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的演化
咒術變化其表現形式主要之處有三點:
首先,就善祝而言,它逐漸為道教所改造利用,成為治病、消災、改命的一種術數。漢末黃巾起義、領袖了長角兄弟等人就是利用符水咒法來替人治病,後來便發展成了一種專門的治療方法——祝由科。而就詛咒而言,它開始與巫術中的放蠱、厭勝之法結合,其形成的威力常常令人毛骨悚然。
所謂放蠱約在戰國時期開始被利用。蠱是一種帶毒的小蟲,放蠱就是用毒藥害人。lt;lt;左傳。昭公元年gt;gt;:「何為蠱?」對日:「淫弱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孔穎這解說用毒藥藥人,令人不知者法律稱之為蠱。而厭勝的方法,就是用木刻其心,或埋於地,或燒為灰,以達到害人的目的,也可以在某人的住宅附近埋藏邪物,以起到類億的作用。
第二是佛教咒語的出現。佛教在在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但在當時他並不為廣大中國人所接受,尤其是士大夫,保險公司地,由於他們平時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對佛教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心理。佛教想獲贏得信徒,就必須證明自己的力量,於是咒術就成了他們顯示信力的有效工具。本來,在佛教中就有咒語,後來佛教徒雙吸收了中土咒術的成份,使自己的咒術更加完善,比之道教咒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歷代高僧,有許多都是行使咒術的行家。
咒術發展的最大特點是,他逐漸被道教所改造利用,並與另一種方術「符篆」結合起來,成為一種無所不能的靈術——符咒方術。
所謂「符篆」,其實是一種似字非字的圖形,符的形體為覆文,即將幾個篆字或隸字結合在一起,稍作變化,以模仿動物星辰之勢。道教認為符可以遣神役鬼,鎮魔押邪,祈福招財,安宅治病等。符的來源,據lt;lt;方平御覽gt;gt;引「黃帝出軍訣」:蚩尤專政,殘酷而無道,黃帝興兵討伐,戰於逐鹿、士卒死傷甚重,黃商爺天歎息,心中痛苦萬分,就在他苦思對策時,間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睡夢中他看見西王母派遣來的一個身著狐皮大衣的人授予他一符,並且鼓勵他道:「太一在前,天一備後,得此兵符,戰無不克」。黃帝醒後,悟得其符,及立壇祈禱,祭以大牢,不久巨龜銜符從水中鑽出,將符放於壇上,黃帝再次叩頭,將符著重地佩在了身上,然後再去攻打蚩尤,這時戰役就進行的異常順利了,最後,終於生擒了蚩尤。
最早的符,應該是今日仍可見到的新年桃符。其元初形式是將桃梗一剖為二,在上面寫些祈福禳災的語句。這種桃符在東漢時期,已經非常滸,家家戶戶懸掛以驅邪招祥。之所以用桃木做材料,是因為在中代傳說中桃木能避鬼。但是由於桃梗做符畢竟困難,於是漸漸地直接將文字寫在彩色的五色繒上,因為古人認為五色繒也能辟邪氣。再往後則就書於特定的紙上。最初的符,是篆書或隸書的祈福降魔之詡的覆文,這一點在較早的道經中還能見到。如道教早期經典lt;lt;太平經gt;gt;中,有許多的覆文,這便是早期的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