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 第五卷 第十五章 亞洲影業新秩序
    就好比任何一個跨國企業,要想進軍世界市場,就不可能繞過美國一樣;任何影業財團想要進入亞洲,就不能繞過潛市場最大的中國。

    現在和中國能掛鉤合作的,無非是三個選擇,一個是執中國影業之牛耳的中影集團;二個是以華裔兄弟為首的幾家中國大型影業;第三就是香港新近崛起的這家資金雄厚,又有美國電子大王提供技術保障的華星影業集團了。

    這三家之中,華裔經營的太雜,而且產品質量很不穩定;中影集團不用說了,基本是個政府機關,很多事情不講商業規則,沒法合作。

    那麼現在的首選,就剩下眼前這位笑容可掬的年輕人領導的華星影業了。這個中國易可不簡單,資料顯示他連拍幾部戲,無論在國內還是亞洲,都是全勝的戰績,200%以上的回報率;一部《花木蘭》風靡美國,票房過兩億,堪稱傳奇;又有史蒂文森·李撐腰,前途無量;最重要的是,資料顯示這個公司好像和中國大陸官方尤其是中影集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再加上詹姆斯·史密斯——連詹姆斯這樣的人都綁上了這輛戰車,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其實說到底,商人最看重的還是利益。他們才不在乎你什麼版權、什麼中國文化產品的獨立形象呢!這些東西有當然最好,因為能賺更多錢。要是沒有……也罷也罷。

    這裡坐著都是世界級地生意精,他們都知道易青這是在捏著談判的主動權。也都知道這樣自己會少得不少好處。但是他們不得不認服,這個中國年輕人太厲害了!

    以他們這些人地消化能力,華星這塊蛋糕做大十倍也不夠他們分的,但是由此進入亞洲的合作軌道這個誘餌讓他們怦然心動。

    狼多肉少,誰敢在這時候站出來反對?這時反對就等於退出。你愛幹不幹,你反對有的是別人讚成。

    孫茹和寧倩華以及華星幾個部門的主管全部低著頭,眼觀鼻,鼻觀心,他們地現在的任務就是忍住笑,別當著老外的面噴出來,影響禮儀。

    這哪是國際商務談判啊!簡直是黑社會老大主持的搓湯圓仔的分贓大會嘛!

    有些女職員已經在心裡說了七八遍了:易頭兒的演技直追梁佳輝啊!

    當年梁佳輝先生在《黑金帝國》裡,一句「我話講完,誰贊成,誰反對」風靡東南亞。今天被易青照搬到這裡來了,別說,還挺有威懾力的。

    孫茹在一旁樂開了花。現在已經不用易青解釋,她多少有點瞭解易青的全盤計劃了。

    把所有人弄到一起,然後借詹姆斯來狐假虎威,讓他們無可選擇的接受自己的提議,這是一;在條件裡安排下大量誘餌,讓這些人覺得有利可圖。雙贏,這是二;利用這種形式,形成一種心理暗示,使今後和華星打交道地美國人,學會了什麼是平等和尊重,這是三。

    如果不是易青布得這個大局,他們就要在美國那種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待到所有合作合約簽完才能回香港。而且要跟這些精的跟鬼一樣的鬼佬商人們挨個談判,一場馬拉鬆下來。不知道要讓出去多少利益,還要把人累到吐血。

    當初易青第一次沒經驗,做那場馬拉松式的院線上映合約的談判時就是如此,結果談下來的動不動就是分四、四成半給人家的合約,可惜了《花木蘭》那麼高的票房。

    現在好了,有了上次的教訓,易青三下兩下,翻轉乾坤,被動變主動,大搓湯圓仔,指點群豪,一次過定下了大方向——替公司爭取的最大利益,而且還讓這些美國商人上桿子的追上來要跟華星合作。

    ……

    又是賽拉揚的代表首先發話,大家說了點不著邊際的,邊邊角角小打小鬧的討價還價,初步的意向就達成了。

    然後易青就故做姿態,當著大家地面,先跟詹姆斯把他那兩份合約和意向書籤了,讓其他其他美國影商親眼看到白紙黑字。然後,寧倩華一組,孫茹一組,幾個主管一組,把這些外國人分開細談。

    要答院線的、籤文化產品的、簽北美音像製品發售權的、簽小意的北美商品形象使用權的,雜七雜八各種各樣……一時間大會議室裡分成幾小撥,就像國內中學生開課外活動讀書討論會分小組討論一樣,三五人一堆,五六人一群,低頭商議、大聲爭執,一時間沸反盈天。

