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NCAA
什麼叫NCAA?所謂NCAA,就是NationalCollegiateAthleticAssociation的縮寫,中文直譯為「全國大學體育協會」,負責統籌管理全美國一千多所大學院校的各項運動事宜,旗下又依各校的實力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級。
其他也有類似的組織如NJCAA(二年制專科學院,)、NAIA(四年制小型學院,Pippen、Rodman都出身於此),但是規模與實力都不及NCAA,因此NCAA算是美國大學運動中的翹楚,一般所謂的NCAA,通常都是指第一級實力較強的300多所院校,而我們平常說的NCAA籃球,就是指美國第一級大學籃球賽而言。
想要加入NCAA的學校,至少必須有男女各4項運動校隊才具備入會資格。而籃球運動員不僅在入學之時的SAT與ACT測驗分數都有最低限制,想要打球,學業平均成績必須居持在2.0以上,只要一門不及格,馬上就不得出賽。這些規定主要是為了宣示:大學以教育為目的,因此運動員仍應以受教育為主要目標。
至於分級的標準,可以說完全自願,自認實力夠強就可以向NCAA總部申請跳級,戰績不佳者也可以自動降級。美國人很少會打腫臉充胖子,理由很簡單,如果實力太差卻硬要留在第一級,不僅會使全校顏面掃地,也將使學校招收球員更為困難。同樣的,實力夠強者,也不會有人甘願一直留在低級別比賽中稱大王。所以此制度行之有年尚未出現過大問題,每年第一級的學校總數都在300左右。
■各聯盟的構成
NCAA第一級轄下300多所大學又各自組成不同的聯盟(Conference),共有大約30個聯盟左右,再加上幾所未結盟學校(Independents)。聯盟的組成大部分都以地域性為主要區分標誌,如太平洋十校聯盟(Pacific10)大都位在西海岸,大西洋海岸聯盟
)oast)的9校都位於東南海岸,顧名思意,中西部校際聯盟(MidwestCollegiate)由幾所中西部學校構成。也有以學術水準為結盟依據的,如最有名的長春籐聯盟(IvyLeague),其中就有哈佛(Harvard)、耶魯(Yale)、普林斯頓(Princeton)等名校。每個聯盟各自酵成委員會,安排賽程、場地及各種事宜,聯盟的成員也偶有變化,進進出出。這種現象在近年來漸成風氣,實力不錯的小學校都希望加入競爭力較強的聯盟,以爭取更多的轉播費和吸引更好的球員。
■NCAA的正規球季和賽制
NCAA的球季一般來真都在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之間展開,各校的開幕戰時間不盡相同。通常在聯盟正規的例行賽之前,各校會先安排8─10場左右的比賽,這些比賽彼此間競爭程度相差很大。例如「八大邀請賽」(GreatEightFestival),就是邀請去年打入最後八強的學校,再度廝殺一番,幾乎每場都拼得頭破血流。而為數最多的,就是許多小學校或贊助廠商主辦的各種「經典賽」(Classic)。例如「必勝客經典賽」(PizzaHutClassic)、在夏威夷舉辦的「彩虹經典賽」(RainbowClassic)等等。基本上經典賽大概會有4─6隊參加,由兩支強隊加上一些小隊伍酵成。
季初的這些場比賽,除了讓一些小學校有和名校對打的機會之外,對列強來說最主要的作用是累計戰績。因為各大媒體如美聯社(AP)、合眾國際社(UPI)、今日美國報(USAToday)等,在賽季開始後會就每個星期的戰績表選出前20或25強(Top20or25Polls),這是季後錦標賽參考的重要依據。
接下來就進入了各聯盟正賽的例行比賽,由於大學生平時還要上課,因此每週大概打2─3場球。原則上每隊每賽季碰2次,主場與客場各一,相當公平。所以,如果這個聯盟總共有10支隊伍,每一隊每賽季就要打18場聯盟例行賽。當然,在例行賽季中還是有各式各樣的經典賽或小型錦標賽進行著,偶爾也會和一些非本聯盟的學校交手(Non─ConferenceOpponents)。
