮不得援以為例從之。」然而,即使如此,遼軍在萬曆二十年之後幾年,「三眼槍」的使用也不普及,包括李如松征朝鮮時,出征遼軍的火器使用就非常少——《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錦衣衛鎮撫周仁卿陳破虜在用火器:昔從提督李如松征倭,見遼兵歸陣止攜弓箭、短刀,未諳火器之用。請給敕諭浙江巡撫,容職往彼處挑選各營火器手精兵三千員名,各帶鳥嘴銃、三眼槍等件,借府州縣未解錢糧為安家盔甲等費。」遼東地區開始較大規模使用「三眼槍」當在萬曆末女真人崛起之後——《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六年六月癸亥:「兵、工二部議:以庫貯盔甲並銅鐵大小佛郎機、大將軍、虎蹲炮、三眼槍、鳥銃、火箭等項,委官挑選演試,解赴遼左。」至天啟朝,「三眼槍」的製造和使用規模才開始擴大——《明熹宗寶訓》卷4天啟四年八月戊申:「諭督師輔臣孫承宗:佛朗機二十副,內提炮八十個、三眼鐵銃五百桿。」《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三月丁未:「聖諭:……簡得軍前滅虜應用神器等件錢糧:頭號發熕三位,二號九位,九邊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頭號佛即機一百位,二號佛郎機一百位,鐵湧珠炮一百桿,鐵連珠炮一百桿,鐵三眼銃一千桿,各隨用什物全火藥二萬斤。」

    《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二月乙巳大學士黃立極等題:「……二號佛郎機二十位,三眼鐵銃五百桿,隨用提炮什物全盔五百頂。」至崇禎朝,「三眼槍」的製造和使用規模越來越大——《崇禎長編》崇禎二年二月戊戌:「大同巡撫張宗衡疏言:時道臣宋統殷造紅彝大炮一門,外臣陸續督造精好三眼搶一千餘桿。」《崇禎長編》崇禎二年十月:「大同巡撫張宗衡疏言:臣請鳥銃五千桿,又臣新造三眼槍五千桿。」最後三眼槍替代了快槍、神機槍等單管銃,成為主戰火器。  

    明末時,遼東各鎮幾乎都以三眼銃作為制式裝備,無論騎兵還是步兵都普遍裝備著三眼銃。根據遼東鎮於1630年的編制,正兵火器營的基本戰術單位」隊」,即是全裝備三眼銃部隊。  

    這是從《戚繼光的榮耀》的作者「紅心皇后」的遼東鎮的編組圖得知的明代軍事地理著作《開原圖說》的三眼銃資料:正兵槍手四百名分為四方,每方一百名,百總統之,共百總四人。每總分為四隊,隊二十五人,隊長統之,共隊長十六人。每方大炮十位,四方四十位,一炮二人,共炮手八十名。每方三眼槍八十桿,四方三眼槍三百二十桿,共槍手三百二十名。每槍十桿間大炮一位,共大炮八位,余二位設於營門。車營既苦無軍,若前無障拒又不得施火器之用,每方且安拒馬槍八十架,四方共三百二十架,行則帶於槍手,馬上駐則以鐵鎖環之,此方營也。其中子營以協營門,下人役二百名,內丁一百名,中軍內丁五十名,共三百五十名,分十四隊,羽翼主將即兵法所謂握機也。  

    其射打號令掌,一聲號各槍手上馬,二聲號各挨隊伍站立,三聲號各照隊伍前行。遇敵掌喇叭即止,點鼓下營,槍炮手各按隊伍擺列,先列拒馬槍,次大炮及三眼槍,擺列齊備。摔響鈸一聲鼓止,如遇賊沖,一陣擊金一聲,槍手點放三眼槍一孔,擊金第二聲點放第二孔,擊金第三聲點放第三孔。如遇賊三連沖不止則連聲擊金槍炮更番裝打不絕。則退起營,掌號一聲收拒馬槍及槍炮入隊,二聲號上馬,三聲號條隊前行。若追襲之際,卒遇達賊不及下營,槍炮各按隊伍條為長營輪番更打且戰且行,有進無退焉。(『達』是「達」的訛字。)  

