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 網友上傳章節 第二十四卷:周邊攻略之第七章:除夕晚宴(二)
    去的一年也是大明朝有史以來學術界爭論最激烈的一派你方唱罷我登台,好不熱鬧,各大報紙、刊物成了這些牛人們戰火燃燒的戰場,儒家、法家、墨家、縱橫家、雜家甚至講究清靜無為的道家和因果輪迴的佛家也摻和進來了,大家對朝廷新政各抒己見,歡迎的有,責罵的也有,無聲的硝煙瀰漫著整個大明的學術界,加上前一陣子朱影龍對各地方反對新政的士族和清流來了一次大清洗,頗有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氣勢,一時間更是天下輿論嘩然,延續了千餘年立於朝堂之上,被歷代王朝君王奉為治國之大道的儒家思想遭到了最為巨大的打擊。

    其實歷代統治者對儒家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儒家的一些東西能幫助他們順化萬民,讓百姓心甘情願的替自己賣命,成就自己萬萬人之上的無上帝王之權威,但是儒家最講究的是仁恕孝道,偏偏這些奉為圭隸的儒家學者卻是最會數典忘祖之輩,千百年來,儒家根本就是一根牆頭草,哪頭強就倒向哪頭,甚至不惜幫助外族禍害本族百姓!

    朱影龍本來就對儒家沒有多少好感,尤其是明清這個劇烈的轉型期,若不是那麼多沒有骨氣的儒家文人賣身投靠後金,就算後金能打下整個大明,也未必能治理的好這天下,最多又是一個蒙元,最後還是灰溜溜的回到那白山黑水中過自己的日子,抑或者灰飛煙滅。

    但是對於這種學術爭論,朱影龍採取的是打壓腐儒清流一派,大力扶持其他學術的做法,但牢牢掌控著輿論走向,對朝廷新政提出批評的。大力歡迎,畢竟一項新政策法律出台,是要接受絕大多數人檢驗的,才能定型,但是如果是誹謗和無理指責地,一律予以打壓,擅自刊登這種言論的報紙和期刊的一律封殺,沒有任何情面可講!

    對宗教信仰這一塊,朱影龍也給與了足夠的重視,本來明朝就有一套對完善的宗教人士管理的制度。朝廷僧錄寺就是管著天下道士、僧侶的最高機關,現在還監管著海外這些洋和尚傳教士,對於這些洋教士,朱影龍也是非常的警惕,這些傳教士並不是什麼善類,尤其是許多都是宗教狂熱之士,按理說,朱影龍不應該排斥這些信仰上帝的洋和尚,畢竟他生活的後世是個宗教信仰自由地時代,不過如果這些洋和尚正的是像《聖經》說的那樣來幫助世人的。倒也就算了,但是這些人卻對世俗的政權極其狂熱,因此來大明的傳教士,基本上需要經過「政審」這一關。得到僧錄寺的准許傳教的文書,才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區進行傳教,並且不得作奸犯科,一經大明朝廷發現。將接受大明律法的制裁,這樣一來,許多抱著讓天父地榮光照耀東方大地。讓可惡的東方猴子成為天父的奴僕的人徹底地被擋在了大明國外。當然對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外國人。朱影龍還是持比較開明的態度,一個民族要發展。要壯大,除了本民族的不懈努力之外,還需要有競爭,競爭是社會進步地原動力,大明這一潭水實在是沉寂的太久了,不僅僅需要內部機制的改革,還需要外部地刺激,更加需要新鮮地血液加入,既然是天朝,就要有天朝地海納百川的氣度,大明擺出這樣一副姿態,贏得了許多在西方被天主教徒稱之為「異端」地人才紛紛乘坐海船,漂洋過海,拖家帶口的前來大明碰運氣,一時間,西方人都把「最開明的君主」稱號給了這個東方神秘大國的皇帝。

    朱影龍對航海、軍事方面的人才是來者不拒,即使他們這些人所學的可能跟大明的實際情形是格格不入,但大明遲早是要走出去的,因此需要瞭解這個世界上各國的經濟和軍事情況,通過這些人,大明起碼有一個粗略的瞭解,萬一日後碰到了,也好有所準備,有備無患,未雨綢繆一向是朱影龍奉行的準則之一!