    易青大導演得意洋洋的喝著小茶,看著自己親自導演的這出大戲,心裡樂開了花。

    一直談到下午兩點左右,終於全部搞定,有些爭到了華星合約的,洋洋得意;有些沒有分到蛋糕的,極力保持風度,過來跟易青握手,希望「下次有機會合作」。

    最後,《花木蘭》續映的合約簽了十三家,包括詹姆斯的七家;音像製品獨家包給了賽拉揚;文化商品北美營銷和設計包給迪斯尼和另外三家公司;連華星明年開的兩部戲,也有院線上定下初步定下簽約上映的意向。

    今天簽約是來不及了,得到了孫茹和寧倩華的允諾的各家影商,紛紛和易青的秘書約定了正式簽約的時間。

    忙亂了一個上午,這些人終於或滿足或遺憾的陸續離開了。

    詹姆斯臨走的時候還有點迷糊,不過他對於易青耍了什麼把戲沒興趣,反正這兩份合約他也賺到了,賺到錢最實惠。

    於是他臨走時指著易青的鼻子笑道:「哦,易。我發誓你是只狡猾的小狐狸……哦,不,你是只地地道道的年輕的老狐狸!」

    易青大笑著擁抱了這位熱情直接又有點傲慢的美國合作夥伴,和他告別。今天這麼順利,真要感謝他。

    詹姆斯走後,只剩下孫茹和寧倩華兩個人和易青在會議室裡,他們大概交換了一下剛才的「戰果」,笑得嘴都合不攏。拿明年要上映的兩部戲來說,根據各家院線的情況,分別簽下了分成14%到18%的幾份合約,這和《花木蘭》之前在美國簽的那些苛刻的40%到45%之前的合約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依依的《北角夜未半》今天晚上首映,我準備去,你們去不去?」寧倩華問道。

    「當然,盛裝出席!」易青和孫茹異口同聲的應道。

    寧倩華笑道:「那我這就去打電話給他的助理,告訴她一聲。」

    依依早上有個慈善簽售會,簽賣《潛龍於淵》的DVD和《北角夜未半》的專場點映票。

    寧倩華出去之後,孫茹彷彿還在想整件事情。

    她當然知道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道理,不過還是對易青連她也不告訴有點腹誹。她想了又想,有道是當局者迷,好容易才回過神來,瞭解到易青這一路的全盤想法,她突然指著易青道:「啊,我懂了!」

    「什麼?」

    「你在美國的時候,跟我和李恩華大哥在一起吃飯那次,你說要提前回國,其實從那個時候起,你就已經在算計詹姆斯他們了對不對?今天這一幕,也是你早就策劃好的對不對?」

    易青聽了之後放聲大笑,他一把摟住孫茹,親了她臉頰一下,笑道:「哎喲喲,我的孫大小姐,這麼點簡單的道理您到現在才想明白,你可真是笨到了姥姥家!」

    易青的生活助理馮麗麗看看到午飯時間易青還不張羅著吃飯,她連忙來到會議室找易青,想問他中午訂什麼午餐。誰知剛到會議室門口,只見大門虛掩著露開一條縫,往裡看去,易青和副總孫小姐正扭在一起熱吻,大肆親熱……

    馮麗麗嚇了一跳,登時面紅耳赤,連忙扶了扶眼鏡,捂著胸口退了出來。

    ……

    從那次談判以後,在往後的幾十年中,北美和歐洲與亞洲市場的不斷融合與發展,幾乎都似有意,似無意的要依照易青提出的這幾點原則來進行。

    因為這些雙贏的原則確實也能為雙方所接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新的商業慣例。

    這些原則包括:第一,亞洲電影產品和美國或歐美本土的電影產品在西方上映時,採用一視同仁的院線分成機制;第二,亞洲各發展中國家在商業談判中享有商業、文化上的對等原則;第三,亞洲各國的電影行業只出售商品的經營、買賣、使用權,但是文化形象及其版權,歸本國所有;第四,歐美先進國家在與亞洲各國的商業協商中,尊重亞洲各國的風俗禮節和慣例。

    這四條,就是後來著名的「亞洲影業國際商務新秩序」,也是易青和他的華星集團對中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做出的重要貢獻之一。

    幕燈熄滅。

    影院裡緩緩的安靜了下來。

    「我不知道什麼是江湖,更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靠近它……」依依的聲音出現在畫外。