由於同聯盟的學校不僅位置相近,就是彼此體育水準接近,競爭激烈,是劫怨已久的世仇。所以每次在例行賽中碰上,每一場都是精彩好戲,鐵定是啦啦隊、樂隊加全校出動,當地父老也都當仁不讓的來加油,贏球者耀武揚威,輸球者則頭都抬不起來。北卡大(NorthCarolina)與北卡州大洛山嘰加大(UCLA)與南加大(USC),就是相當有名的兩組死對頭。
大約在三月初例賽結束,各聯盟的冠軍(Regular─Seion)和名次也隨之產生。為了製造另一波高潮與緊張刺激,各聯盟又舉辦各自的聯盟錦標賽(ConferenceTournament),以名次作為種子順序交叉配對,打一戰定生死的晉級賽。就算是例行賽的冠軍也很有可能因為一場球的失常就陰溝翻船,全盤盡墨;因此,錦標賽冠軍和例行賽冠軍往往不是同一隊。只有3個聯盟認為例行賽的競爭已經夠激烈,所以不舉行聯盟錦標賽,它們是十二大聯盟(Big12)、常春籐聯盟(IvyLeague)及太平洋十校聯盟(Pac10)。據說Big12已經準備從俗,原因無他,巨額的電視轉播分紅實在太過誘人,可以為學校增加許多收入。
■64強錦標賽(NCAATournament)
在所有聯盟的錦標賽劫束後,由NCAA幾位主管及專家所酵成的邀請委員會(
)mittee),便緊鑼密鼓的開始閉關研討,決定到底應該邀請哪些學校來參加64強錦標賽。除了那些剛成立不久,或競爭力實在太弱,未獲NCAA認可的聯盟之外,每個聯盟的錦標賽冠軍都可自動晉級,稱為AutomaticBid。
關於其他的34個名額,就要由委員會來圈定,稱為擴大邀請(At─LargeBid)。至於如何篩選可就傷腦筋了,公說公有理,婆真婆有理。戰績當然是主要依據,但是光看戰績也不公平,有的學校雖然有25勝5負的驕人戰績,但是聯盟本身實力就不強,還是無法獲得邀請。或許某校戰績18勝10負反而獲得邀請,因為它的對手實力都不弱。
針對這種情形,於是有人發展出了一種以戰績好壞加上對手實力強弱久合評估的系統,叫做RPI(RatingPercentageIndex),俗稱為PowerRating,翻譯過來就是戰力指數的意思,這個系統能對真正的球隊實力作比較客觀的評估,目前也被委員會拿來參考。
名額都確定之後,64支球隊分為東區(EastRegion)、西區(WestRegion)、東南區(SoutheastRegion)、中西區(MidwestRegion)四組。每區各16隊,公認的四強為各區的第一種子,其他各校則由委員會依實力強弱排定為第2至16種子,配對則由第1對第16、第2對第15以此類推。
有的籃球名校打進64強是非常平常的事,跟喝水一樣簡單;但是對許多小學校來說,卻把進入64強視為最大的夢想,必須要經過好幾年來讓天賦有限的球員勤加苦練,過五關斬六將,才有辦法和那些大學校一拼。所以只要有無名小卒打入64強,報章雜誌會爭相報道,全校也幾近瘋狂狀態。
名單公佈之後3至4天,第一輪決賽馬上在全國各地開打。NCAA錦標賽採用最簡單也最殘忍的單敗淘汰制,輸了一場就得回家,所以第一輪打完有32隊晉級,等到第二輪結束就只剩16隊了。請注意,這都是一個星期之內的事,其淘汰速度之快非常嚇人。
經過第一、二輪後,碩果僅存的最後16強俗稱「甜蜜16」(SweetSixteen),接下來就進入各區的準決賽(RegionalSemi─Final),打完之後又有8隊說再見,剩下來要爭奪各區冠軍的8隊則被稱為EliteEight(elite:傑出、優秀之意)。一直到各區冠冠軍賽(RegionalFinal)打完,終於產生了最後四強,也就是最有名的FinalFour。附帶一提,從Sweet16到Elite8再到FinalFour,美國記者玩文字遊戲的功力實在令人讚歎。
■最後四強