    若與賊持久,欲使炮聲不絕,則以四炮為朋,每方二朋,四方八朋,共炮三十二位。每朋馬兵十六名,騾四頭,八朋共馬軍一百二十八名,騾三十二頭。一朋十六人之中選能幹有眼力者一人看苗頭,選有膽氣者一人點放,選手疾者一人安火線,選便利者一人裝火藥,一人裝大小鉛子,再選有力者專管捅炮二人,一炮共八人,余三人捉馬騾看苗頭及點放,二人在營前不動,裝完候放之炮,在見放炮後之左安火線裝火藥鉛子,三人在裝完候放炮之後,放過候裝之炮,在裝炮三人之後各專一事不許錯亂,各按方位不許那動,輪流裝替更番打放庶循環不絕。每朋布藥袋一筒,木馬二十筒,皮條串帶裝火藥之人司之,大小鉛子袋一筒,木手捶一柄,鐵通杖一根,皮條串帶裝鉛子之人司之,火線袋一筒,鐵錐二把,小刀一把,皮條串帶安火線之人司之,火繩點放之人司之,支炮木馬厚薄不等三四十筒,皮條串帶看苗頭之人司之,平居『稽』查庶臨事無誤。

    這個三眼槍在南方不大適用,所以普遍的南方軍隊對著三眼槍並無什麼好感,倒是北方軍隊對三眼槍評價很高 。 

    一遍置火器,務教戰守。臣聞中國御夷,火器為最。顧火器之制非一,火器分戰守用,其利去具害也。其擊之最遠者,可以守也。其發之最便者,可以戰也。近該守備黃道、冊開建造大將軍神銃送營看驗,該營驗放得神銃一發,五里當者一齊碎裂,此最可以守者。凡守營守城大舉衝擊,似不可缺。又臣同督臣李言恭看議得佛郎機一具,內有子銃,屢發不熱,亦非他銃可比。又諸將議得如邊軍之三眼槍,次如京營之夾把槍,最可利於戰者。他如毒虎飛炮、滅虜炮、湧珠炮、連珠炮之類,須擇的可用者,方可隨宜教習。乞敕部議行令京營各邊,各該建造大將軍神銃,務覓原匠,造令工致。其三眼槍、佛郎機,次及夾把槍各利戰利守火器,尤乞嚴行京邊,重加教習,俾人人熟慣,處處得力。如一營三千,除一千奇兵,精習騎射,可堵可伏外。其二千火器悉練,並可對敵庶神武克振,而兵威足揚矣。伏乞聖裁。  

    北方軍隊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都對鳥銃存有偏見,不承認鳥銃比火門槍強,比如宋應星:「議攻戰之勢,說者謂倭之鳥銃我難障蔽,倭之利刃我難架隔,然我之快槍、三眼槍及諸神器,豈不能當鳥銃?倭純熟,故稱利,我生熟相半,故稱鈍,原非火器之不相敵也。」  

    北方軍隊少用鳥銃有一個原因,就是鳥銃操作繁瑣:北兵不耐煩劇,執稱快槍三眼銃便利過於鳥銃,教場中打靶,鳥銃命中十倍快槍,五倍弓矢,猶自不服。此戚少保語也。  

    下文為一些北兵為何不用鳥銃的資料,在明朝時,科技的傳播是很慢的,尤其是中國這種大國,因此當時中國「南方有鳥嘴致勝,北邊有(三眼)悶棍破敵之說」。  

    明代火器空前發達,品類繁多。其中鳥銃,又稱鳥嘴銃,或鳥嘴木銃,當時剛剛引入中國不久,是正在普及使用的輕型火器,作戰效能最佳:   佛郎機子母炮、快搶、鳥嘴銃,皆出嘉靖間。鳥嘴銃最後出,而最猛利。以銅鐵為管,木橐承之,中貯鉛彈,所擊人馬洞穿。其點放之法,一如弩牙發機。兩手握管,手不動,而藥線已燃。其管背施雌雄二臬,以目對臬,以臬對所欲擊之人,三相直而後發,擬人眉鼻,無不著者。捷於神槍,而准於快搶。火技至此而極。  

