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當海盜 第七章 第四十七節 兵出馬西格
    法國陸軍部長潘勒韋在和來訪的英國陸軍大臣基欽納會晤後,莫德匆匆地通過專用鐵路來到貢比濕森林右側的蘇瓦松,這裡,是協約國軍總司令部的所在。

    英法兩國政府陸軍方面的最高級官員已經取得了一致,那就是中國應該增加在西線的兵力。作為一個五億人口的軍事強國。卻只派出一個集團軍到法國參戰,無論如何顯得太小器了一些。

    法國,面臨著日間枯竭的人力資源。瓦倫凡爾登戰役開始後,平均每天一萬餘法軍士兵葬身在火線上。殘酷的戰鬥圍繞著凡爾登西炮台群的周圍連續不斷地進行著。到現在,數學家出身的陸軍部長都不得不承認,法軍的作戰技能有問題,法軍將領的作戰思想有問題,法軍士兵的損失有些不值得卻在這個時候必須去犧牲。因此,法國希望中國能夠有更多的精銳部隊派到西線,承擔起某個戰區的防衛和進攻責任,承擔起更多的犧牲。當然120萬中國遠征軍已經給協約國很大的驚喜了,那就由不得陸軍部長不去幻想再來20萬中國陸軍後,這場戰爭是否會馬上結束掉?

    英國陸軍大臣基欽納勳爵的日子也不好過。亞洲殖民地的癱瘓讓英國無法得到那裡的兵員補充,而即將在英軍防區發起的佛蘭德戰役又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力量。第一、第二、第五、第六集團軍和預備集團軍總共60個師的兵力準備從康佈雷和伊普雷兩條戰線上出擊,力圖實現40英里左右的大縱深突破,把西北戰線完全推進至比利時境內。陸軍大臣注意到。中國人為此只投入了海軍艦隊和陸軍一個師地兵力。儘管勳爵知道這些兵力是決定性地突擊力量。在他們沒有來到西線之前,協約國軍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制定一次性突破四十英里德國防區的計劃,也從來沒有這樣去想過。塹壕戰本來已經成為戰爭的常態,一次十萬人規模的進攻。戰果往往是向前推進幾百碼,奪取敵人地一道兩道戰壕而已。可以這麼說,是中國遠征軍用蘇瓦松、康佈雷、雷代爾的勝利洗刷了勳爵和他的陸軍的眼睛,讓他們看到尾隨在中國裝甲部隊後面進攻的價值,看到大縱深突破的希望。那麼,中國人增加在西線的軍事力量。必然會帶來戰局的日新月異的轉變。這個戰爭拖的時間太長了!

    抱著幾乎相同地心思,兩人受到了協約國軍總司令聶文青上將的親切接待。不過,尷尬仍然存在,因為負責鼾說協約國平作戰態勢和計劃的宋樟名將軍固執地用漢語指著地圖說著。兩位客人不得不通過翻譯來瞭解到西線現實的狀況,也讓他們產生了學習漢語地心思。

    介紹是例行的,不過關於在馬西格發起對德軍第二集團軍側後翼掩護部隊——第十七集團軍——地突擊計劃,還是可起了客人的關注。兩位政治家還是有一定地軍事洞察力的。至少他們從即將發起地戰役中看到一種可能:合圍德第二集團軍全部和第十七集團軍一部的可能性。如果戰役計劃能夠順暢的實施,那麼凡爾登的問題將不再是問題。中國39師在貝爾瓦森林付出的犧牲就完全值得了。

    巨大的興趣幾乎打消了兩位客人的來意,不過。是幾乎!

    「上將閣下,您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嗎?如果您或者是周將軍手裡掌握的大中華帝國國防軍精銳裝甲部隊再多一些。這樣有誘惑力的戰役計劃執行起來就非常輕鬆了。同樣的,類似瓦倫——凡爾登的危機也不會再上演。目前戰局需要投入更多的決定性力量來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決定性的發展。無庸諱言,是中國遠征軍讓我們看到快速結束戰爭的希望,我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急切地期待著中國能夠派遣更多的精銳軍隊到法國和比利時戰線,盡快地摧毀德軍。中國有五億人口,如果實施總動員的話,最少能夠動員一千萬以上的軍隊,您看,現在您手裡只有20萬。將軍,您應該看到,法國的血快流乾了,英國的血也在大量的失去。避免流血的方式是盡快地使用中國將軍的戰略和戰術,使用更有效的中國遠征軍,這一點,我想每個人都是很清楚的,並不是我和勳爵閣下在把戰爭責任推卸到中國朋友身上。」