最後四強產生時大概已經是三月底,此時會休兵3至4天,讓四校整頓兵馬,順便針對對手研討戰略。四強決戰分兩天舉行,第一天是兩場半決賽,中間休息一天,最後一天舉行冠軍戰。這三場比賽的球票可說是洛陽紙貴,叫價到了極盡誇張的地步,還是一票難求,可見其瘋狂的程度。
在美國,NCAA的64強錦標賽,特別是FinalFour,其造成的聲勢不下於總統競選或是NBA的總決賽。整個三月份,美國民眾都籠罩在大學籃球的瘋狂火爆之中,為數不少的鐵桿球迷一路跟著球隊征戰各地,披星戴月橫跨數州,依然樂在其中,不以為苦。學校的啦啦隊和樂隊更不用提了,球隊輸球時第一個哭的往往是拉拉隊員。電視台如ESPN全天放送各分區決賽及特別報道,收視率總是居高不下。最好的例子,君不見曾任阿肯色州州長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在1993年的FinalFour時公開表態阿肯色大學,冠軍賽甚至還親臨現場觀戰。這種特殊現象,美國人稱之為「瘋狂三月」(MarchMadness),形容的相當貼切。
由於想看球的球迷太多,因此最後四強的比賽場地通常都會挑選容量三萬人以上的巨蛋(Dome),而非分區決賽時普通大學那種一萬多人的體育館。整個64強錦標賽下來,門票收入加上電視轉播金的總收入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數字,因此每個參賽學校都有分剪,最後四強的學校更可有百萬以上的進帳。在所有運動中只有籃球如此有賺頭,因為大學棒球根本沒有人要看,美式足球則沒有正式的季後賽。這自然是所有學校積極投入籃球的因素之一,誰不想藉此機會又能爭取學校名望,做免費宣傳,又可以狠狠的撈一票?
■NCAA的規則和NBA不同之處
提到這裡,我們要談談NCAA的規則。場地及籃架高度等等部份,當然是國際的標準,至於與NBA不同之處如下:
第一、它的禁區是15英尺乘12英尺的矩形,而非國際規則的梯形。這也是美國籃球場地的特色,對長人有利。
第二、為了鼓勵球員勤練外線,加快進攻節奏,提高得分,NCAA至1987年才開始採用三分球。它的三分線距離是19英尺9英吋,比國際規則的20英尺9英吋和NBA的22英尺都稍短(NBA原為23英尺9英吋)。
第三、NCAA比賽和國際規則相同,上下半場各打20分鐘。採用五次犯規下場制。
第四、和NBA不同,NCAA不限制非得打人盯人不可(NBA前年規則做了適當修改,可以聯防),各種奇怪的防守陣式,來者不拒。
第五、進攻時限設定在35秒,比國際的及NBA的24秒都樘。此舉是為了讓球員能有充份時間執行、演練各種戰術走位,奠定基本的籃球觀念,含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原本NCAA完全沒有進攻時限,但是長久下來,造成領先的隊伍不思進取,打拖延戰術已經到走火入魔的地步,無聊之極。因此自1985年開始,規定45秒的進攻時限,後來才再縮短為目前的35秒。
第六、NCAA各隊在例行賽時,主隊穿淺色球衣,客隊則穿深色球衣。到了聯盟錦標賽或64強決賽時,由於在中立場地(NeutralCourt),而非各學校自己的球館舉行,則視戰績較好者為主隊,著淺色球衣;戰績差者視為客隊,著深色。因此,看所穿的球衣便可瞭解哪一隊是主隊,哪一隊的戰績較佳。
■NCAA的特色與魅力
一、NCAA籃球賽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這裡你看不到NBA老球皮的油條、流氓作風,場上的球員一定精神十足,不拼到最後一秒決不放棄。原因一方面是教練的要求(在NBA中球員是老大,但是在NCAA中教練具有絕對的權威,球員一定要服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NBA一年有82場,偶爾可以偷個懶,但是大學球季每年最多只有30場比賽左右,每一場比賽都很重要,都會影響排名,不拼不行。所以NCAA球賽拚鬥之激烈,防守之粘人,都絕對會讓看慣NBA或CBA的你大吃一驚。