    荷蘭戰敗後,雖然撤出了台灣,也做出了巨額的賠償,簽訂了戰敗賠償協議,但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卻拿到了與大明貿易的權力,雖然條件看起來要比西班牙要苛刻的多,甚至觸角不夠長的英國和法蘭西都不如,但荷蘭在遠東的實力強勁,老牌子海上帝國的實力擺在那兒,雖然是近乎苛刻的合作條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十三位理事最後還是投票鏢局,以七對六的微弱勝勢通過了,這份協議給荷蘭帶來的好處自不必說,量變引起質變,荷蘭在遠東的利益並沒有因為退出台灣而因此減少,反而有所加強,由於大明的強勢邁向海洋,使得從日本到台灣再到南洋諸國這片海域變得更加平靜,海盜幾乎絕跡,貿易不斷增加,雙方的商船來往每次幾乎都是滿滿的,這給荷蘭帶來了相當可觀的利潤,荷蘭東印度公司經歷過對大明的巨額軍事賠償後,實力開始了飛快的膨脹,不過它現在還威脅不到大明,荷蘭的對手是迅速崛起的歐洲老牌帝國英國,而現在英國也跟大明有少量的貿易往來,英王也似乎察覺到神秘的天朝上國已經開始敞開了他的大門,開始了對大明進行了頻繁的接觸,甚至命來大明的商隊收集中國的書籍資料帶回,歐洲的殖民者都開始將目光從那些非洲黑人和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的身上移到了一個傳說中強大無比的國家身上。

    這是一個強大的令人顫抖的國家,它的軍隊曾經橫掃大半個歐洲,成為歐洲各國的噩夢,甚至號稱無所不能的羅馬教廷也最能匍匐在它的腳下,神秘而富饒的東方一項是歐洲人嚮往的所在。

    再說一說跟大明接壤的南亞國家,老撾、暹羅、柬埔寨、泰國還有緬甸等諸國都一一的恢復了對大明的附屬關係,不過朱影龍現在還騰不出精力來梳理這些小國,只要他們暫時安分守己,他也不會去動

    倒是蒙古人後裔建立的印度莫臥兒帝國卻是讓朱影龍心。這個國家後來被大英帝國叩開國門,最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與其便宜因果,還不如便宜自己,不過現在鞭長莫及,西藏問題還是一個相當頭疼地問題。

    說道西藏問題,不能不說去了西北的左良玉,左良玉雖然不是西北軍出身,不過他屬下的軍人都是原來西北的流民,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西北的邊軍。如今西北三鎮早已撤並成西北軍區,邊軍也都整編成一個巨大的集團,雖然部隊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但是人還在,因此左良玉這個遼東籍將領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融入了西北軍中,成為西北軍中的一員。

    左良玉也是一軍事幹才,自然知道朱影龍派他去西北軍區幹什麼,雖然給出了兩個選擇,但是他能跟自己的老上司爭東面的事嗎?顯然不能,所以他選擇去了西北。而且他手下多是西北出來地兵。去西北更加是如魚得水。

    大明一朝在西藏地區設烏司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兩大都司都屬於大明的羈司,意義上屬於大明的國土,但西藏地區政教合一。又處於高原,土地貧瘠,歷來都處於完全自治的狀態,而且西藏地區宗教斗陣複雜而尖銳。因為信仰的不同,常常引發教民和信仰者之間的流血衝突,甚至是戰爭。而且到了明朝末期(現在當然不是了)苯教和格魯派(黃教)的鬥爭已經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當然這也與明朝中央政府忙於撲滅國內反對的怒火。對於差不多算是國外的戰爭已經無暇顧及,中央政府也是鞭長莫及沒有能力干預。結果自然而然地就爆發了戰爭。

    不過就算明朝中央政府干預,最多也就是將戰爭延緩幾年爆發,其根本問題是得不到解決,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將戰爭爆發的雙發都繳了械,解散軍隊,改土歸流,建立府縣,將其完全納入朝廷管轄,當然,又有誰願意交出手中的軍隊和權力,當一個無權無勢,還要時刻被朝廷處處提防地順民呢?