    然後,依依一身綠衣警服,出現在鏡頭裡,清秀的面容,垂鬢的秀髮,一雙深邃的美目裡透著茫然迷惘。

    只是看這個鏡頭,易青和小雲就已經忍不住要喝彩,依依在鏡頭前的靈性和深度無以倫比。

    想必杜其峰在片場的時候只是對她說,要一個迷惘的眼神,甚至什麼都沒有說,依依自己通過人物規定情境的開掘捕捉住了這個人物的神韻。

    清俊苗條的瘦小身軀,筆直的透著倔強,彷彿和這個渾濁的塵世格格不入一樣,行走在北角的大道上;可是儘管她努力的做出不與這個糜爛的都市妥協的桀驁姿態,可是眼睛裡卻透著軟弱、無奈與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這一切,再配上杜其峰酷愛的「底燈+頂45度斜攝」,鏡頭帶一點微微的搖曳;幽藍暗灰的用光,背景的音樂是拉長了的變形的銅管和大提琴——面對浮躁奢靡的都市文明而產生的頹廢和女主人公的個性中的倔強、清高既矛盾又妥協的糅合在一起,使人在第一眼看到時就產生了莫名的壓抑與企圖追問的情緒……

    一個好地導演如果遇上一個好的演員,得到的結果就是如此,一切都臻於完美!

    什麼叫巨得?什麼叫實力?什麼叫演技派?依依當之無愧。

    那種只會做表情和擺造型的花瓶女演員,給她十幾分鐘的戲。看完後還覺得不知道她在幹什麼,還得要攝影美術燈光使了吃奶的力氣幫她才能交代完劇情;可有的女演員,只要一個段落乃至一個鏡頭,她就能夠憑空塑造和創作一個人物出來,就像畫家作畫那樣,而且比畫家畫的人更有內涵和神韻。

    現在電影工業的科技水平越來越發達了,利用燈光、攝影、音響、美工甚至一些特殊道具都可以很有效的幫助演員完成表演,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以為演員就只需要做個表情,擺個姿勢,再說說話就行了。

    其實一個演員的演技的優劣,無論是在拍攝過程中,還是在成片後觀眾地欣賞中,都有天淵之別。

    品評一個演員的演技。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看他(她)在完成自己的表演任務後,發生的究竟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一個演員如果只以交代劇情、完成導演的要求為目的,也就是說劇本和導演的要求有什麼他就做什麼,照本宣科——那這樣的表演就是沒有生成「新物質」,只是完成了表演,好像一種物理變化一樣。這樣的演員就可以說他的演技一般或者很差。

    真正的好演員應該是在劇本和導演的要求之外,給予角色一種「新生成的物質」,使這個角色有了生命,有了編劇寫不出來而導演想像不到的東西,但是又能引起創作者們的共鳴,刺激他們產生新的靈感——就好像化學變化中生成新的第N+1種物質一樣。

    易青讚歎的摸了摸了下巴,依依真是越發爐火純青了。跟這樣的演員一起工作,想必杜大炮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吧?

    今天晚上是杜其峰的新戲《北角夜未半》首映,易青下午開完會,就派人去找依依的助理拿了一疊票,然後找人通知杜其峰,告訴他晚上華星這裡會派人來給依依捧場。

    對於這種免費宣傳,杜其峰當然是歡迎之至;而且晚上看完首映,還有一個酒會。

    易青左手坐著小雲,右手坐著小意,小意旁邊是孫茹、楊嫻兒、何風、寧倩華等人……華星總部有空能來的基本都來了。

    依依陪著杜其峰和劇組的人坐在前面。

    《北角夜未半》可算是杜其峰沉寂數年之後的一部突破之作。簡單的劇情,複雜的角色內涵、多元的結構變化。

    講述一個女警面臨著是否要放棄自己理想的警察工作去繼承千萬遺產的選擇時,突然遇到自己的搭檔被黑幫當街殘殺的事件,從此捲入江湖紛爭的故事。

    這個電影還是沿襲了杜其峰一貫的風格,這位苦苦支撐香港電影「後鼎盛時代」十幾年的港片末代皇帝,習慣於用苦心雕琢的多元結構、多重線索的懸念故事來揭示人生的無常,並解構人性。他的作品充滿著黑色與荒誕的氣氛,劇本的安排也同樣是那麼扣人心弦、難以捉摸,無怪有人稱他為香港的黑澤明。不過易青倒是覺得他和北野武、高安兄弟或者昆汀·塔倫天奴等人更相似一點。

