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裡沉寂下來,軍政首腦們都等待著皇帝的最後裁決。中國軍事、政治和經濟勢力要插足土屬北非,牽涉到的各方利益非常的複雜,而在插足的同時還不能去破壞目前歐洲緊張的大戰空氣。難度,可不是說出來的話那麼小,事情也不是說說就能辦到的。至少在辦公室裡還有一半人的內心還在掙扎著、權衡著,對總理、外交大臣、和副總司令的提議無法做出評估。
龍劍銘皺著眉頭沉思著,手中的鉛筆不自覺而有規律地在桌面上「嗒嗒」地敲擊著,成了這個辦公室裡襯托沉悶的寂靜的唯一聲音。驀然,這個聲音也停止了。
「我們來重新理一下思路,先確立目標,然後提出問題和解決辦法。第一,從全盤的石油戰略和歐洲大戰戰略需要來看,此時插足北非有必要,這個不用再去爭議。而插足北非是單純用經濟手段還是加上軍事介入?這一點,我這樣看待:與其把這地方交給意大利人,不如控制在帝國手裡。意大利是歐洲各國中立場最不確定的,最善於投機的國家,我們不能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昔蘭尼加置於這個不穩定的國家控制下。亞平寧半島南部和昔蘭尼加一北一南完全控制了中地中海的航道,對於確立了今後要參加歐洲戰爭的帝國來說,這條航道相當的重要,因此,軍事介入在所難免。況且,帝國不用軍事手段介入的話,土耳其難以抵擋住意大利軍隊,制海權在英國和意大利手中,這已經決定了這場戰爭的成敗。當然,帝國波斯志願軍的介入,勢必給英國人製造出難題。打破英國和意大利在戰爭期間可能有的聯手控制地中海的計劃。因此,對英國、意大利、德國、土耳其來說,志願軍將是一個極大的變數。德國人在摩洛哥鬧事,他肯定無暇去顧及尚未正式同盟的土耳其的利益。這樣一來,實際上德國人是願意看到志願軍這支力量出現的,好,可以把德國暫時放到一邊。」
「第二,決定派出志願軍以後。軍事上如何與政治上協調以達到帝國的戰略目的?我看大可以分成兩步來走。首先,解決志願軍到昔蘭尼加參戰的問題,名義是穆斯林世界的兄弟間互相支援,這個勉強可以說通,也符合現行地國際準則。參戰部隊要到達戰地,那麼帝國政府就要做出比較強硬的姿態。一方面是表示和平願望,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一方面是在波斯灣以及泛穆斯林地區鼓動輿論,給志願軍的出兵提供良好的政治空氣。那麼在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國際政治問題是:迫使英國在北非戰爭期間對志願軍人員、裝備、物資讓路,採取的手段為利益共享和適當的加入協約國集團的表態。同時,阻止土耳其快速倒向德國,激化英土矛盾,讓意大利的戰略地位因此突顯出來。這,可以通過志願渾出兵本身和一點點在續約方面的表示即可。同盟條約我們不續、羈縻土耳其才是上策。志願軍完成出兵到達戰地後,戰爭的態勢肯定會出現改變。不是我本人瞧不起意大利軍隊,這個國家沒有繼承他們的先祖羅馬帝國的傳統,文藝復興帶來的自由散漫習氣讓意大利軍隊先天不足;貴族軍官們的素質我看跟以前的俄軍差不了多少。基本可以這樣來評價他們。比1907年的俄軍略微強壯一點。」
「第三,意大利軍隊在遭遇志願軍和土耳其軍隊的抵抗甚至反擊後,有沒有能力擴大戰爭?他是繼續增兵賭博還是尋求政治解決?可以這樣來看:工業生產能力和軍隊的準備工作,意大利遠遠沒有做好應付擴大後的戰爭的準備。只要痛打他一頓後給個台階下,尋求政治解決的可能性相當大。在這一個階段,帝國就要考慮如何擺放歐洲天平了?以意土戰爭的談判來推動意大利、土耳其快速確立陣營,他們握手言和共同加入同盟國也不是不可能。怎麼做到這個結果呢?一是帝國通過志願軍出戰得到的既得北非利益可以分給讓路的英國,這樣一來意大利會怎麼想?噢,自己被英國人耍了!本來自己想去搶土屬北非,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給英國人做了嫁衣裳,英國和意大利的關係會就此惡化下去,意大利對中歐同盟的背叛就不會再發生。那麼,英國要維持地中海利益就要對付意大利人了,此時,志願軍轉為正式駐軍就可以得到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諒解甚至歡迎。帝國達到這個目的後,然後無可奈何地對土耳其抱歉地說:不能續約。這樣實際就造成了意大利對中歐同盟的責任確立和土耳其加入同盟,歐洲的平衡打破了,戰爭危機也臨近了。」
