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 第三卷 第六章 後生可畏
    一席話說完,孫老爺子放聲大笑。

    這些客人看看孫老爺子,他們大多是看著老爺子臉色吃飯的,拍馬屁還來不及,哪個敢多話。其實他們大部分就是易景口中的所謂「文人」,以為今天來真是指點一個後輩,沒想到聽到這樣一番話,「砸掉老古董飯碗」云云,真是令他們面如土色。

    剛才那個老是搶眾人之先讚美易青的老頭喃喃的道:「老了,老啦!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不過也有幾個城府極深的老社會,特別是中國的資深文人往往都有政府背景,所謂說「政府喉舌、御用文人」指的就是這類人——這些人滿臉堆笑,心裡卻十分的以易青的話為不屑。

    道理很簡單,雖然易青的構想比好萊塢更近了一步,更完善一些,但說到底,依然是美國人那套團結協作為主導精神的一種操作模式。這種方法以前怎麼可能沒有人想過,只是在中國無法實施而已。

    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是搬動一張桌子也要流血的地方」,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落後勢力從來甘心退出歷史舞台,他們一定會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計的阻礙新生事物的發展。

    中國的很多問題就是既得利益階層的力量太過龐大了,編劇業也是如此,文學界、電影圈更是如此,霸著位置的永遠是一票老面孔。

    國家大把花錢培養出地青年人才。中文系的全去下海經商了,電影學導演系的都去拍公告了。

    佔著位置的那些,資格越老地人,往往思思想越落後保守、藝術觀念越陳舊。可是這些人的身價、稿費卻越炒越高——如此惡性循環的現狀,又豈是易青這類意氣風發空有一腔熱血的年輕人所能夠改變的?

    想到這些,不少人同情的看著易素,嘴上不說,心裡冷笑:要是這小子將來真的開了一家這種公司,恐怕要被全中國的資深文人和下流媒體挫骨揚灰,還奢談改革?

    易青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膽子漸漸大了起來。

    原來所謂專家或者啥啥家,他要是諱莫如深,端著高深莫測的架子。他就是「專家」,可你要是拿點先進的新奇地觀點去試探衝擊一下他。恐怕會發現很大一部分人其實是「裝假」。

    藝術和科學文學不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就講究地是積累,藝術講究的是頓悟和感受。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以為藝術家越老造詣越深,簡直是農業經濟社會的思維方式。以易青的天分,他此時的觀念和藝術感覺,其實比這些傳統電影人已經高明了不知多少。

    第一個大論點講完了,易青又開始闡述他的第二個觀點。此時地他,幾乎已經沉溺於藝術與理想的天地,旁若無人了——

    「這四部電影所表現出來的最大的問題,也最發人深省的,並不是編劇問題,而是電影的文化價值取向的問題。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這當然沒錯,也是時代的大勢所趨,中國所有的經濟、藝術、文化產品最終都要走向國際市場。現在地關鍵是。中國電影以什麼文化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是秉持中國的文化傳統,還是和所謂的『國際化』保持一致,是拿來主義。還是全盤西化?」

    「我認為這四部電影,除了在時間上比較早地《英雄,其他三部幾乎全部犯了這種毛病。很多中國觀眾看不懂《十面埋伏,覺得這個故事很假,人物很假,很多硬傷,這一點不希奇。因為故事裡的人物根本就是三個穿著中國的古裝的歐美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處事態度和情感表達的方式完全不是中國式的,所以大部分不瞭解外國人的中國本土觀眾當然要罵它假。《十面埋伏》是最典型的仿好萊塢製作,強調電腦特技、強調視聽衝擊和感官刺激。中國觀眾看慣了以故事為主的電影,突然看這種以探討人性內淋、探討感情行為對人性影響的電影非常不適應,因為這個電影在挖掘「人」而非「事」,所以令看電影只看故事情節的中國觀眾很適應,覺得自己花了錢什麼都沒看到。反之,《十面埋伏》在西方世界引起的空前轟動是國內觀眾所知道的,幾乎所有的評論都在叫好,幾乎看到西方人對這個片子有一點負面的批評,德國的影評人協會甚至說它是靄東方最偉大的電影』。但是,在如此好評的同時,這部電影在國內卻被罵的體無完膚,而且《十面埋伏的票房是這四部電影裡最低的。一個拋棄的本族思維方式的電影,無論表面如何繁華,就電影本體而言,恐怕依然不能稱為一部成功的電影。」