    一百多分鐘很快過去,隨著字幕緩緩的下滑,滿場大放光明。

    可是沒有一個觀眾站起來。滿座的電影院裡烏壓壓一片人頭,沒有人挪動。

    觀眾們還沉浸在劇情中,沒回過魂來。

    良久,劇院裡突然爆發出了潮水般熱烈的掌聲,然後一個聲音高喊著——

    「周——依——依……」

    所有的觀眾開始有節奏的拍手,要用這種方式把首映禮上藏在觀眾中的主創人員請出來。

    觀眾的叫聲越來越整齊劃一,最後所有的聲音匯成了一句——

    「周依依,啪啪啪!周依依,啪啪啪……」

    「周依依,啪啪啪!周依依,啪啪啪!」

    「周依依,啪啪啪!周依依……」

    大家叫一聲女主角的名字,就拍三下手,一直持續了十來分鐘。

    小意伸長了脖子向依依那裡看去。大概杜其峰和依依也覺得不出來不行了,於是在人群的歡呼聲中,依依一手挽著杜其峰,一手挽著編劇游萊海,三人一起走出了觀眾席,向銀幕方向走去。

    香港觀眾表現出了非常高的素質,基本沒有人蜂擁而上要求簽名什麼的事情出現,大家只是熱情地在下面高呼著依依的名字。

    小意興奮地道:「依依姐今天晚上真漂亮!」

    易青無奈的搖了搖頭,對小意道:「完了。我以為明年香港金像獎憑《花木蘭》大概可以給你拿個影后回來;現在看來,明年的影后十有八九是依依的了。」

    「我?影后?」小意這下嚇可嚇得不輕。連忙使勁搖著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連連擺手道:「依依姐才是影后呢,我怎麼敢跟依依姐搶影后?」

    說話間,杜其峰和依依已經分別緻辭完畢,向觀眾答謝了。準備下台。但是觀眾掌聲如雷,大有不肯讓依依離場的架勢。

    沒辦法,依依只好應觀眾的要求,用廣東話給大家演唱了一下《北角夜未半》的片尾曲。

    其實說實話,依依的粵語相當的不怎麼地,但是粉絲們依然聽地如醉如癡。好容易唱完了歌,依依才在大家戀戀不捨地目光中由保鏢和助理簇擁著離開影院。

    易青等人看著依依下了台。也紛紛起身,悄悄離開,取了車直奔酒店。

    杜其峰和依依等人與易青等人前腳後腳,紛紛到了。

    華星眾人挨個上前向依依祝賀。小雲和小意首先上前,然後是孫茹和楊嫻兒,依依一直心不在焉的跟朋友們打招呼,眼睛卻一直飄在她們背後含笑望著她的易青身上。

    易青這一去美國就是好幾個月,她在拍《北角夜未半》的這幾個月,在陌生的劇組和工作環境中更是越加地想念易青了。易青回來這一個禮拜,依依又特別忙。匆匆見了幾面,也沒好好敘敘。此時電影上映,也就意味著包括後期宣傳在內,屬於演員的工作終於完成了,可以鬆口氣享受一下個人生活了,這種情況下見到易青,更使她心神蕩漾。

    終於所有人都擁抱過了,最後輪到易青。當著酒會上這麼多傳媒,易青當然只能以老闆的姿態和依依擁抱了一下。可當他上前的時候,依依清楚的看到他脖子上戴著一條細細的樸拙得和他的財富身家極不相稱銀鏈子。依依知道他即使在美國這些日子,也把自己當初給他的這件信物貼身戴著,不由得心裡一暖,和他擁抱在一起,久久沒有分開。

    易青見許多人都在看著自己兩人,知道依依是有點忘情,連忙輕輕拍了拍她的背,兩人才分開。

    為了轉移記者的注意力,易青連忙來到杜其峰面前,高調的大聲祝賀他,和他握手,然後道:「杜導寶刀不老,明年的金像獎又要獨領風騷了。」

    杜其峰爽朗的笑道:「易導太客氣了,現在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界了,再說了,不要講明年,今年有沒有金像獎還是個問題呢!唉……」

    易青見他最後一聲歎息發自由衷,不禁愣了一愣,怎麼自己去了美國幾個月,就成了火星人了?怎麼說今年不會有金像獎了?