「陛下!我們還沒有做好參加世界大戰的準備,提前介入世界大戰不符合帝國的利益。」方維志提醒道。
「宏明,稍安。」龍劍銘抬手壓了壓,用手裡的鉛筆指了一下牆上的地圖道:「北邊我們還有棋子沒有用。俄國!這個平衡被打破後也要恢復過來或者是給協約國家一個恢復過來的希望。怎麼給希望?另外一場戰爭!巴爾幹的斯拉夫人國家正在謀求脫離土耳其的控制,借俄國之手去幫幫他們會怎麼樣呢?土耳其的力量會被極大的削弱,投機成性的意大利也會向巴爾幹伸手。這樣一來,同盟國或者是同盟國潛在夥伴中會出現矛盾,也就是意大利和土耳其地再次利益衝突。事情,又回到原點上,可帝國卻實在地通過這些運作在北非駐紮了志願軍,取得了石油利益。面對巴爾幹因此要爆發戰爭,我們只要去聯絡國際社會控制其規模就行了,他們怎麼打?在不牽扯出歐洲大國加入戰爭的條件下,隨便他們去!帝國還得賺一把軍火錢。」
岑春煊搖了搖頭,不過不是表示反對意見,而是他被皇帝「用新戰爭來解決老戰爭遺留問題,維持平衡」的方法搞得有點頭暈了。還好,總理大臣在搖晃過腦袋後想明白了,體會到了真意。
皇帝是用北非意土戰爭來撈好處,達到戰略目標,再把巴爾幹的問題通過俄國去激化,轉移世界的注意力並消耗土、意、奧三國國力,再次求得歐洲局勢在巴爾幹的連綿戰火中地平衡。險棋也是妙棋!帝國通過波斯志願軍,將得到北非的石油開採權和駐軍權,促使兩大軍事集團的矛盾升級卻又維持著微妙的平衡,還可以在軍火銷售上賺上一筆。
這樣一來,連德國也搞不清楚帝國真正的態度了,只能把仇恨的目光轉移到俄國人、英國人、法國人身上,加緊去戰爭準備。不知這皇帝的腦袋是怎麼長的?
唐紹儀也明白了,他站了起來有點激動地道:「這樣,帶國實際上又得到了兩次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表演的機會。至少可以做出這麼一種姿態來,誰先動手開仗帝國就反對他!這種姿態可以保持到我們需要的機會降臨。當然,這種姿態下並不妨礙我們去攛掇德國或者法國開仗。
時過境遷,因勢而異嘛!諾貝爾和平獎不發給陛下還真說不過去。要不帝國也組織一個什麼國際獎勵基金,搞個大中華帝國皇家獎勵?哈哈……「
唐紹儀最後一句插科打諢的話瞬間就把辦公室裡緊張的氣氛調節的輕鬆起來。
……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素丹和法國侵略者的人民起義。5月,法國以保護僑民為由,佔領非斯及其它城市。德國向法國要求割讓部分法屬非洲殖民地為補償未果,於7月1日借口保護本國商人,派遣炮艦「豹」號開往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因此導致戰爭危機。史稱「豹的跳躍」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國認為德國此舉是對英國海上霸權的威脅,表示不惜因摩洛哥問題與德國一戰。大中華帝國適時地站了出來,派遣外交部副大臣伍銘樞前往歐洲進行和平斡旋,提議由德國、法國、英國重新回到談判桌上解決摩洛哥問題。之前,所有中國石油技術人員從爆發危機的北非撤離,摩洛哥石油勘探和開採工作陷入癱瘓。
當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發生後,一直虎視眈眈的意大利認為再不行動將可能失去機會,便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為借口,先發制人,搶在土耳其出兵北非之前,於1911年9月28日向其發出最後通牒,威脅入侵上述地區。同日,大中華帝國全國第一屆運動會在北京盛大開幕,在開幕式上,帝國政府總理莊嚴宣佈:大中華帝國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
也就在這一天,土耳其王儲尤素福會見了大中華帝國駐土外交大使丁能益,得到了大中華帝國的維護土耳其正當利益的保證和在適當時候就《中土六年同盟條約》的延期續約一事展開外交大臣級別的會談。
土耳其迅即抽調了兩萬人組成的援軍准奮開赴北非。戰爭,一觸即發!