    左良玉一到西北軍區,就如同一個小石子掉入了平靜的湖面,雖然並沒有太大的動盪,但是還是起了一圈圈的漣漪。

    西藏地區被分為前藏和後藏,前藏地政治軍事中心是拉薩,格魯派的大本營,後藏的統治者是噶瑪噶舉派地封建主辛夏巴家庭族在後藏建立第悉藏巴-丹迥旺波(時稱藏巴汗),首府日喀則城,對格魯派極端仇恨,發誓要搗毀格魯派建立地甘丹、哲蚌、爭拉及札什倫布寺等寺院,與藏北部地白利土司頓月多吉結成聯盟,藏巴汗很快就取得了整個藏區的統治權(似乎當時地萬曆皇帝已經默認了這個政權,也無力阻止它的出現),在兩大軍事集團的巨大壓力下羅桑曲吉(後來的班禪四世)和五世達賴喇嘛不得不向外尋找有力可靠的盟友,他們本來想跟察哈爾蒙古部為依靠對抗藏巴汗和頓月多吉的聯盟,可恨的是林丹汗改信仰紅教,計劃落空後,羅桑曲吉和達賴不得不再一次尋找新的盟友,他們選中了駐牧在新疆地區的和碩特蒙部年輕的首領圖魯虎拜。

    圖魯虎拜:蒙古語天資聰明之意。顧實汗十三歲時已成和碩特部首領,才智膽略過人,武藝騎射超群。他曾率領自己的軍隊擊敗了四萬多外族武裝軍隊,於是「威名大振,所向無敵」。二十五歲時,母親阿海敦去世,他為老母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乘機給部落百姓散發大批財物,贏得部眾的擁戴。明歷三十四年,和碩特蒙古與蒙古高原的喀爾喀蒙古發生了戰爭。這場兵之禍,給雙方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與痛苦。在這緊急關頭,顧實汗不畏艱險,挺身而出,他只率領幾個待衛大膽來到喀爾喀蒙古的汗張,曉諭大義,終於使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以和平方式結束了戰爭。由於他的威望和才智,得到了當時參與調解各方——藏傳佛教格魯派代表與蒙古諸部均有聯繫的東科爾活佛代表、喀爾喀各部首領等的一致尊敬,贈與「大國師」的稱號。從此,圖魯拜虎便以「顧實汗」(顧實為國師之轉音)聞名於世。

    和碩特、準噶爾蒙古以及遷徙道俄羅斯伏爾加河畔邊上的衛拉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蒙古都屬於漠西蒙古部落。

    羅桑曲吉的達賴五世的行動都是在暗中進行的,但是這些都沒能瞞過情報司的眼睛,幾個化裝成其他教派的僧人攜帶密信前往衛拉特,將密信親手交給了四部衛拉特的盟主和碩特部汗王顧實汗,希望他承擔起新一代持教法王的重任,拯救黃教。

    衛拉特此時內部矛盾重重,吐爾扈特部已經遠遷伏爾加河,準噶爾部的巴圖爾琿台吉實力增強,對於作為盟主的和碩特部已經不再服膺,再加上人口的繁衍,畜群的興旺,原有的草場已經難以承受。

    正在為和碩特生計著想的顧實汗,接到四世達賴和五世班禪的密信,真如久旱遇甘霖。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那青海水草豐美.還是中原與衛拉特貿易的商業通道,有豐厚的商業利潤可圖,無論從上層建築還是經濟基礎來說,出兵似乎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是萬曆朝或者是天啟朝,顧實汗說不定就會立刻答應羅桑曲吉和五世達賴的請求了,但是現在大明換了一個比較強勢的皇帝,烏司藏畢竟還是名義上大明的羈都司,雖然已經名存實亡,如果貿貿然出兵,就會給大明以挑起戰爭的借口,如果大明介入的話,那可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下,顧實汗雖然膽子很大,但還沒有想到要直接與大明對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