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的首領承認夫余王的統治,但並不等於承認漢人的統治,這裡面的最主要區別就是財產分配。
尉仇台把氏族首領們叫來希望他們承認漢人的統治,一開始這些人還比較老實,但是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異議。最主要的就是人頭稅和奴隸問題,這些氏族首領根本沒有人口普查的概念,他們的領地廣闊,人口卻不多,很多人居住的十分分散,所以他們對這種收稅的方式十分不滿。
另外就是他們認為他們擁有對奴隸的絕對所有權,生殺予奪都應該由他們說了算。而漢人的做法則是殺掉自己奴婢也得向官府通報備案,交一筆款項,因為人口,這筆財產不止是屬於他的主人,同時也是屬於國家的,你殺掉一個人,就意味著國家要少收一筆人頭稅的。
這樣的做法使得大家大戶也不能隨便的殺人,但是漢人中早就有人也想出了對策。那就是隱瞞不報,等時過境遷以後,再報意外死亡。反正官府也懶得查這種事,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一種風氣,大家都這麼幹。但是,夫餘人實在,根本考慮不到,所以在這一條上根沮授爭執了半天。
不過沮授還是比較老到,竟然提前發明了一國兩制。漢人只在王城內實行人頭稅等漢法,而王城外的夫餘人還可以繼續執行他們自己的法律三年。讓夫餘人適應三年,三年以後再全面執行漢家律法。當然沮授還給這些氏族首領講解了漢法的好處,實際上要比夫余的稅法好,可以少上交不少東西,讓他們自己回去算算賬。
沮授的這個辦法,非常巧妙的避過了一場衝突,留住了寶貴的時間,讓趙雲得以從容實施他和趙雲徹夜不眠想出來計策。
儘管沮授講解得很清楚,但是死心眼的人還是有的,有野心的人也是存在的,所以雖然大部分的氏族首領回去以後約束部眾,規規矩矩的按照沮授說的做,承認漢人的統治。還是有幾個氏族的首領回去以後就叛亂了,不承認漢人的統治,他們根本不相信漢人有那麼厲害,會血腥的壓制他們。
不相信是不相信,事實勝於雄辯,趙雲在接到有人造反的情報之後,開始了鐵血征殺,凡是不服從漢人統治的一律滅族。不過不是所有的族眾都殺死,而是把造反的首領一家全滅,造反部落的部眾則是全部歸並到濊城。
趙雲的做法震懾了一些蠢蠢欲動的部族首領,讓他們悄悄的隱忍了下來。
但是趙雲的做法,也有一點令他們不能理解。那就是,趙雲居然把所有俘虜帶到濊城以後並不判罪,把他們降成奴隸身份,而是把這些應該降成奴隸的罪民,全部給與平民身份。不僅如此,趙雲還在王城附近按人頭分給他們田地牧場和糧食牛羊。很多原來是奴隸身份的人也借此機會,一下脫出牢籠,成了有田有糧的平民,比那些原來的下戶待遇還好。
開始這些夫餘人的氏族首領還對趙雲的這種做法很不理解,根本想不到這是趙雲他們想出來的計策,但是隨著各地一些氏族突然出現特殊的暴亂,受到趙雲的嚴厲鎮壓以後。這些人才明白了趙雲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個圈套,他這樣做,根本就是在誘惑那些原來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奴隸和下戶們,讓他們造這些統治階級的反。
他們用造反來吸引漢人的注意力,然後這些受壓迫的人就能藉著漢人鎮壓氏族的機會翻身了。
雖然一些氏族明白了漢人的陰險,但是卻沒辦法制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他們手下的奴隸和下戶,已經在趙雲和沮授的誘惑下,一個個全都叛變了。所以趙雲現在打起仗來更是得心應手,幾百場小戰爭下來,把王城附近上千里地的殘餘氏族力量滅了個乾淨。
而這時候,王城外圍的氏族也開始爆發大規模叛亂了,那些原來的奴隸和下戶們居然等不及漢人派兵,自己就開始武裝奪取政權,把原來的氏族首領基本上都趕下了台。然後他們集體向呆在濊城的趙雲和沮授表示了對漢人的臣服,採用漢人的律法治理地方。
於是夫余族在趙雲和沮授的引導下,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一舉進入了封建社會,甩掉了奴隸社會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