    ……自同樣的,《無極》在這方面的缺憾更為明顯。陳凱哥導演當年拍〈霸王別姬的時候的那種國學功底不知道都到哪裡去了。整部電影就像一個西方魔幻主義加中國古點美術服裝的怪胎。身為電影學院出身的資深專業導演,陳導不可能不知道,一個演員以自己本族的母語演出將會給他的表演打上多麼大的折扣。真田廣一和張棟建講的中國話除了讓觀眾誤會這是一部搞笑片之外,沒有給影片帶來任何其他東西;再有,中華民族自己就是一個有宿命論傳統文化積澱的族,可是這個電影所表達的宿命論和講述的方式卻完全是德國式日爾曼式的,真是奇哉怪也,難道歐洲的一定比中國的時髦嗎?」

    這話說的大家都笑了起來。年輕人的觀點往往並完整和無懈可擊,但是非常新穎。易青的這番大白話,卻比許多晦澀地專業影評更使人共鳴。

    《無極》這部電影很多人看完覺得特別彆扭,但是又說不出彆扭在哪裡,很多專家也不不例外。只好亂罵一通。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說一個小女孩騙了一個小男孩,結果小女孩長大了就被所有人騙———這其實完全是中國故事因果循環的套路,可是《無極非要用外國人的套路來做,弄得不倫類的,一群中國人用外國人地思維方式在過家家,裡面還混著兩個講話結結巴巴的東亞小國移民——同樣,也是一部中國人拍的非中國文化產品。

    易素等大家都笑完了,自己也笑著道:「最後還得說〈夜宴。馮曉剛這部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加日本能劇美術傳統加中國演員中國主創的三方混雜的四不像。生搬硬套模仿《哈姆雷特的劇情的結果,尋致了故事的不可信。葛尤飾演的皇帝為什麼甘願服毒自盡;周訊飾演地青女被自己的愛人強姦了卻一點不傷心;馬經武老師和黃小明飾演地權臣父子以及吳延祖飾演的太子要奪取政權竟然試圖調動一兵一弈;張子儀飾演的婉後身為女人。說做皇帝就做皇帝,一點阻力都沒有……

    ……自這些硬傷全都無法解釋。唯一的解釋是——第一,《哈姆雷特的劇情就是這樣的,第二,這些情況發生在西方就會有這樣的地結果。只有西方女人才會對貞操觀念如此淡漠,也只有西方國家才自古就有女王即位的傳統,歐洲小國的許多謀反,還真就用著兵諫……〈夜宴的故事完全破壞了中國的歷史邏輯。為了順應華裔兄弟公司的國際路線,犧牲掉了最有中國都市氣息的馮曉剛導演的馮氏喜劇路線。實在是得不償失。」

    說到這裡,一個影評人突然道:「但是不可否認,這四部電影票房都很高啊,國內票房超過兩億,北美票房全部超過1億美金,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易青點頭道:「所以這幾部電影雖然各有缺點,卻不能說它們是完全失敗地作品。恰恰相反,將來它們都是要記入中國電影里程碑的,去研究它們的得失。中國電影就不能更好地進步。我要特別提到一點來佐證我的觀點,那就是,在這四部電影中。哪部電影在商業和藝術上最成功,哪部票房最高?」

    響鼓不用重錘,座上的都是老電影人了,易青一說,大家就知道他的意思了。在闡述第二個問題是,易素唯一沒有批評的《英雄,國內票房兩億五千萬人幣,北美票房單1.7211億美金,超過同檔的《指環王系列和《哈利波特,是當年全美票房排行榜前五名,僅次於《黑客帝國、《星戰前傳等大片,超過曾經拿過奧斯卡小金人的〈臥虎藏龍,創造華語電影的一個票房奇跡。