二、由於這些球員都是18到22歲的大學生,球技與心智都尚未完全成熟,所以NCAA比賽起伏之大可說是全球之最,上半場領先20分,最後仍有可能因下半場屢投不中而輸球;相反的,落後15分也不須氣餒,加強防守,絕地大反攻還是會反敗為勝。
也由於大學球員表現起伏不定,更增加了球賽的不可知性、緊張與刺激性。全美明星球員可能會被一個無名小卒守得吱吱叫,一個默默無聞的球員,也可能突然得30分,幫助該校贏球。
二、某些學校相遇時的球賽特別精彩、具有可看性,像UCLA和USC,北卡大和北卡州大一樣(mousebaby註:應當是DukevsUNC的最激烈吧……按照J的說法,DukevsMaryland激烈程度也近乎窒息)的死對頭仇人見面;或是全國排行榜上分居一、二名的學校狹路相逢,都是引人注目的焦點。為了避免輸球丟臉,無論球員或教練都會卯上十成十的功力全力迎戰。
四、NCAA的魅力在於各校都有不同的傳統與球風,每個教練也各有不同的專長和籃球哲學。如喬治城大學(
)etown)以出產中鋒聞名;路易韋爾(Louisville)和伊利偌伊(Illinois)兩校都盛產中等身高球員,但是體能條件特別好,善打肉搏戰和快攻的球員;杜克大學(Duke)則以調教白色長人出名。
又如印地安那的名教練博比.賴特(BobbyKnight),30年來堅守一成不變,不交換的盯人防守;前路易斯安那州大教練布朗(DaleBrown)以設計各種千奇百怪的畸形防守著稱;喬治梅森大學(
)eMason)教頭韋斯亥德(PaulWesthead)則推崇「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以打跑投戰為中心思想。
諸如此類種種,不一而足,或許有人覺得眼花繚亂,但是看NCAA的趣味也正在此。就像武俠小說中每個門派各有不同招式一樣,不到交手時刻絕不知誰強誰弱。
五、和NBA比較起來,NCAA的流動率更大,因為每年都有球員畢業、提早畢業,或轉學、甚至被退學等等,實力很不容易維持。所以每年各校的實力消長都會有變化,每年都帶給球迷們又新鮮、又刺激的感受與期待。
六、NCAA球員的穿著常常會成為流行趨勢,像近來流行寬大及膝的球褲(BaggyShorts)、黑色的短球襪、無袖的T恤(SleevelessT),或是兩腳各穿一長一短的襪子等等,其實都是從NCAA籃球場上流行到各大學校員,然後再進入NBA的。附帶一提,NBA對球員穿著限制較嚴,不准在背心內加穿T恤就是一例。
此外,各大學的隊名有其悠久傳統,如肯塔基野貓隊(Wildcats)、杜克藍魔鬼隊(BlueDevils),而標誌和球衣也設計得生動活潑又漂亮,像密歇根以皇家藍與黃色為主色,因此該校的體育商品一定以該校吉祥物和主要隊色為設計基準。
七、為了爭取高中好手加入(Recruiting),提升戰績,各學校的教練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上面,而且全國好手就那麼幾個,當然大家都搶著要,競爭可說是激烈無比,各種合法非法的怪招都陸續出籠。諸如教練連續半年每天寫一封誠懇到感人肺腑,令人幾乎要搶然淚下的信斤球員;或是千里迢迢自紐約飛到阿拉巴馬的窮鄉僻壤去三顧茅廬;下流者直接塞錢,或是順便提供球員的女友獎學金以博其歡心等等,簡直是不要臉到了極點。
美國報紙對此一概形容為「RecruitingWar」,的確相當貼切。也因此,招收條件的劫果成為每年球季開打前的焦點,更值得對NCAA有興趣者的注意。
八、NCAA和業餘籃球一樣,允許各種形式的防守,因此看各隊教練不同的陣式鬥法也是一大學問,更可以從中吸收許多有關籃球戰術的知識。
