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是內丹術的主要著作之一。北宋熙寧八年(1075)張伯端撰。全部由詩
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詞
十二首,以及歌曲三十二首。
七言律詩一十六首為總論。以「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等來說明光陰
易逝,利祿無常,勸世人「修功積德,力行大道」。大道者何?「學仙雖是學天仙,惟
有金丹最的端。」強調惟有修煉內丹,才是唯一途徑。並以「人人自有長生藥,自是愚
迷枉擺拋」等語來堅定修煉者的信心。最後闡述內丹修煉種種方法與要點,以為達到
「玄珠成象,壽永天地」的目的。
絕句六十四首為分論。內容雖與總論有所重複,但詳略主次不同,且每首詩中各有
一二句為重點所指。其一,概述丹功的全過程。指出:「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
來烹」。
「藥」即「真種子」,亦即「精、氣、神」三寶。「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
不全」。告誡世人須善用「三寶」,切勿枉自拋丟。又以「竹破須將竹補宜,覆雞當用
卵為之」的原則,強調修煉之始,須以先天真一之氣同類之物補足已耗損的精、氣、神
(稱「煉己」或「築基」),然後循序漸進,進入「煉精化氣」階段。其二,記載該書
思想淵源。「《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並謂自身「盡從此處達真
詮」。
如取《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歸根覆命」、
「禍福互變」之論,以「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
生萬物昌」,闡發順行萬物化生,暗示逆行歸原丹法。又取《陰符經》「火生於木,禍
發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變」之理,強調內丹修煉重在領悟真訣,適時動機,
則陰陽施運,臟腑安寧。書中沿用《參同契》術語,排斥旁門小術,否定外丹燒煉,認
為只有「群陰剝盡丹成熟」,「金丹只此是根宗」。其三,闡發丹經要點。首論火候進
退。強調「火候」的重要性,嚴防太過和不及。調其中和,知其「止足」,如知進而不
知退,知作而不知止,則反受其害。次論「性命之學」。雖是「性命雙修」,但在功法
步驟上要「先命後性」:「始於有作人無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
有作是根基」。性、命本不相離,但「有作(指命功)」是根基,「無為(指性功)」
由之發展而來。「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
天。」謂希夷大道,本出清靜無為,而性命雙修,可巧奪生死之權,故雲我命在我不在
天。本篇多講「煉精化氣」階段,但亦多處涉及「煉氣化神」階段功法。如「四象會時
玄體就,五方全處紫金明,脫胎入口身通聖,無限龍神盡失驚」。謂內丹之妙在「和合
四象,攢簇五行」,精、氣、神凝為純陽之體,達通神入聖境界,此詩即概括了「煉氣
化神」全過程。
五言一首總括全部功理:「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練,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
恍惚裡相逢,窈冥中有變,一霎光焰飛,真人自出現。」謂陰陽交感,先天真一之氣於
「恍惚」、「窈冥」之中「無中生有」,霎時之間,內丹成就。
《西江月》十二首,也多是重複律詩八十一首之意。
書成之後,張伯端認為其中對「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階段的傳統「命功」闡
述較詳,而對「煉神還虛」(體現「本源真覺」)的「性功」發揮得不夠。因此進而深
研佛禪之學,然後形成《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專門闡發「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的「無為」境界。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之正宗。
北宋後,道教之主內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張伯端四傳弟子白玉蟾於南宋嘉
定(1208∼1224)年間創金丹派南宗,也奉之為祖經。該書廣泛流布後,注家蜂起。據
元工部尚書張士弘稱:「前後註釋可見三十餘家。」直至明清,此風不衰,蔚然成為一
家之學。傳世注本甚多。收入《正統道藏》或《道藏輯要》的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
釋》《悟真篇直指詳說三乘秘要》,宋夏元鼎的《悟真篇講義》以及翁葆光注、元戴起
宗疏的《悟真篇註疏》和元陳致虛的《悟真篇三注》、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