    易青慨然道:「《英雄靠什麼在藝術和商業獲得雙豐收,所有關於中國的符號,《英雄裡都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簡,毛筆,弓箭,威威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天下大一統的思想……整個電影的畫面,極具中國畫的意境,整個故事中的所有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刺客,心懷天下的君王,全都是英雄,這類英雄形象,完全是中國式的,跟美國人那種掛著一身子彈拿著大口徑機槍的破壞性英雄截然不同。同時,一部沒有反面人物,在英雄和英雄之間構築矛盾的電影,體現了東方式的哲學和智慧,這樣的思維方式,當然會令西方觀眾驚歎並充滿好奇。當然在操作上,《英雄還有很多缺憾,比如故事主題大家太能接受,比如個別台詞和表現方法不太真實,但是總體而言,英雄是一部符號化的電影,所有的符號都在傳達一個標識——『MadeinChina』!這也是《英雄能夠創造票房神話的根本原因。」

    話到此處,易青忍不住歎息道:「可惜張一謀導演卻不能堅持這種創作思想,在《十面埋伏中幾乎完全顛覆和動搖了這一點。中國現在的電影人的思維方向,尤其是商業化改革中產生的一種思維模式,是直線性的,就著商業做商業——他們以為目標是國際市場,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就應該西方化,因為要賺外國人的錢,所以要拍外國的文化和審美趣味。這其實是違背藝術規律更違背商業規律的,道理很簡單,好比做飯給外國人吃,中國人做西餐做的再好,恐怕也比上人家家裡做了一輩子外國廚師地道;要想讓老外吃得驚歎不已,那就要做新奇的中國菜給他們吃,然後加一點點遷就他們口味的西式調料。好萊塢每年出上百部頂級的商業大片,再加上英國、法國的商業電影,西方人看這些還沒看膩嗎?還不夠看嗎?誰還要看你模仿《哈姆雷特》?恰恰是《英雄這種電影,他們沒有接觸過的思維方式,沒有見識過的美術畫面,以及他們想像不到的故事思想,才能真正令他們覺得新奇,才能吸引眼球。成龍大哥在好萊塢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獨特,沒人能取代他。個人的獨特在能力和個性,一個族產業和文化的獨特也是如此嗎?」

    易青總結道:「所有西方電影的先進經驗和優點我們都可以學,但是要分清楚主次,要清楚的知道,什麼是主體,什麼是附庸。以中國的文化價值為主要的取向,吸取西方文化裡的適用的精華,而不是生搬硬套,主觀甚至媚外的把作品完全西化。只有堅持走本民族文化的道路,我們才能不僅挖掘國內市場,更加開拓國際市場……

    ……中國人,要拍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這第二個問題一說完,話題立刻多了起來。管家收拾了桌子,端上熱茶、咖啡、熱牛奶。

    經過了今天晚上,孫茹現在對易青真是刮目相看,佩服的五體投地。

    以往她和易素以及尋演班的同學在一起,無非是討論些這個鏡頭怎麼拍,那個機位怎麼擺,那場戲燈怎麼打之類的專業話題。

    孫茹私心裡一直覺得,易青這個狀元未必比她高明得了多少,專業方面兩人應該是不相上下。今天她才知道,易青的思維方式竟是與她完全不一樣的,就像工匠和藝術家是不同的一樣。

    孫茹看了一眼桌上的餐後熱飲,她知道易青喝東西喜歡濃郁香滑的口味,對咖啡和濃茶都不太感興趣。她一邊跟大家聊天,一邊很自然的拿起一個空杯子,倒了半杯熱紅茶,兌進熱奶牛奶,在小罐子裡挑了些氣味非常濃郁的巴西黑蜂蜜出來加進茶裡,給易青調了一杯香滑馥郁的熱奶茶,笑盈盈的放在他面前。

    易青平時在學校早被孫茹慣壞了,連句謝謝都沒有拿起來就喝。

    幾個客人若有所悟,意味深長的互相對視一眼。原來這個叫易青的小伙子不但是孫老爺子的學生,更是孫家第三代唯一女丁的乘龍快婿,也就是說,將來很有可能是孫老爺子事業和龐大遺產的繼承人。

    這樣一想,這些人愈加的曲意逢迎。頌聲不斷。孫老爺子抿著紅茶,嘴角含笑,這正是他地目的所在。從今天這頓飯以後,整個業界都會知道易青這個名字。無數只眼睛將關注著他,無數數人議論著他,這但能更好的磨練他,更重要的是為他建立起關係網打下基礎——就像當年為孔儒做地那樣。