    潘勒韋不愧是有名的數學家,很快就用數字和邏輯推理說出了一番讓人無法拒絕的道理來。

    聶文青笑了笑,抬手指了一下當面牆壁上的協約國軍總軍事地圖,道:「大中華帝國國防軍目前承擔的壓力絲毫不比英法兩國輕,兩位先生,從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事實的真相。在意大利戰線上,中國有接近20萬的南集團軍在亞平寧山脈一寸寸地艱難推進;在中東戰場上,我中東集團軍剛剛贏得了殲滅土耳其巴格達集團軍和攻取耶路撒冷的勝利;在埃塞俄比亞戰場,我軍在英軍的配合下擊敗了意大利人,恢復了埃塞俄比亞王室政權;更重要的是,我東集團軍群百萬大軍正在東線戰場上積極籌備決定性的攻勢。在這些地方,有兩三百萬中國精銳部隊的存在,對中國來說!這已經是國力能夠承擔的極限了!在這場戰爭中,您們和我,都無法說服帝國政府去進行全國總動員,去實施戰時補給制,去徵調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各個戰場上。因為軍事戰略的實際並不需要太多的多餘的軍隊。我這樣打一個比喻:20萬的西集團軍是老虎,40萬的西集團軍就會蛻變為獨狼,80萬的西集團軍完全就是綿羊。裝甲化部隊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不是有人就可以裝備、使用並在戰場上取得戰績的。當然,兩位肯定會非常明白這個原因。」

    「東線決戰?為什麼不把決戰戰場轉移到西線呢?」基欽納見法國夥伴已經語塞了。忙把自己找到地切入點搬了出來。

    聶文青上將保持著風度點了點頭後站引起來。走到歐洲地圖前。伸出大手張開五指拍在法國、比利時地位置上道:「西歐,河流、山地眾多,人口稠密。不適合作為大規模機械化進攻的戰場。勳爵閣下。您可以仔細分析此前的三次機械化部隊大縱深攻擊的地域共有地特點,那就是河流較少、地勢平坦、土地堅實,而且進攻的時間裡沒有雨水天氣。這些是保障目前的機械化部隊進攻的基本條件。那麼我們反過來看看東歐平原,這裡顯然就是機械化部隊實施百萬規模的大縱深突擊,進行戰略性、決定性打擊的最佳地域了。因此,中國皇帝陛下親自選定了把東線作為決戰戰場,這一點,我本人無法去改變,而事實上我衷心擁護皇帝的戰略決策。此前的會議中。我也提到過這些基本的戰略設定。其實相對於俄國戰線來說,西線目前已經算是相當穩定了。三個月時間,西線累計殲滅德軍近60萬人,可以這樣說。德國的戰爭潛力和戰略機動力量很快就會耗竭,戰爭在1918年。對,就是明年一定可以勝利結束。我想協約國地政治家們應該考慮如何處理戰爭以後的國際問題了。」

    「政府首腦會在六月的會晤中來商談類似的問題。將軍。不知道從您地角度如何看待中國遠征軍和英法美比俄軍隊之間存在的巨大戰力差異呢?」基欽納沒有上聶文青地當將話題轉移到政治上去,而是抓住關鍵的問題發難。既然中國人用種種難以辯駁地理由說明不能向西線增兵。那麼進行協約國軍的軍事技術援助總行吧?把英法軍隊地戰力稍微提升一點總可以吧?

    聶文青從一踏上歐州就不斷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海軍的、陸軍的、空軍的林林總總,歸根到底就是武器輸出的問題。這個問題,今天完全可以給協約國夥伴們一個痛快了。皇帝即將到歐州,在地中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就會到倫敦,戰後的世界秩序建立還有賴於軍事方面的扛桿來撫動,國內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大量的即將過時的軍備輸出來促進。反正,從今天開始談這個問題到最後落實,到這些國家接受軍備形成戰力,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裡,戰爭已經結束,帝國想要的東西也應該拿到手了吧?