    好的鳥銃,如果使用得當,能夠發揮很大作用;若是技術低劣或是製作粗糙,卻不但無益,反而不如弓箭等傳統冷兵器:   鳥銃固優於矢,但銃精則勝於用矢。銃具不如式,習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讓敵以長技矣。……火器尤為誤事。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銃而頭已回顧走路。或先將鉛子銜口中,忙亂裝銃,忘子在口,順氣嚥入腹中。或忘入鉛子,或先下鉛子,而後入藥。或子小口大,照打時銃口一低,鉛子流出。或裝畢而火繩落地,為濕氣所滅。或持線自龘焚其藥。十銃之中,僅有六七銃發出;六七之中,僅有二三中耳。此蓋百戰中面見熟試而知之也。難矣哉!是在為將者反其弊而嚴其教比以轉移之也。   那麼,各地製作鳥銃的水平,以及南北士卒使用鳥銃的技能,究竟如何呢?戚繼光有如下論述:鳥銃一技,乃戰虜長器。北人不習,北匠造亦不如法。此為南兵慣熟,尤不可已者。如得舊練南兵萬數,先教成一營,以為師範,分發舊曰彀中材官,以練北兵,功省而效倍矣。  

    按照前引戚繼光的說法,不僅北方兵士不善於使用鳥銃,北方工匠也不善於製作鳥銃。北方工匠製作技藝之差,就連京師製作的鳥銃也都粗惡不堪,嘉靖年間唐順之在兵部郎中任上核查薊鎮兵籍時曾談到:往年京師亦嘗造數百管,其煉鑄既苦惡,而又無能用之者,是以遂為虛器。   

    浙江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不僅兵士嫻於運用鳥銃作戰,而且浙江工匠製作的鳥銃,在全國也最為精良。所以,唐順之向朝廷提出:「請令東南軍門,取其精者數十管,而與善點放者數人至京師,陛下令大臣閱試之,使知有此器而不用,以保全虜人之腰領,其亦可惜也。」  

    這種鳥銃製作工藝水平的差距,首先是基於明代手工業技術水準的地域差異。明朝嘉靖、萬曆間的官員張瀚,曾宦游南北各地四十餘載。他在經過實際觀察對比後,概括指出: 今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東南,故百工技藝之人,亦多出於東南。江右為夥,浙、直次之。可見包括浙江在內的東南地區,其工匠技藝的總體水平,要遠遠高於北方。在工匠普遍精於製作的基礎上,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殊歷史因緣,促成了浙江鳥銃獨步天下的局面。這就是鳥銃本來為日本製造的火器,「嘉靖間日本犯浙,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傳造焉。」因得地利之先,浙江成為全國最早獲取並仿造、使用鳥銃的地方,鳥銃從此才在中國軍隊中逐漸流行。浙江的工匠由於最早接觸並掌握了鳥銃的製作技術,所以其製作技藝,才會大大領先於其他地區,從而為浙江士兵得心應手地使用鳥銃,提供了最好的裝備保障。 

    當火繩槍發展成熟,明軍也迅速的列裝了火繩槍——鳥銃。但是此時,三眼銃依舊存在與明軍裝備序列裡。但是終明一代,鳥銃始終沒能完全替換這些正常來說應該被淘汰的武器。而一支軍隊不可能連續百年裝備被如今評價「只是聽個響」的擺設用武器,卻拒絕使用常人看來應該裝備的武器。這種看似不合理的情況,其實是由當時北方工匠不善於製作鳥銃造成的。  

    第二次朝鮮戰爭的南軍:「臣路上見南兵來到,皆是步軍,所持器械,皆敏捷,多帶倭銃筒,火炮諸具。其人皆輕銳,所著巾履,與遼東北京之人不同。」(朝鮮史書《李朝實錄》)所謂倭銃筒就是日本鐵炮了。 南軍哨兵也用三眼銃,不過是當號炮報警用的,戚家軍就是這樣用三眼銃。

    ********************************************

    對於三眼槍明朝的一些高官認為應該淘汰。 就連明朝的火器大家趙士禎、軍事家戚繼光都這麼認為。

    在趙士禎遇到一百餘歲的道人之前,與戚繼光一樣,他也是認為火門槍應該淘汰。

    最初版本的《神器譜》中云: 上古制人於百步之外,惟恃弓矢,謂之長兵。戰國時,始有弩箭、駁石,不過等於弓矢。自置銃用藥,以彈射人,則弓龘弩、駁石失其為利矣。兵法有驅祝融以攻敵者,而制未甚詳。觀其緣風上下,縱發燔毀,似非近日之銃。宋、元間方有用之者,至我國初始備。然行軍戰陣隨帶便利,亦不過神槍、快槍、夾把、三眼、子母諸器。自鳥銃流傳中國,則諸器又失其為利矣。諸器一手持柄,一手燃藥,未及審固,彈已先出。高底[低]遠近,多不自由。鳥銃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釐,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   