    一位年輕點的客人感慨的道:「易世兄說的固然是好極了。但是話說回來,我們這些人在這裡高談闊論,意興飛揚又有何用。易世兄不覺得曲高和寡?中國電影觀眾素質之差,舉世皆知,所謂的電影改革,又能得到基層眾的多少?」

    易青肅然道:「這話我可決不能苟同。中國電影所面臨的尷尬現狀,也是這四部商業電影暴露出來的電影改革中將遭遇的最大阻力。其實也正是中國電影薄弱的觀眾基礎地問題。閣下強調中國觀眾的整體藝術修養差,卻沒有看到中國觀眾地文化鑒賞能力高。我們的族文化積澱深這個特點。中國電影觀眾基礎薄弱,觀眾欣賞水平低,這是歷史形成的,世界各國的電影文化形態都要經過這個階段,豈能把這種現象獨立出來單單指責我們中國的觀眾?」

    那客人笑道:「中國觀眾文化鑒賞能力高?真沒看出來!當今世界評價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電影,電影修養高而文化鑒賞能力高,聞所未聞。豈不是自相矛盾。」

    易青搖頭道:「一點也不矛盾。先生只知藝術史,而不知社會史。新中國成立之前,電影這一事物在民國時期雖然已經煥發出特有地東方神采,但是畢竟時間太短;自新中國建立之後,電影為政治服務,造成藝術萎縮,主旋律電影盛行,實際上阻礙了平電影的發展,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時期及其餘波的種種破壞。第四代尋演之前中國可謂全無電影。中國第三代導演、第四代導演雖有部分作品,卻被政治閹割的非常厲害,廣大中國觀眾接觸電影大抵是從第五代的《黃土地、《紅高粱開始。也就是說,中國觀眾真正接受電影文化熏陶的時間不過是區區二十幾年。以二十幾年的積澱,中國電影能走到今天,幾乎拿遍世界所有重要電影節的獎項,中國觀眾的水平至少能達到世界中等偏下地程度,這個事實還不能說明我們的文化底子確實極好?」

    ………先生與一些業內前輩只知抱怨觀眾不懂電影,卻不知其根源。我們都知道中國觀眾有喜愛看故事片的傳統,有崇尚真實,注重情節地特點。這些老掉牙的觀點人人在說,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究其根本,有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原因。歷史上來說,中國是世界各個大國古國中,封建歷史最長,封建思想積存最深厚的國家;大一統、高集權的社會形態與政治形態決定了中國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品格。數千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教育人民要做順,以維護穩定的統治環境和國家的和諧。順文化必然導致藝術欣賞性格的不健全。從古至今,中國的基層文化受眾只注重戲劇、文學等作品情節和再現式的真實性,中國的電影觀眾看電影只看故事情節,只看作品反映的生活與現實比較是否真實,卻不知道這恰恰是藝術中最不重要或者比較不重要的兩部分。」

    ……再有,中國電影觀眾基礎薄弱的現狀,更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現狀和社會現狀形成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飽飯,他們就要進行文化消費。在西方,文化消費的主流或者說最重要的方式是電影,但是中國基層群眾的文化消費依靠什麼?是電視!因為在中國看電視是不要錢的。一個中國的家庭,可能一年都不進電影院,但是幾乎天天都要看電視。在中國,很多不看經典名著、不聽古典音樂、不看電影,更不看舞台劇話劇的年輕人,他們通過什麼渠道感知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除了網絡就是電視!電視新聞、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是中國都市人最基本最廣泛的文化娛樂項目。我們在電影院裡看了到的大多數電影觀眾,他們都是關了家裡的電視出來看電影地。」

