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大明  第12卷 529章:九鼎寶刀
    沈城乃是劉縣令的左膀右臂,早年被劉縣令看重,這才秘密的加入了錦衣衛,他為人辦事謹慎仔細,深得劉縣令喜愛,漸漸的倚為心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武功頗為薄弱,劉縣令瞧他為人還算機靈,便代為傳授了不少的唐門武功,唐門武功頗多的是用暗器和毒,劉縣令身為官場之中,自是不屑於用毒,故而傳授了他暗器,沈城為人聰明,悟性也不錯,跟著劉縣令短短的三年功夫,卻將一干暗器功夫習練的頗為到家,往日沒遇到高手,只要一使出唐門暗器,務必立即佔了上風,真是如此,他才對唐門暗器手法習練日久,直到隨時都能出手,萬萬想不到今日一出手,便被蕭琴反擊了回來,這讓他如何不怒。正欲再出手,忽聽的劉縣令喝道:「幹什麼,你當本縣令死了麼?」

    沈城平日裡天不怕地不怕,唯獨極怕劉縣令,這會兒聽劉縣令呼喝聲,慌忙縮著脖子,紅著臉道:「大人,這小子欺人太甚……我非得教訓教訓他!」說著往後退了一步,腰間的繡春刀發出「當「的一聲響,破鞘而出,夕陽下,散發著陣陣的寒意。

    蕭琴渾然不在意,衝著劉縣令哈哈一聲大笑說道:「素聞唐家堡武功一絕,武林之中大大的有名!」頓了頓,滿臉挑釁的衝著劉縣令,道:「怎麼?還真準備讓這幾個小囉囉跟蕭某過招啊?大人我可說好了啊,雖說蕭某斗了這麼久,但你要真想用這幾個小嘍囉就留住我蕭琴,我看你還是省省吧!」

    站在一旁觀看的鄭和,瞧蕭琴口氣極大,不由的微微變了變臉色,臉上一絲憂色一閃而過。

    劉縣令,這會兒居然沒有絲毫的怒意,相反,臉上出奇的平靜,聽蕭琴如此說,只是淡淡一笑,從沈城身後走了過來,站在蕭琴的正下手,微一拱手,說道:「蕭將軍武功卓絕,劉某佩服!劉某不才想請蕭將軍賜教幾招!」當下自腰間拔出繡春刀,他把得很慢,幾乎可以說是在拖,蕭琴瞧那一把普通的繡春刀,本不在意,倒是一旁的鄭和識貨,生怕蕭琴吃虧,扯著嗓門衝著場內吼道:「小兄弟,不可大意,這把繡春刀,不是普通繡春刀,乃是來當年九鼎遺鐵所造,非同一般,小兄弟可要小心了!「

    蕭琴吃了一驚,斜目望去,但見夕陽下,那繡春刀果然如沈城的有所不同,只見這把繡春刀顏色深黑,隱隱透出青光,瞧劉三手腕下沉,料來沉重非常!心中暗暗驚訝,心道:「果然是把好刀,估計和屠龍寶刀有的一拼了!想到這寶刀乃是九鼎遺鐵所造,不由得有些疑惑,這九鼎的故事他自小就聽說過,傳說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後傳夏,商,週三代,成為政權的象徵。公元前6世紀,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之意。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那以後,「問鼎」成了圖謀篡奪王位的意思,引申為競爭中奪取第一的想法。後來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料想不到此刻居然還有九鼎寶刀!但古代青銅工藝高度發達,傳下了許多稀世之寶也並無驚奇!」

    此刻,劉縣令雙手上揚使了一招「蒼松迎客」。蕭琴慌忙自沉思之中回過神來,瞥了一眼,讚聲:「好刀!」手一揮,手中的飛鴻劍立馬發出一聲巨響出鞘了,蕭琴右手握著飛鴻劍,雙指一彈,縱聲笑道:「寶劍呵,今回你可碰到對手了。」兩人各自立好門戶,蕭琴知曉劉三自居前輩,決不肯搶先發招,當下手撫劍柄,劍尖向下一點,這是後輩對前輩;動手時表示謙讓的起手招式。劉縣令臉色變了變身子立馬向後一個退步,只聽得刷,的一聲,蕭琴一招「浮雲流水」,劍勢輕靈之極,劉三豪邁縱聲大笑,身法快如閃電,一抬右手,「嗆」的一聲龍吟,寶刀出鞘,帶起一條銀蛇,隨著右手一擰,倒提著寶刀,輕撫劍身,嘴中說道:「請蕭將軍手中留情!」

    夕陽下,蕭琴瞧那九鼎寶刀,果然非同尋常,剛才匆匆一瞥,並為看清楚,此刻搶了先機,放眼望去,但見那寶刀在夕陽的照耀下,自始至終並無絲毫的變化,劍身深黑之中隱隱的吐著絲絲的青光,蕭琴暗暗讚了聲:「果然是把好劍,不知我這飛鴻劍能否一敵!」

    當下他也平伸飛鴻劍,右手緊握飛鴻劍,擺開了門戶,嘴中也客氣道:「還客氣,我可不敢當。「一副嬉笑的樣子,只把一旁看得沈城氣得滿臉通紅,卻發作不得——

    ps:最近小景對歷史上的一些傳說的寶物起了興趣,這裡給各位書友們分享一下,希望各位喜歡!

    附註:」九鼎「小景綜合整理

    歷史來歷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左傳》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像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製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就成為青銅器。  

    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歷史變遷

    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墨子·耕註: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於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

    歷史記載

    九鼎,作為我國文明時代入口處的一塊里程碑,已經遺失了2000多年,它們能否突然破土而出呢?這是人們經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我國古代青銅工藝高度發達,傳下了許多稀世之寶。然而就歷史價值而言,卻沒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後人將爭奪政權稱為「定鼎」,就是因為三代以來,九鼎一直被視為王權象徵的緣故。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根據《左傳》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的記載,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去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其實,透過神話因素,就不難看出它的政治價值。再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徵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一統。此後,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周成王正式定鼎於郟(今河南洛陽境內),表明天命之所歸。  

    春秋時期,隨著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戰國策》開篇東周策一《秦興師臨周求九鼎章》就記載了秦要侵略周奪取九鼎的故事。周人顏率有謀略,先鼓動齊國幫助驅秦,答應把九鼎給齊國,齊國來要,顏率便問齊王走哪條路,結果都不合適,還說九鼎九個,一個要用九萬人,九九八十一萬人方全能拉走,顏率又說:「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從這裡看九鼎真夠重的,不過一定有誇張,但從這個文獻看,九鼎一定很重,還是九個。

    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祀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歷史相貌:

    大禹鑄的九鼎是什麼式樣?是方是圓?是四足還是三足?鼎內外有什麼銘文和紋飾?至今無所考稽。惟《拾遺記》卷二載曰:「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鹹震。皆應滅亡之兆。後世聖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  

    以上雄金、雌金的含義諸書無解,大概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以占氣象之休否」就是測國運之興衰。可見,鼎從容器、炊具、到祭器、禮器、又到寶器、神器,代代演變已徹底改變了實際用途,變成了國家供奉的神物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