    北方馬上用三眼銃以御虜騎,虜頗畏之。然放畢舉以博擊,頭重起艱,利害相半,兼之甚難討准,往往虛發;因變其制,用照星短床,後尾鉤著帶鞓帶,左手執銃對敵,右手懸刀燃火,放畢為盾,舉刀迎敵,馬上可備出奇摧堅,步下極便伏路急擊,名曰「翼虎」。(這兩段話常被人用來黑三眼銃) 。

    以上可以看出,在明朝尤其後來大炮、火槍等先進武器相繼發明、傳入中國後,三眼槍使用並不多,再從當時的槍管製作技術與火藥的威力來看,三隻虎鉞(三眼槍在明初的名稱)並不能成為主戰火器,若它真的在文皇帝三犁虜庭起作用的話,它應該是配合神機箭、一窩蜂等火箭來殺傷企圖衝擊或騎射搔擾步兵方陣的虜騎。由於它能連發,神機營的火器騎兵應該多用三隻虎鉞。但機翼虎是翼虎銃的改進型,為了方便瞄準,將平行並列的銃筒整合成三稜形,可旋轉。有三眼銃之便,又有  鳥銃之準。步兵和騎兵都可使用的短銃。每銃筒長一尺三、四寸。銃筒上有準星照門,使用火藥二錢及一錢五分的鉛彈。為增加裝彈的效率,其火藥罐為三頸設計(左下圖),可以同步為三個銃筒裝填火藥,加快裝彈速度。用之於百步之內為宜。步下:三十步方能透甲。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好在明朝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朝代,三眼槍雖有缺陷,但也並非一無是處,經過後代不懈的改進,改進後的三眼槍:

    新改馬步相宜三眼槍形。馬上:長四尺四寸。步下:長五尺五寸。重七斤。  

    桿形:三面作槽以納銃筒。筒形:筒俱有螺絲底。每筒長一尺三寸,重十三兩。有把箍,腰箍,鐵箍頭,鋼刀等零件。  

    即前圖馬上三眼槍,欲便於邊方製造,以故分拆其事件圖式於後。此器亦我中國常用之器,詳細具圖者蓋緣邊方不知金火之性,不知煉鐵求精,一遇炸膛,歸咎筒薄,漸漸加厚,厚則自然沉重,因重求輕,不得不短,因而盡失舊制。茲以木床隔開三筒,不致快熱,煉精鐵為筒,使得長而且輕,再加鋒刀,可作鐵兵。變通以求適用,欲邊兵易知易習。步下放畢用俞家棍使法,馬上或用大刀使法,或用玄女稜使法俱便。 一、三眼槍後用劍刃、鐵箍,更可作槍刀,作錘棒。兩頭相稱,落有力而起又便,入巢極妙。將槍頭改裝在木柄尾並不是趙士禎首創,《皇明經世文編》在『百出先鋒炮』一文中云:近者三眼槍制亦如此以代銕槍之。用遠擊近剌。其用博矣。  

    合機銃全形:銃帶床共長五尺,筒長三尺三寸,重七斤半。用之城守並車上舟中,長四尺,陰陽二機,陽發火,陰啟門,對準之時,即有大風,不怕吹散門藥,中國南北將臣若肯究心則海上塞外自此鳥銃無有臨時不發之患矣,銃筒長短大小如嚕密。  

    床形前類嚕密後類軒轅,空白處是機房。機的組成:蓋機銅板,長九寸四分,上半節闊一寸三分,中七分,下一寸一分,中眼機釘於此,下眼乃受螺螄捎處。機蓋、火輪、陰機、陽機、總機、開合形腰箍。  

    趙士禎對三眼槍的火力與格鬥能力也是欣賞的,但三眼槍卻有精度差、射程近、裝彈慢的缺點,因此他發明了迅雷銃,但他卻發現迅雷銃過於笨重,不利於當長槍刺敵,且裝彈速度更慢,因此他不得不縮短槍管,將槍管減為三管,盾牌也去掉,用三頸火藥罐加快裝彈速度,但不知為何將槍機改為可拆裝,可能是北方胡騎常常密集衝鋒,即使不用槍機,三神銃也有不錯的命中率。改進後的三眼槍,一直到明朝崇禎年間還在使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