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對方總統是極其惡劣的事件,這是日本下層軍人對孫本人實施的有記載的第二次暗殺。
日本下層軍官對孫發動暗殺基於其對日本的背叛,孫本人感到異常的憤怒,他與日本關係僅是相互利用,而根本不存在什麼背叛一說。
暗殺的結果導致了以楊洪森為道的「武鬥派」的全面崛起。
楊洪森現在已經不需在和日本談友好了,中、日貿易隨即陷入停頓中。借口日本在台灣海峽擊沉中國商船,上海方面的中**隊再次進入上海日租界,日本呼籲西方各國介入。
暗殺孫中山是非常嚴重的事件,這足以引起中國百姓的憤怒,美、英均不想引火燒身。法國方面很高興日本人能給他們擋了一刀子,這就為他們妥善解決東南亞事務創造了時間。
「感謝大和民族,感謝日本政府。」
美、英、法、意四國在華盛頓呼籲中、日雙方保持克制,英、法主張派遣國際調查一組對此事件進行調查,然後由國際法庭做出裁決。美、英的殺手鑭就是經濟制裁,美國那是真制裁,其目的與華盛頓會議上,海軍主力艦的比例問題有關。英國只能想通制裁迫使日本通過非武力方式和平地解決問題,
與中國相比日本更害怕來自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美國的壓迫導致了日本極其「屈辱」的低下了頭顱。
國府方面接受同意國際聯盟介入此事,而中、日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東盟集團內部的分裂,日本在東盟中被孤立了起來,日本退出了中、美所主導東盟。中、日之間很快就展開了貿易戰,戰火首先在能源、紡織領域展開。
中、日在能源方面拚命搶佔市場,而決定市場的關鍵是價格,亞洲市場對煤炭的需求程度遠大於對石油的需求程度,亞洲最大的煤炭出口國便是日本和中國,日本、中國都擁有著豐富煤炭,中國的優勢在於廉價的勞動力,而日本的優勢在於快結運輸。競爭導致了銷售商利潤的下降,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中、日商人都在拚命的降低成本。上海的國際煤炭價格一路下滑。在紡織領域日本商人的環境更加惡劣,因為無法獲取更多的工業原料,很多紡織企業處於原料短缺的半停產狀態。
美、英都看的出來日本在這種價格競爭中後勁不足,其主要的原因系日本資源匱乏,其工業程度雖高於中國,但國內對工業原料的需求主要來自進口,而日本的工業原料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和朝鮮,一旦切斷了工業原料的供應,日本的工業便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情況在中、日表現的並不明顯,但隨著雙方競爭的日益惡劣,這種矛盾會變的越來越突出,英國擔心日本政府會鋌而走險。
日本的經濟專家們也非常的清楚工業發展的瓶頸在什麼地方,而日本工業原料的獲取渠道十分狹窄,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唯一優勢就是價格,日本工業品的價格之所以低廉,一方面是因為遠低於歐美的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是可以從中、鮮獲得低廉的工業原料。如果這兩個方面的優勢都不存了,那麼他們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就可想而知了。
中、日矛盾爆發後的922年至2月份,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由92年的8%下降至3.5%,而且經濟情況還地繼續惡化。中國政府將37種工業原料設定為戰略資源,規定未經國府中心批准擅自將戰略資源出售給日本企業或個人,否則將一律按照叛國罪論處。這次中國政府是動真格了,對於黑市交易中的日本貿易線路下達了封殺令。香港黑市貿易在這個時候變的極為火紅,擁有日本官方背景的貿易公司多達百餘家,香港這個時候進入了高速的發展期間,港口外停靠著無數的商船,其中以日本商船最多。國府雖然下了「殺頭令」,但是在金錢的誘惑下國內的走私集團通過各種渠道將這些「戰略資源」賺取十倍,乃至百倍的利潤,對於日本而言,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他們還需要通過其它途徑獲取更多的資源。
在華盛頓參加會議的日本代表也是極為不順利,美國人的態度極為強硬,日本主力艦的噸位數不能超過英、美的六成,為此,美國人死咬不放。美國方面破獲了日本的電報,早已知曉日本代表團的談判底線,日本相當一部分精力被牽制在了遠東的貿易戰上,這使得美國談判代表牢牢掌握著談判的進程,將日方代表壓迫的喘不過來氣。
楊洪森的心思卻沒有放在中、日貿易戰上,相反他們精力全放在了德國和美國的身上。
第一條消息是美元將會升值,第二條消息是馬克將會貶值。
世界經濟中心由倫敦遷至紐約,美元和英鎊並立而行,美元的增值是大勢所趨,關鍵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進入。而德國馬克貶值也在情理之中,面對高高在下債務,德國政府想盡一切辦法試圖償還,但是德國人發現他們的債務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英、法合力打擊德國,由於在巴黎和會中受到了不公證的待遇,德國與同樣受到了不公證待遇的蘇俄走到了一起,但是他們之間的這樣相互協助在英、法看來是無法容忍的,德國人的嘗試失敗後,德國的經濟狀況持續惡化。
楊洪森已經做好了準備。
莫斯科方面基於西伯利亞油田愉快的合作,與中化石就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區域的石油開採事宜達成協議。西西伯利亞油田經過進一步勘探後,確認油田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其中探明儲量約3億噸,遠景儲量億噸,因為采油區主要分佈在秋明州,莫斯科稱作秋明油田,列寧則稱其為「第二巴庫」。驚人的石油儲量蘇俄成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產區。但對蘇俄政府而言,他們最大的困撓不是將石油生產出來,而是怎麼銷售出去。西伯利亞油田方面通過蘇、美、中三方合作,使得蘇俄迅速進入遠東市場,不過對於蘇俄政府而言,他們的主要石油消費國仍然定位於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
楊洪森在蘇俄打油井的興致遠高於在本國開採石油,
蘇俄石油從開採地運至中國每桶價格只要.75美元,低於國際油價,甚至遠遠低於國內的油價。有如此低廉的石油,又何必全力挖自家的油呢?
隨著美國石油公司在蘇俄的成功運作引來了英國石油公司的不滿,在他們為獲取開採權忙活的時候,美國石油公司已經將蘇俄的石油轉變實實在在的利潤。
英荷殼牌公司的高層認為應當加強與中國石油公司的合作,通過中國獲取蘇俄的石油。
紐約標準石油公司十分警覺,雖然他們不知道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區域是否能打出石油,不過出手對楊洪森的信心,他們提前訂購了2%的股權,對於紐約公司來說這是一次賭博。
對於中石化在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區域的石油勘探活動英荷殼牌公司的高層也是一早就得知了。從中國流傳出來的消息稱該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英荷殼牌公司派代表前往中國洽談此事,此舉並不表示他們放棄與美國公司在巴庫油田上的競爭,只是為了將蘇俄可能存在石油的地方全都牢牢地控制在己方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