    ……自所以我覺得中國觀眾對時下電影種種千奇百怪的批評毫奇怪。大多數的中國觀眾是用電視劇的鑒賞方式和欣賞模式來看電影地。大多數的中國觀眾根本不知道電影跟電視到底有什麼根本區別,也只有中國話裡才會有『影視作品』這個詞,英文或者法文裡永遠不會把電影和電視合併成一個詞組來說。也只有在中國,演電影的演員跟演電視的演員幾乎可以竄來竄去。沒有嚴格的界限,反正只要有錢有片酬就行,反觀西方,有誰聽說好萊塢電影明星去拍電視劇的?在中國的非專業影評和觀眾評論中,經常會出現把電影跟某電視劇相比較的笑話,單純的電影評論也完全用的是電視劇地思維方式,其根源就在於此。」

    一席話說的這些專家們面面相覷。中國地電影界和影評界的專家都非常的高傲,他們平時都以藝術家自居,根本不屑於跟人討論電視劇,覺得有失身份。所以平時根本不會往這方面去想。而易青感知電影的方向一直秉持他自己的所謂人本主義,平民路線。所以他會關注到基層社會的文化消費形式,這也是當初他能令孫老爺子眼前一亮的地方。

    ………電影和電視劇相比,電影更像美術、音樂作品,而電視劇更像文學作品。對電視劇而言,故事情節和再現歷史地、生活中的真實非常重要,而對於電影來說,這兩方面只不過是編劇學的一小部分。而編劇只過是電影六大部門中的一小部分——所以電影才一百多年時間,就發展為世界八大藝術之一,而電視劇卻登不上人類藝術的大雅之堂。打個比方說,電視劇是溪流,電影是浩瀚的大海——正因為如此,中國電影的觀眾永遠在批評電影的故事情節、或者是動作場面真實不真實之類細枝末節的跟電影本身關係不大地環節。」

    ………舉個例子說,《英雄裡被批評最多的一個場面就是所謂的『泰軍箭陣』。批評者煞有介事地考證歷史上秦軍根本不是這樣攻城的,卻不知道這種考證對一部電影來說毫無意義。也有很多人批評《十面埋伏裡時間不吻合,剛才還在片天的竹林扔飛刀。轉眼就是劉和金兩人在漫天飛雪裡決鬥。其實這種批評意見如果發生在兩部電視劇裡是恰如其分的,用來批評電影就有點好笑了。處理藝術的『大真實』與『小真實』之間的關係是藝術創作的根本之一。為了情感內淋的大真實,可以犧牲現實細節的小真實。《英雄裡的泰軍箭陣是為了渲染泰軍的戰爭壓力而刻意營造的氛圍,為後面趙國人以生命捍衛文化文字的精神做鋪墊的,是在世界觀眾面前歌頌中國人的文化風骨的,就這個主題而言,歷史上泰人如何攻城的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大多數觀眾卻寧可忽略了精神內涵層面的東西去關注箭陣是是真的,關注泰軍打仗是是大喊『大風』,並且對此津津樂道,其實是用電視劇的眼光去看電影。同樣的,《十面埋伏中的漫天大雪是一種象徵意味的浪漫場景,在情緒上是悲壯淒美的,為了加強人物情緒和主題上的悲淒這個『大真實』,時間季節上的『小真實』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張一謀的處理雖然不能算絕妙,但是也可以說是中規中矩,非常學院派。可惜大多數觀眾只注重現實中是否存在這樣的場景,並欣賞畫面的藝術象徵意義和電影主題所捕捉的人性的真實。」

    「電視文化對電影觀眾的影響還遠不止如此。中國電影圈有個奇怪的現象,拍電影的整天抱怨看電影的看不懂電影;看電影的立刻反唇相譏,說拍電影的就應該拍出大家都看的懂的東西。其實兩邊是雞同鴨講,說的都是外語,討論的不是同一種東西,公平的說,要是中國觀眾都能看的懂,那就要以故事情節為主要創作方向,那就成了電視劇而不是電影了——這種拍法就會像九十年代後日漸衰敗的香港電影,成了所謂劇情商業片,事實證明這條道路是要毀掉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影的。這種其實並不奇怪,奇怪的是沒有一個電影人願意去深究一下這種情況地根源是什麼。其實搞藝術的人只要不那麼自以為是,肯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想想,應該不難得出結論,事實上。沒有一個電影人肯去搞電影基礎教育這種賺錢的事業,沒有人去告訴基層地民眾,到底什麼東西叫電影,怎麼樣叫看懂一部電影。」

