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販子在唐朝 第二卷 文房四寶 第一章 工欲善其事
    盧鴻遇上的難題很簡單,也很現實,那就是——他找不到寫大字的毛筆。

    毛筆起源已久,民間傳說秦時大將蒙恬偶然將兔毫浸入石灰水中而發明毛筆,事實上毛筆的歷史遠在秦前。遠古之時便有縛毫為筆,到秦朝毛筆納毫入管,方有了現代毛筆的雛形。只是當時筆的筆桿與筆頭是分開的,筆頭寫得磨損嚴重,不堪復用時便將其退出,納入新筆頭固定了再用,便同後世簽字筆更換筆芯一般。這種做法稱為「退筆」,宋時東坡詩「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便是指此。到得漢代,制筆之法漸漸成熟,外形與後世毛筆已經一般無二。

    只是自漢及晉,以至隋唐,所制毛筆大多是紫毫小筆。所謂紫毫,是指是野兔脊背上最長的全黑色毛料。蓋漢以前書法藝術地位並未確立,文字只為實用,自然是以寫小字為主。漢時多在竹簡之上書寫,當時又無高桌大椅,書寫之時,左手持簡,右手執筆,因此毛筆必須彈性出眾,以便揮寫。又因竹簡本身吸墨極少,毛筆蓄墨不求過多。漢代毛筆,便純為兔毫所制。

    到得晉時,書法之風大盛,制紙工藝日漸成熟,對筆的要求自然也發生了變化。雖然晉時紙張書寫前均經過處理,頗為光滑,但無論如何,紙吸墨較之竹簡要多得多。此外晉時書風大變,行草盛行,一筆每連貫成行,對毛筆的蓄墨量要求更高。因此晉時兼毫筆較為通用,多采紫毫摻狸毫、青羊毫製成。

    此時正值唐初,所見毛筆多為純紫毫或以紫毫為主的兼毫,且均為短峰小筆。唐初書法也多以小字為主,便是題碑書丹,也不過寸字,所用毛筆自然無須長峰。且兔毫峰本不長,更兼當時制筆時,筆頭納入筆管頗深,少則三分之一,多則至半,也做不出長峰筆來。

    前時盧鴻臨寫,多為二王書帖,以及當代名家墨跡,所用毛筆自然無有不妥。現下要認真習練書法,自然按照後世的思路,從大字楷書入手。只是如此一來,身邊的毛筆便不夠用了。只苦了小三兒,為了滿足自己公子的願望,將左近筆莊全跑遍了,還到幽州去了一趟,就是找不到盧鴻所求的大筆。

    盧鴻沒有辦法,但又不想就此半途而廢,拍著腦袋想了半天,也只好寄希望於族中筆坊自行研製了。此外其他如紙、墨、硯等物,怕也要一同改進。只是此時他年紀幼小,哪裡有能力讓筆坊為自己制筆,唯有想辦法鼓動老爸老媽,讓他們為自己出頭,設法成事。

    這天早起,盧鴻到後堂見過父母,問安之後,便不急著去書房讀書,只是把自己想練習大字,文房器物均不合用之事說了,又道想借族中作坊,製作文房,請父母大人設法。

    盧夫人聽兒子說練字沒傢伙用,當時想也不想,張口便說:「這有什麼難的。鴻兒你只要好好用功學業,其他的自然有娘給你想辦法。不就是讓作坊做幾隻筆嘛,老爺,你就安排一下吧。」

    盧祖安卻是不忙答言,反問盧鴻說:「鴻兒,你往日習書所用文房,未曾聞說不合用。且你習書寫字,不過記事成文,又不是要給人題招牌寫匾額,成天練那大字做什麼?」

    「父親大人,孩兒近日習字,每每覺得終日臨池,寫來寫去,總是他人衣冠,難成自家風貌,便想試行新路,以開生面。再則只習小字,難免宥於寸微,氣局逼仄,長此以往,談何筆力,談何風骨?因此上想借習練大字,以成自家風格,也好開張氣勢,冀有所得。」

    盧夫人聽了兒子這番語言,自是連聲稱讚,就是盧祖安也覺得兒子見識確是高明,不由得點頭微笑,便將族中作坊之事細細講來。

    原來這盧氏族中,制筆制紙,都有家坊。筆坊乃一黃姓外來之人經營,不過有十數年的歷史;紙坊則是本族一個遠房,名喚盧安的,祖輩相傳,便是在族中管理紙坊。所制紙筆,主要是供族中所用,開支也是族內承擔。墨硯則均是由人自外採購,族中並無作坊。

    盧祖安便道:「鴻兒你所言頗有道理,新制文房也無不可。只是一則為父雖然忝為族長,也不能為了一己之私,便動用族產為自家勞作;二則這等新研器物,沒有數年之功,難有所成,委實也有些不便之處。」

    盧夫人聽了這話,不待盧鴻出聲,便直接說:「這有何不可。作坊做出新筆新紙來,難道還只給鴻兒一人獨用不成,還不是全族受益。上次鴻兒弄的那新酒,族中哪個不喜歡?就是老爺你,不也是天天離不得口,美得什麼似的麼?又哪有人說是為自傢俬利了?鴻兒天資聰穎,這做筆這類的小事,難道還難得住他不成,你就儘管放心便是了。」

    在盧夫人看來,自己這寶貝兒子那是如假包換的正牌神童,只說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曉,哪還有兒子不明白的東西。只是她不知道的是,自己這兒子倒真是知道不少當世人不知道的學問,尤其是文玩器物,放眼當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來,她這番想法倒也不能說錯了。

    夫人已經發了言表了態,盧大族長自然只有唯唯聽是的份,領導一句話,新興的紙筆開發項目就此上馬。只是硯墨二物,族中沒有作坊,全系由外購入,卻是無法可想。

    盧鴻想了想說:「墨倒是好說,易州松煙頗佳,多購數十錠即可。只是這硯確實不太合用。習大字須多磨墨汁,現下硯台多半小巧,硯池蓄墨不多,實為不便。還望父親大人著人去端州等地,選購石材回來,孩兒自行設計硯式,著人雕琢方好。」

    盧祖安聽了這話,不由心下為難。易州墨倒還好說,這端州石價值委實不低。唐時端硯方才盛行,名動天下,有「端州紫石硯,邢州白瓷甌」的說法,雖然石質大多不佳,但因採石不易,價格高昂,所謂「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且端州遠在嶺南,距范陽數千里之遙。此時車馬不便,哪這麼容易說買就買的。

    盧鴻看盧祖安沉吟不語,心下暗笑,知道制筆制墨都由族內作坊製作,自可假公濟私。這硯卻得老爸出錢,自然就要肉痛了。他也不說破,恭恭敬敬地說:「是了,爹爹,孩兒這幾日攻習經書,頗有些疑竇難解之處,盧先生說爹爹諸經百藝,盡皆通曉,要孩兒朝夕請教,以承家學。今日正要請父親大人指教。」

    盧大族長一聽兒子要請教學問,一霎時臉色由白而紅,由紅而紫,額頭上汗珠立時密密地湧將出來;再看自己夫人一幅似笑非笑的樣子,再不敢遲疑,張口便道:「鴻兒,這學問之道,貴乎得之於心,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求之外在,反易誤入歧途,你還是自行揣摩的好。至於這採購硯石之事,倒也容易,為父這就著人去辦。」一邊說著,便即起身,三步並做兩步,話音才落,人早已到了門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