九、最令人興奮的,還是每年三月份的64強錦標賽,看各校如何秋風掃落葉、過五關斬六將,如何以小吃大、扮豬吃老虎;看各校的球迷、拉拉隊、樂隊、地方父老如何使盡混身解數為母校加油;看教練如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鬥智;看球員如何在短短幾星期的時間內爆發出最大的潛力,發揮平時苦練的成果,都是欣賞NCAA籃球賽的最大享受。
十、看NCAA比賽有挑戰性十足的一面,那就是如何從數千名大學球員之中,去尋找將來在NBA會大放翼彩的人物。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感覺,去判斷某個明星球員是名過其實的角色,而某個小學校出來的球員卻是被灰土掩蓋的玉石。換句話說,也就是自己扮演球探去採掘球員,等到這個球員真有功成名就的一天,那種成就感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最後,看NCAA也可以提前欣賞雜多未來NBA巨星初出道時的身手,瞭解他們在這個所謂「NBA預科」中的球技是如何慢慢進步,球路又有怎樣的轉變,是否早在大學時代就已展現出過人的領導能力等等。
以上種種都是和欣賞NBA式趨向於表演取向的球風完全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唯有在你進入這個廣大的世界之後才有辦法體會的,否則永遠會像霧裡看花似的摸不著頭緒,甚至覺得眼花繚亂、無聊透頂。
■如何看NCAA
NCAA第一級總共有近30個聯盟,300多所大學。在茫茫球海之中,如何進入大學籃球的世界呢?以下是比較通俗的兩種方式:
第一、自現役NBA明星球員下手:儘管NBA中出了許多小學校的大英雄,然而大多數的NBA明星還是出自籃球名校。例如Jordan和Carter出身的北卡大,就是有名的NBA速成班;而Ewing出身的喬治城大學、PennyHardaway就讀的孟斐斯大學,來頭也都不小。以自己欣賞的球員為追本溯源之根,再加以觸類旁通,比較容易培養出興趣。
第二、自籃球名校及較強的聯盟下手:以籃球聞名的學校雖然為數不少,卻也不會多到哪裡去。舉例來說,東有喬治城、雪城;西有UCLA、亞利桑那;南有路易斯安那州大、阿拉巴馬;中有堪薩斯、阿肯色和肯塔基;五大湖區則有密歇根、印地安那加上伊利偌伊;東南則有杜克與北卡,基本上就是如此。
從聯盟入門更是快得多,大東部(BigEast)、大西洋海岸聯盟(ACC)、十大聯盟(Big10)、東南聯盟(SEC)和太平洋十校(Pac10),幾乎年年都是實力最強的聯盟,只要注意呃幾個聯盟,就能大概掌握NCAA的概況了。
■結語
雖然NCAA和NBA的水準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也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是我們其實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因為他們有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NCAA的大學球員奮鬥四年,無非想進入NBA這個更高深的世界,藉自己的球技來賺錢;相反來看,大學就是NBA的彈藥庫、練兵場,有80%以上的NBA球員都來自NCAA。
或許NCAA的諸多學校、球員,會令你一時頭暈目眩,但是只要耐心的觀察、長期的注意,你將會發現,透過NCAA,不但能讓你提前看到未來球星的身手,更能讓你對籃球場上的瞬息變化及戰術運用,場邊的運籌帷幄與球迷熱情,有和NBA截然不同的體會,甚至對美國的地理及文化有更深一層的瞭解,而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熱愛籃球的你,不妨就從現在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