9月28日晚,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趕到了摩洛哥首都非斯,與在那裡外交斡旋的大中華帝國外交副大臣伍銘樞伯爵會晤密談。
「……侯爵先生,全世界都知道大中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有尚在有效期的同盟條約,皇帝陛下也曾經多次向全世界表示維持和平、保持中立的願望。可是,帝國要遵守國際法準則和道義,面對盟國即將遭受到的侵略,帝國絕對沒有任何坐視的理由!閣下,您應該清楚目前帝國遭遇到的尷尬處境,也應該可以理解帝國在此事上做出的決定。」
蘭斯多恩侯爵的心猛地下沉了,忙道:「貴國政府……」
伍銘樞盯著英國人一字一句地回答道:「帝國政府將向波斯人民穆斯林志願軍提供便利。」
「志願軍?波斯志願軍?!」蘭斯多恩驚訝地再次確認著,他心裡立刻就回想起英國在意大利對土耳其戰爭問題上地失策——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遠在亞洲的大中華帝國會插手這個事情!
「一旦爆發戰爭,帝國政府不能去阻止波斯人民援助穆斯林兄弟,更不能置同盟的義務於不顧,請大臣閣下諒解。」伍銘樞重複強調了一次自己的立場。
英國外交大臣會怎麼想?能怎麼想啊!中國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人家的是志願軍不是國防軍,已經給足英國面子了。要真按照中土同盟地關係來看,中國派出大量的正規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遠東和北非,這麼長的距離真的能夠被中國人忽略掉?控制在英國手裡的蘇伊士運河恐怕會成為關鍵因素吧?還有,意大利軍艦敢於向裝載著波斯志願軍的船隻開炮嗎?那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洛陽號戰列艦在地中海的出現?中國人對意大利人的全面戰爭?中國難道不清楚現在意大利對土耳其動武實際上已經被德國和英國默認並著的嗎?英國在拉意大利,德國在挽留意大利。這個國家在1911年變得非常重要!不,如果遠東的中國出現在歐洲的糾紛裡,如果太平洋聯盟加入協約國的陣營,會有什麼結果呢?
英國外交大臣遭遇到最棘手的問題,他不能馬上用最正確的話去答覆中國人,他沒有絲毫的把握。因此,這個會晤等於是中國人對英國人下的一個通牒吧?
「閣下,波斯志願軍需要和平友好地通過蘇伊士運河區,當然,帝國會和土耳其商量在戰後向英國資本部分開放昔蘭尼加的石油開採。為了和平,請大英帝國無論如何為了歐洲和北非的和平來考慮,也為了中英兩國之間的長久友誼來考慮,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戰爭,必然會將大中華帝國捲入進去。120萬帝國國防軍在枕戈待旦,隨時準備在強大的海軍艦隊護送下履行帝國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如果這些還不夠的話,那帝國將為道義而不惜動員全部力量。中國,向來是重信守諾的禮儀之邦,在1911年,無論會面臨什麼樣的危機,中國人依然會堅守自己的傳統與信念。」伍銘樞隨手一抓就是一大把的理由和威脅。
蘭斯多恩最終沒有做出答覆,因為他必須要和倫敦聯繫以後才能對這麼重大的時間給中國以答覆。會晤沒有結果地結束了,等待著下一次的會晤也許、可能會解決問題。可是事件的進展沒有給英國人留下太多反應時間。
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海軍戰艦炮擊土屬北非沿岸城市。
1911年10月1日,大中華帝國政府正式向意大利提出抗議,同一天,波斯志願軍一萬多人踏上商船、油輪,浩浩蕩蕩地開赴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