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自古便流傳著不少傳說,單不說「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烏衣巷,就單單金陵城便是傳說,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前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率軍渡江,一舉攻下當時還叫集慶的金陵城,並改名為應天。朱元璋鼎定中原,立金陵為都城,大興土木,進行了一番營造,因為耗資巨大,朝廷拿不出那麼多錢來,幸好得到了當時南京城首富沈萬三大力資助,終於把偌大的金陵城打造成了天下第一大城,氣隗之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如今大明建都於此數十載,更使得這座六朝古都,彙集四方繁華,人文薈萃、商賈雲集,逐漸成為天下第一大城。
內皇城便是這座金陵城王氣的所在,內皇城,即宮城,又叫紫禁城,呈正方形。宮城南面有三門,正南是午門,通常稱午朝門,其左叫左掖門,其右叫右掖門,東面叫東安門,西面叫西安門,北面叫北安門(今後宰門)。在外皇城和宮城之間,有承天門(相當於北京的天安門)和端門。端門和午門一線以東有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廟,以西有祭祀主宰封建王朝命運之神的社稷壇。
進入午門,又有五座石橋,稱「內五龍橋」,橋下為內御河。過了橋就是奉天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殿。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和文樓,西邊有武英殿和武樓,統稱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這裡便是建文帝接見群臣的地方。
此刻建文帝在紫禁城外廷的武英殿內,正與自己的心腹重臣齊泰、黃子澄商議著紛雜政事。
建文帝將猶豫的目光落在了兵部尚書齊泰身上,沉著聲音道:「齊愛卿,燕藩削除統兵之權一事可還順利?」
聽皇帝問話,齊泰慌忙上前,跪倒在地,恭敬道:「啟稟陛下,一切順利!據各省都司來報,燕藩雖有不解,但因是陛下聖旨所在,燕藩均遵旨照辦,現已削除燕王兵權,燕藩所在的護衛、所等,均已削奪,天下衛所已俱歸朝廷所有。只是燕王久居河北,且常年帶兵,轄下衛所、等一干將校多受其恩惠,恐還需調換一番,方可放心。」
建文帝見事情出奇的順利,心中一時大為高興,稚嫩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沉吟了一會兒,目光斜倚,落在了方孝孺的臉上,歎了聲道:「如今,二叔三叔、十二叔均已先去世,諸王中,帶兵久的也就只有四叔和十七數。不過四叔是諸王之長,又被朕先後削了兵權,如今天下兵馬擒王,張謝二位將其囚禁在燕王府,恐其心中會有不平。若是眼下進行削藩大舉,天下人定當疑朕容不得四叔,如此一來,天下悠悠眾口難以封堵。依朕看,削其藩位,還是從長計議為好。」
齊泰一直主張先對燕王開刀,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燕王為諸王之長,且實力最為雄厚,除掉燕藩,其餘諸王必然喪膽,但這些不過是自己一廂情願,前些時日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以燕王於國家建有大功。無罪而削,豈能服眾?作為借口,暫緩對燕王動手,而是先對燕王的胞弟周王下手,對於黃子澄的建議,齊泰雖不認同,但畢竟皇帝執意削藩,作為臣子的,也值得奉旨照辦,如今天下諸王均被削其兵權發配邊疆,齊泰心中也感到一絲安慰。
瞧建文帝有些猶豫,齊泰忙奏道:「陛下,燕王雄才大略,遠勝於朝廷一般誇誇其談的小人,這些年來,自燕王戌守北平,手下能人異士對其忠心耿耿,若是了生了異心,揮兵南下,後果將不堪設想!」
「朕即位不久,已連續削奪五王,如今若再削奪燕王,該如何向天下解釋呢?」朱允炆蹀躞庭間許久,才吐出這句話來。
這個年輕的皇帝,今年二十五歲,按道理講,朱允炆並不是嫡嫡孫,而是嫡庶長孫,所以他本來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好在上天對他不薄,他的祖父很鍾愛他。若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變,他可能會一直默默無聞地下去。洪武元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在是他的嫡妻馬皇后所生之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是一個性情溫和而有教養的人,但不很勇武。朱元璋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他恰當的繼任人選。
但天妒英才,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即於洪武二十五年死去 。 太子朱標一共生了五個兒,皇太妃是鄭國公常遇春的長女。這位常氏生了兩個兒,長子朱雄英,八歲早夭,次朱允熥,這是嫡長嫡次孫,第一順位繼承人。按照傳統禮制,繼承人的順序是嫡長嫡長孫嫡次孫嫡次,所以真正的繼承人法位順序,朱允熥應該排在他二哥朱允炆的前面。
但是朱允熥當時太小,才學有限,鑒於漢朝外戚干政的局面,朱元璋對他無絲毫的猶豫便否決了 這時候,在朱標過世時悲痛欲絕表現殊異的孝順孫,朱允炆就進入了朱元璋的目光。
可是,接班的次序是很清楚的:朱標的嫡妻所生的長子已在10年前死去。因此,皇帝只好找朱標一系的次孫朱允炆——即朱標的活著的最年長的合法兒子——為儲君。這個未經過考驗的男孩被立為皇嗣時不足15歲,他絕不能與他的祖父或他的叔輩相比肩,他的指定只不過是長子繼承製原則的體現而已。但好在一干忠心耿耿大臣的支持,朱元璋死後,年僅二十一歲的他,終於一干大臣的擁護下登上了大寶。
如今已經六個年頭了,雖然在做皇太孫時便已學習打理政務,但一朝登基,面對撲面而來的諸多問題,建文仍有些不適應,此刻面對一干叔父,這位年輕的皇帝更不知如何是好。
瞧建文帝有些鬆懈,站在一旁的黃子澄慌忙上前參奏道:「燕王足智多謀,善於用兵。一旦朝廷有所鬆懈,恐怕難以對付,陛下萬萬不要落得為人所制。」黃子澄話語之中已略帶警告——
各位書友們,小景更新給力不,估計這句話問出,大多數的書友們都會說,給力!這點小景有這個自信,但小景寫了半年之久,如今訂閱、收藏票成績一直不理想,小景雖想放棄,但小景還是一直默默的堅持了下來,為了就是給一直默默支持小景的各位書友們一個交代,這本書,絕對不會亂尾,同時也是一本好看的小說,尤其後面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戰爭一一浮出水面,風雲際會之際,顯得精彩紛呈,小景寫書對故事發展的趨勢始終牢牢把握,唯獨就是故事發展有些緩慢,但這些正是此書的看點,正所謂好書如酒,也是陳年的好酒便越香,小景這本書正是一壇陳釀多年的老酒,越來越香,還望各位書友們大力的支持,支持小景,支持首訂!
附註:金陵的一點傳說:
金陵崗據說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但又有人傳說秦始皇並沒有真的埋金,而只是詭稱在山中埋金。這樣,讓尋金的人在山的前後南北,「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洩矣」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甚恐,於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龍灣)埋金。《景定建康志》如此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 劉宗意認為,「埋金說」有明顯的傳說和迷信色彩。埋金的目的是鎮王氣,所謂「金陵王氣」是指金陵的風水特徵。劉宗意考證發現,「金陵王氣」的提法最早也只能產生於三國時期。所以,無論楚威王還是秦始皇都不可能有「懼王氣」而生出的「埋金」之舉。更關鍵的是,「陵」作為「墳墓」義用時,只能指埋葬帝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稱陵的。由此可看出,「埋金說」是不成立的。但「埋金說」為何能得以廣泛流傳呢?劉宗意認為,史實和傳說混淆是古代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由於傳說比史實顯得更精彩,且穿插附會了許多神秘色彩,因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