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看我只盯著他,眼神火熱,不由疑惑起來,難道臉上有什麼東西不成?
他撫著臉龐,沒有摸到什麼。
他心裡納悶,可又不好意思直接問我,只能用話語轉移我的注意力。
「溫侯這個時候來到易京,恐怕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吧?」他問我。
「我是代表袁紹來與你家主公交涉,希望你們兩方平息戰事,還民和平。」我答道。
「你要見我們主公?」趙雲皺起了眉,似有難言之隱。
「對,你們死守易京,不斷消耗,終有一天會消亡殆盡,最後只有城破而亡。這樣的爭鬥還有什麼意義,不過徒自造成士兵和百姓的傷亡罷了。如今袁紹被我說動,願意接納你們,與你們和平共處,我來就是想說服你家主公,莫要再做無謂的抵抗了。」我誠懇的說道。
趙雲聽罷,默然不語,他思考半晌,歎了一口氣。
「溫侯好意,趙雲明白,我軍的未來將會如何,大家都是心中有數,可是……」
趙雲停頓了一下,才繼續說道:「實不相瞞,我們主公現在身處高樓,足不出樓,不接見任何一位將領,所有公務都用籃筐吊上高樓,命令都是由樓上女子高聲傳遞。我們已經半年沒有見過主公的面了,若不是主公每天都批示公文,偶爾還能聽到主公的聲音,我們都懷疑主公遭遇了意外。這個時候,恐怕溫侯是見不到我們主公的。」
我大為詫異,沒想到情形會是這樣。
「那能否讓我與你家主公相互對話呢?」我不能就此放棄。
趙雲看著我,心內在反覆的鬥爭。
終於,他一點頭,說道:「我會盡量安排,讓溫侯嘗試一下,至於主公會不會和你交談,我不敢保證。」
我一拱手,感謝趙雲深明大義,為了爭取和平而做出的努力。
趙雲安排士兵帶我去客房休息,他翻身上馬,去做準備。
我耐心的等著,考慮如何說服公孫瓚。
通過我的觀察,公孫瓚已經疏遠了所有的親信大臣,將自己封閉在高樓之上,只有妻妾姐妹相隨。
這種行為像現代的自閉症一樣,屬於一種非常嚴重的精神病。
幸好公孫瓚手下的這些大臣,一個個忠心耿耿,沒有反叛意向,否則他半年都不見人一面,早被人推翻了。
雖然守衛易京的將領,無意反叛,可是他們都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
我帶來了袁紹有意求和的願望,他們都有些求之不得。
他們心內都想盡快結束這場無謂的戰爭。
唯一阻擋他們實現心中所願的就是主公公孫瓚。
他們多少有些迂腐,這與中國自古宣揚的儒家文化有關。
忠心不改,寧可跟隨主公一起赴死,也不願背上反叛主公,為己求生的惡名。
從道義上,我非常敬佩他們的忠心,為他們高尚的情操所折服。
從公理上,我十分為他們不值。
公孫瓚本身陷入病魔狀態,行事不同常理,沒有看清現實的能力。c.手機看
他們跟隨一個病人,被一個精神失常的人帶入深淵,這已經白白浪費了他們的忠心。
而且,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上看,他們是在助紂為虐。
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一場垂死掙扎的戰爭,只是在浪費士兵的生命,殘害百姓的生命,他們為了一個神智不清的病人,讓這場無謂的戰爭持續下去,本身就是罪人。
我來了,能改變這些嗎?
關鍵問題,就是公孫瓚,有病就要醫治,拖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
可惜,雖然我擁有超凡入聖的武藝,對醫道卻是一竅不通。
況且公孫瓚自己絕不會承認有病,也不會找醫生為他治病。
難啊,難比登天。
趙雲回來了,他帶來了不好的消息。
他將我來到易京,代表袁紹進行交涉的消息傳上高樓。
得回命令,不單無意見我,還要將我扣押。
趙雲來和我商量,是不是堅持要見公孫瓚。
我點頭,見不到公孫瓚,就沒有和談的希望。
趙雲下定決心,這次要違抗命令,帶我去易京樓。
我們不再耽擱,一起前往。
易京樓高約十丈,相互對話都非常費勁,若是趕上哪天大風呼嘯,上下根本無法對話。
所以從樓底到樓頂,有一根緊密連接的竹筒,用來通話。
趙雲上前說道,已經押解呂布到此。
上面答話,押他來幹嘛,將他押入大牢。
聽聲音,上面是一名女子在說話,她不需考慮,信口下令,肯定不是公孫瓚自己的意思。
趙雲苦笑,對我示意,無可奈何。
我請趙雲將竹筒讓給我,要親自說話。
面對竹筒,我沉聲說道:「呂布來到易京,別無他意,只為保住公孫太守的一條性命。」
我在聲音中夾雜了內氣,保證其可以擴散至整個樓層,一定可以傳入公孫瓚的耳朵。
上面一時沒有了動靜。
過了良久,我才聽到竹筒中傳來一個濃重的男聲。
「呂布小兒,你什麼時候當上了袁紹的走狗,是不是又把袁紹認成義父,想要手刃袁紹啊?要是那樣的話,我還真得謝謝你啊,哈哈哈……」一陣得意的狂笑傳來,刺耳難聽。
我望向趙雲,但見他點點頭,表示這個聲音正是公孫瓚。
「公孫太守不知大難臨頭,性命危在旦夕嗎?你若仍舊執迷不悟,恐怕死期不遠。」公孫瓚說話不留情面,我也不再客氣。
「嚇唬我?老子當年上戰場的時候,你還穿著開襠褲呢,跟我耍橫,你還嫩了點。」話不投機半句多,公孫瓚語帶怒氣,冷笑不已。
瘋子,跟這樣的人,我無法對話,準備好的一切說辭,都難以說出口了。
我離開竹筒,臉含怒氣的往回走,我從沒想到,公孫瓚竟是如此的不可理喻。
趙雲跟在我的後面,滿面愁容,唉聲歎氣。
他不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擔憂,而是為了公孫瓚惋惜,曾經的一代英雄豪傑,怎會變成如今這樣,若是早年的公孫瓚就是如此模樣,他根本不會追隨左右。
他從心內已經對公孫瓚徹底失望,已經失去了與公孫瓚共赴生死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