    易青正待發問,忽然孫茹從身後走了上來,向杜其峰以及周圍的人告了罪,然後湊在易青耳邊低聲道:「吳司遠先生和香港金像獎董事文俊先生在那邊等你……」

    易青微一錯愕,連忙向杜其峰點了點頭,告了失陪,拿起一杯香檳,跟著孫茹身後,向會場角落的幾張沙發走去。

    「吳先生。」易青還沒等走近,先非常恭謹的叫了吳司遠一聲。當年吳司遠受老友孫教授所托,為易青監製他的處女作《兩個人的奧運》,從這點意義上說,他可謂是易青入這行的引路人之一。

    易青可不是忘本的人,此時功成名就,再見到這位當初為自己啟蒙的前輩,想起當年拍戲時他教給自己的許多東西,心中十分感慨。

    吳司遠背對著易青和孫茹,聽到易青的聲音連忙站起來,轉身和易青握手。然後他讓過文俊,對易青道:「文先生不用介紹了吧?」

    易青連忙以後輩的姿態恭恭敬敬的雙手和文俊握手——這可是當年和大名鼎鼎的黃瞻先生齊名的香港影壇的兩大才子之一;著名的、評論家、製作人;前輩中的前輩,易青這一代孩子迷戀的許多著名的港片,不是他寫的就是他參與出品或者創作的。

    不過,易青剛才聽孫茹說,文俊這次介紹自己用的是「金像獎董事」這個頭銜,心裡多少有些預見,想必今天他和吳司遠專程到杜其峰的酒會上來堵自己,所談的事多半與金像獎有關。

    易青自己也是看早上的談判順利,臨時決定來捧依依的場的。這樣都被文俊和吳司遠收到風,一方面可見這兩位老「地頭蛇」在香港手眼通天;另一方面也可見他們找易青找得急迫。

    易青和吳司遠、文俊簡單的客套寒暄了兩句,馬上道:「今天是仁導地地方,兩位前輩請開門見山吧。不要失禮主人家。」

    文俊馬上伸手做了一個「借一步說話」的手勢。

    四人悄悄的向更僻靜的角落走去,找了個沒人的地方站定了。易青拉著孫茹低聲道:「你去幫著依依應酬一下,她不擅長這種場面。還有,讓我們的助理都掩過來圍一圈,別讓記者靠近我們幾個。」

    孫茹這些年和易青配合地足夠默契了,聽了這話微一點頭。就瞭解了易青意圖。她拉著依依和小雲、小意往易青他們相反的方向帶,到大廳的另一邊去。

    依依是今晚的女主角,再加上《花木蘭》在美國的轟動已經傳回了香港,這兩天在香港和大陸兩地的上映前審查,小意、小雲這兩天更是新聞的焦點——這三位美女穿著靚麗的裙裝禮服,光彩奪目,一舉一動當然牽動著所有傳媒記者的注意力。孫茹把她們帶開,是個調虎離山之計;這樣,還有誰會注意到角落裡的三位大人物呢?

    ……

    易青看著孫茹走後,轉身對著吳司遠和文俊,等著他們兩位開口。

    兩位老人還未張嘴,神情先自黯然,易青就知道話題不會太讓人開心。

    文俊想了想措辭,慢慢的道:「易總,我們兩把老骨頭,是為了今年的金像獎來的。」

    吳司遠馬上補充道:「也是為了以後……所有……每期金像獎。」吳司遠先生和金像獎淵源很深,也做過一段的董事和評審,他這麼說易青也不意外。

    當下文俊和吳司遠簡斷掐要,你一言我一語,把事情向易青說了個大概。

    原來,杜其峰剛才的話既不是玩笑,也不是危言聳聽,曾經盛極一時,創造過無數輝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竟然真的到了無以為續的地步。

    香港金像獎創辦於198年12月,《香港雙週刊》等十三家香港電影團體和香港電視台一起註冊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該公司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

    當年港片極盛,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是金像獎最風光,最轟轟烈烈的時候。不過自從九十年代後期到二十一世紀開端,隨著香港電影的頹勢漸成,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漸漸輝煌不再,步履艱難。

    首先是港產電影量銳減,當年地情況,每屆都有幾百部港片等著參加,擠破了頭還不見得能進入。而這幾年下來,電影公司一間間倒閉,港片一年年減產,漸漸的連一年五六十部拿得上金像獎的電影都沒有了。

    金像獎本來是有著強烈地域氣息的,只針對香港本土、獎勵香港本埠電影工作者的地方性獎項,由於參加評獎的影片一年比一年不足,被迫從剛開始的只接受香港本埠電影,到開始接受港資地大陸電影,到最後完全接納國內的電影。