    「我完全贊成勳爵閣下的提議,提高協約國軍的整體戰力水平,對現在、對將來都有好處!我將提請皇帝陛下在倫敦首腦會議期間就軍事技術共享的事宜與各國達成一個圓滿的協議。作為大中華帝國的國防大臣,我也國防軍向協約國夥伴提供技術、戰術上的指導性支援。這樣會更加密切協約國家之間的關係,形成一種國際性的軍事力量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可以用一種類似於國際經常性會議的形式來達到這個最終結果。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政治上的問題,還需要首腦們在倫敦去解決。」聶文青把政治問題拋了出來,實際上是把軍事技術轉移的問題提到了政治解決的層面上,迫使英法兩國陸軍首腦不得不建議其政府在倫敦會議上去解決陸軍的需求。

    埃納河以及其支流埃爾從南向北流淌,在匯合地夏爾郎格的東西,形成了一大片的河間淺丘,這些地方,如今是德軍第十七集團軍控制著的,對第二集團軍的補給、要地。

    埃納河西岸城鎮馬西格與這個兩河三角地之間有一座公路橋連通,並且兩岸的地勢稍微平坦一些。這就是使馬西格成為協約國軍應對德軍攻勢,發起對德軍外線反擊的出發地的主要原因。影響軍事的,不僅僅是兵器、戰略,這些重要因素都有賴於適當的地形來產生作用。可以這樣去設想:把一支精良的裝甲部隊置於森林之中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這就是中國遠征軍只能在貝爾瓦森林佈置輕步兵師——第三十九師,而在馬西格卻集中了整個朝鮮軍付第一裝甲旅的原因。當然從人數上來說,中國遠征軍一個軍加一個裝甲旅的兵力,少於同在馬西格的法軍三個軍。由此,中央突擊集群把這些部隊整編成為馬西格戰役集團軍,由朝鮮軍司令官馬守福少將擔任總指揮,遂行戰役指揮職責。

    在馬守福的麾下,如今有朝鮮軍、第三十九師付海軍陸戰第一師的第二旅、第一裝甲旅、美軍兩個師、比利時一個師、法軍三個軍8個師,合計40餘萬兵力!完全能夠承擔起對巴加特勒至克萊蒙昂阿爾貢一線的進攻作戰任務。

    少將把部下分成了兩個戰役正面攻擊集群。以法軍20、32軍、美軍、比利時師從聖梅內烏爾德沿蘭斯凡爾登鐵路兩側向克萊蒙昂阿爾貢發起牽制性進攻,以減輕三十九師以及凡爾登戰區西面戰線的壓力;其餘部隊需要強渡埃納河,向巴加特勒這個德軍的後勤中轉核心地域發起猛烈攻擊,從而截斷德軍第二集團軍全部、第十七集團軍大部向北的退路和補給通道。等待法軍東集團軍群一部和美軍預備集團軍的援軍到達後,對德軍被合圍的部隊發起殲滅性的總攻。這樣,實際上就斬斷了德軍意圖包圍凡爾登戰區最有力的右翼軍團,自然,凡爾登的危機就化解掉了。

    不過,在正面達到90英里的戰線上,馬西格集團軍面臨的是德軍構築在淺丘間的混凝土水備工事群,依靠一個旅的裝甲部隊在空軍的配合下進行突破,快速截斷德軍退路是不太現實的。因此戰役最可能的結果是迫使德軍右翼的第二、第十七集團軍撤退。所以殲敵計劃可是在德軍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才有機會達成。對這一點,馬守福、周昆甚至聶文青都很清楚。

    1917年4月27日,協約國軍在聖梅內烏爾德東面發起對德軍第二集團軍後衛部隊的進攻。在猛烈的炮擊後,進攻是以傷亡慘重的逐碼推進展開的,法軍士兵迸發出了極大的犧牲精神,在戰役發起後六個小時內,突進德軍防線達,.5英里。機槍和速射炮是進攻者的天敵,號稱法軍精銳的第20軍、第32軍部隊,成連成營地倒在德軍陣地前,換取的卻是德軍正面的巨大壓力,迫使德軍第二集團軍從森林戰線和凡爾登西部戰線上抽調了五個師的部隊來對付協約國軍的決死攻擊。到下午18點左右,戰線穩定下來,法軍在美軍、比利時師的支撐下攻擊到了克萊蒙昂阿爾貢車站以西兩英里處被迫停了下來,轉入防禦。

    4月28日,戰役的重心因為馬西格大橋東面響起的槍炮聲向北轉移,中國遠征軍第一裝甲旅和朝鮮軍迅速突破了德軍河岸防線,從埃納河向東直插埃爾河,造成要一舉截斷德第十七集團軍所部聯繫的態勢,隨後,法第12軍也快速跟進,逆埃爾河向南!與南線的法第32軍取得了戰線聯結。

    形勢一下就被逆轉了,德軍在貝爾瓦森林浪費了四天時間,從完全的戰略主動轉變成為被動,從意圖圍殲法軍變成擔心被協約國軍圍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