    ………其實很多人以為看懂故事情節就是看懂一部電影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非專業的觀眾來說,看懂導演語彙,或者通俗的叫主題才能說的上『看懂』,這也是電視劇和電影的根本區別。導演語彙其實就是導演通過電影要說的一句話。比如《英雄,整部電影就說了一句話——什麼是英雄?為了理想而犧牲一切的人都是英雄,無名、飛雪、長空以秦救天下為理想。泰始皇與殘劍以天下大一統為理想,他們都是英雄;《十面埋伏的主題是劉德樺的那句台詞『三年的苦戀。不如三天地相處』,深刻討論了人性的無常和愛情地特質,《無極講的是宿命論,一個女孩騙了一個男孩,長大就會被所有男人騙;〈夜宴的主題是慾望,慾望的無限度擴張會毀滅愛情、親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馮曉剛的《手機講的是『人,應該不應該撒謊』這個問題,導演地觀點是人與人是需要空間的。適當的隱瞞和謊言可以使人際和諧,手機的出現打破了社會人關係之間的距離感,使人和人空間緊張,《大腕》是……」

    易青一口氣不歇的一連講了二十幾部有點名氣的電影的導演語彙,幾個影評人的眼睛越瞪越大,他們搞了半輩子電影,也沒見過腦子裡能裝這麼多東西地年輕人,而且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倒出來,如數家珍,一個晚上就聽他一個人說了。

    孫老爺子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濃。今晚之後,借這些人地嘴巴,自己這個愛徒一定會以博聞強記而聞名圈內的。

    易青此時就像脫了韁的野馬。嘴上再也收不住了:「藝術的真實是再現式的真實,不是跟生活一模一樣,它是從生活中抽像出來的。只要情感和內淋的邏輯是真實的,形式和事件的真實可以忽略。這是電影和電視劇很重要的區別之一,正是因為這種文化觀念沒有形成,所以中國觀眾動不動就破口大罵,甚至激烈的指責導演們欺騙觀眾,其實不是電影的問題也不是觀眾的問題,是我們的整個文化結構出了問題。所以要改革電影,光是使勁拍好電影是不夠的,需要涉及的文化層面非常的廣泛,比如放寬政審體制,比如建立獨立的電影和電視劇系統,比如中國電視收費化等等……」

    「這個問題的根本,是中國電影藝術理論研究的高水平和電影工業實踐能力的低水平,以及電影藝術的高水平和基層觀眾欣賞能力的低水平之間的矛盾。中國電影的現狀是,對電影理論的研究已經高精尖到了世界頂級水平,可是電影工業的很多領域還是剛起步,什麼都要進口;同時,在學校裡學了很高深的理論出來不知道怎麼拍電影,拍出來的東西沒有市場沒有票房。美國和歐洲每年派那麼多留學生來中國的電影學院學本事,學完了回到歐洲,回到好萊塢拍電影送進中國再賺中國人的錢,中國要拍個電影還要跟他們租器材,還要拿到國外用他們的機器剪接和做後期——反反覆覆的為他人做嫁衣裳。」

    ………要改革中國電影的現狀。首先要提高電影工業的水平和觀眾基礎。我們要拍的東西就是要兼顧觀眾的接受水平和藝術含量之間的比例,一部電影分十份,至少要有五成是普通觀眾能看的懂的,加強劇本,放大主題,純藝術領域的東西只要有一兩分讓中層以上的觀眾回味一下就行了。拍的東西和思維模式要民族的,東方的,中國的為主,這樣觀眾才有親切感。這種類型的影片一旦成規模,每年出十部左右,觀眾的欣賞水平自然就上來了,這不比跟觀眾拉鋸戰,動不動擺出藝術家的架子要強的多嗎?等到電影觀眾的水青上來了,電影的藝術成分自然會越來越高,將來我們中國也會像法國人一樣,有電影藝術中心,有純藝術院線,我們中國的小孩子中也會出電影家……重點是,這種過程的拉動主尋力量應該是觀眾,他們才是根本,而是靠電影人一相情願。中國電視行業正在逐步進行收費化,只要電影貼近群眾,觀眾自然會從電視前走到電影院,中國有幾億觀眾基礎,中國電影將來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