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靈帝傳說 第四卷:縱橫天界(完結篇) 第六五九章  瀛洲台中的王守仁
    等李香君傷癒後,阮大鉞立即打著皇上聖諭的幌子,將她徵入宮中,充當歌姬。

    這一招李香君著實無法抵擋。她一個青樓女子,哪裡敢違抗聖上呢!

    宮門一入深似海,何時能再見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

    她好想托魚雁捎封信給遠方的情郎,讓他回來見上自己一面;可此時戰事正緊,交通全部斷絕,書信根本無法送去。

    帶著無限的眷念和遺憾,李香君進了皇宮,懷裡緊緊抱著那把用鮮血寫成的桃花扇。

    不久後,清兵攻下揚州,直逼南京。

    弘光帝聞風而逃,最終被部將劫持獻給清軍,隨後南京城不攻自破。

    南京城破之時,李香君隨著一些宮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籠」。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亂,清兵燒殺搶掠,難民四處逃竄。

    李香君高一腳、低一腳地向秦淮河畔走去,只見到處火光沖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紅。

    好不容易來到長板橋上,站在橋頭,向媚香樓方向望去,卻發現媚香樓已隱入一片火海之中。

    李香君心裡一沉,腳下發軟,一下子跌坐在橋面上,腦子裡已一片空白。

    正巧,這時當年為李香君教曲的師傅蘇昆生,路過長板橋,無意中發現了坐在地上發傻的李香君,連忙將她扶起,才知她已無處可去,便帶著她隨逃難的人流奔往蘇州。

    其實,這天夜裡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裡,是在揚州兵敗後,脫身返回南京的。

    到達時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裡焦急地掛牽著李香君的安危,就火燒火燎地趕到秦淮河邊,卻看到媚香樓燃成一團烈焰,熟悉的人一個也沒見著。

    他在媚香樓附近,徘徊尋找了整整一夜,卻沒能見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實,那時李香君就坐在離媚香樓僅有一箭之遙的長板橋上,無奈老天戲弄人,偏偏沒讓他倆相遇。

    李香君在蘇昆生的照顧下來到蘇州,由於一路顛簸勞苦,精神上又極度悲傷,已經身染重病。

    蘇州情況還比較平靜,幾經周折,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

    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淮名姬,與李香君交情甚好。兩年前,她遷居蘇州,在虎丘的山塘置下了一座清雅的小院。

    見到好友逃難至此,卞玉京熱情收留了李香君在小院住下,並請來名醫為她診治。幾經診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癆。這種病在當時是無藥根治的,只能滋養調理,勉強延續著生命。

    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著侯方域,日夜捧著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憶著侯郎的音容笑貌,淚水浸透了衣襟。

    蘇昆生是個古道熱腸的人,見李香君痛不欲生,等局勢稍微平靜一些,就返回南京,打聽侯方域的消息。

    經多方探問,證實了侯方域曾在南京尋找過李香君,了無結果之後,失望地回老家商邱去了。

    蘇昆生得到消息後,立刻趕到蘇州告訴了李香君。李香君倦臥病榻,一副憔悴虛弱的可憐模樣。見此情景,蘇昆生心中痛惜之極,自願提出要北上商邱,為一對有情人傳遞消息。

    在蘇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開始咯血,病情一日重於一日,終於氣息難繼。

    彌留之際,她掙扎著讓卞玉京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侯方域得到蘇昆生送來的消息,立刻啟程,趕往蘇州。可惜,當他來到卞玉京的小院,李香君已於前夜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只給他留下一片摯情,令他心傷欲絕。

    當然,出現在這裡的李香君,只是主腦創造出來的高智能NPC,跟歷代名女的隱藏任務有關。

    她有一件極厲害的法寶,叫做如意水煙羅。

    此寶看上去是一面羅網,不用時,折疊起來,薄薄一層,大只方寸;彈指展開,大小數百千丈,無不由心。妙在是與別的法寶不同,毫無光華,也無甚形跡。多好的慧目法眼,也只依稀辨出一片薄得幾非目力能見的煙痕;任多猛烈的水火風雷,均攻不進。

    高峰跟李香君寒暄了幾句,便祭出各種法寶,跟她周旋起來。

    不久,李香君支持不住,跳過一邊,淡然一笑:「好吧,我認輸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們趕緊去找任務物品吧。」

    便摟著李香君的纖腰,化為一道青光,全速飛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李香君已經來到瀛洲台,挑戰歷代名將。

    這次刷新出來的名將,是明朝的王守仁。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農曆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

    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幡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

    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

    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

    大家還在冥思苦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十一、二歲在京師唸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

    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

    王陽明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儘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

    譬如十三歲喪母后,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

    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遊戲。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

    他來到華夏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人的內心中,自然包含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

    而且,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對道的領悟,最後是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的,是靠自己領悟的,純靠看前人的書,聽別人的話沒有用。道就在那裡,就在自己的心中;它就是主幹,不論佛、釋、道的學說都是枝葉,太靠近枝葉反而不會看到樹,站遠點就可以看清楚樹的主幹}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

    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