    而在各個獎項上,香港本土人才的青黃不接和日益匱乏,也給金像獎帶來了年復一年的尷尬。影帝一年比一年老,新人的水準根本接不上來,也幸好香港還有這批四五十歲的老同志,不然不知道獎盃發給誰去;影后方面更不用說,一連幾年全頒給了地地道道的大陸女演員。

    除了參展影片的質量、數量下降之外,更要命的是資金財力上的窘迫。

    隨著香港電影業的頹敗,每年電視轉播、海外發行的收入也隨著民眾的關注度的日漸下降而慢慢緊張起來。

    一方面銀根告急;可另一方面,自從金像獎搬到紅館之後,費用一年比一年縻費,場面一年比一年奢華。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觀眾的檔次和要求越來越高,金像獎是靠電視轉播和廣告賺錢的,節目做的不好看、場面不壯觀,收視率就要下降,那資金就更緊了。

    本來以金像獎的影響力,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舊船還有三千釘,金像獎組委會、董事局如果發一個意向出去,相信還是有無數香港商家願意贊助這一盛事地。

    這方面的提議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被許多人多次提出了,但是以文俊為代表的一些資深董事拚死抵制。無論如何不肯將金像獎這個非牟利團體辦成一個商業化色彩濃重的活動。他們的堅持顯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商業化的結果必然是無法確保公正和藝術性。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富豪出資一千萬贊助承辦本屆金像獎,但是私下向組委會提出影后的獎盃必須頒給某某與他關係「特殊」的女演員——那該如何處理?

    種種因素之下,這項東南亞著名的、質量極高的電影獎項,終於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日薄西山的末路。

    先是2006年底,當年金像獎的最主要創辦單位——《電影雙週刊》宣佈破產倒閉。可想而知,在這個商業發達的浮躁社會中,一本如此注重藝術性、嚴肅性的刊物如何能生存下去?

    《電影雙週刊》的倒閉彷彿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為金像獎的末路唱起了輓歌。隨後,當年創辦金像獎的十三個電影團體陸續又有三四個單位退出,使本來緊張的資金更加窘迫。

    去年、前年兩年間,又由於易青整合驅逐香港影業中的黑勢力,以及股市影業股動盪等等事件帶來的整個香港電影業的末世情緒,使得包括十大影業在內地各家電影公司無心創傷;除了王家偉、杜其峰這類不倒翁型的大導演外,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作品問世,港產片進一步銳減。

    本來金像獎是每年四月,最遲五月就會開始。今年乾脆拖到現在快五月底了,連基本的參獎影片還沒有全收上來,提名地情況更是遲遲沒有向社會公佈。在傳媒的步步緊逼追問之下,社會上的輿論壓力更使得文俊這些人喘不過氣來。

    眼看著煊赫一時的金像獎竟窘迫到了必須選擇「辦」與不「不辦」、生存或者終結的關頭,文俊、吳司遠這樣的香港老電影人真是心如刀割。

    現在的情況已經非常明顯了。不依靠外力,金像獎就無法起死回生,必然無以為續。

    而這個強有力的「外力」,在當初那個群龍無首、日益萎縮的香港影業群體中是找不到的。無論是黑社會背景的中國星、英皇,還是老牌的佳禾、環亞或者影業世家邵氏,都不足以充當這個力挽狂瀾的角色。

    可現在不同了,現在香港影業有了華星。現在的華星市值超過百億。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家能製作國際級大型商業巨片的影業集團,今年更是以一部票房過兩億五千萬美元的《花木蘭》橫掃異域;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祖國大陸還是北美海外,華星人脈廣泛,關係強硬,無論是中影還是好萊塢大同盟,華星地招牌都能通行無阻。

    這樣的影業集團,資金雄厚,神通廣大,當然是香港影市「救市主」的不二人選。

    所以文俊和吳司遠今天一個代表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委員會,一個代表香港電影人協會,先來探探華星頭號人物——主席易青的口風,其實說白了也是希望靠吳司遠的易青的舊交情鋪路搭橋,希望能為瀕臨停辦的金像獎請回一尊活神,注入新鮮血液。

    易青聽清楚了文俊和吳司遠的來意,思慮再三,緩緩的點了點頭,道:「為了亞洲影業的新經濟秩序,為了華語電影,為了香港電影的繁榮,我們華星責無旁貸!」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