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海灣戰爭、科索沃空襲、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一次又一次證明了新軍事思想從理論轉為成熟戰爭形式的成功,儘管我們現在仍然對中國二十多年前出的這幾本書的作者——唐風,仍然一無所知,但不能減少我們對這個人或小組的好奇。三十多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想弄清楚,這幾本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對戰爭的本質、形態和發展趨勢把握得如此清晰,讓人對這個產生過孫子這樣的兵法思想家的國家產生濃厚的興趣……」
——摘自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11月13日
剩下的三本書,《超限戰》、《精確打擊與斬首戰》、《信息戰》在這個時代還屬於比較超前的軍事理論,李思明本來不太想寫,但當他想起前世在電視上,看到那些所謂的軍事專家侃侃而談並頗有者時,就決定「剽竊」了,反正李思明「剽竊」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要是有機會,也頂著軍事專家的頭銜,在電視上露臉。」李思在心中YY
《超限戰》是後世兩位解放軍大校喬良和王湘穗的軍事學著作《超限戰》經《中國青年報》介紹後,引起了世界性的反響。特別是海外軍方和理論界,認為是當代中國人在軍事學理論上的首創。因為是中國人的首創,李思明當然是不會放過,而且這本書他還認真拜讀過。
書中認為,純粹意義上的戰爭作用的縮小,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終結。即使身處所謂後現代、後工業時期,戰爭也不會被徹底的解構。它不過是以更複雜、更廣泛、更隱蔽、更微妙的方式重新侵入人類社會罷了。就像拜倫在悲悼雪萊的詩中所說的那樣:「什麼都沒有發生,不過是經歷了一次海水的幻化而已。」經過現代技術和市場體制幻化的戰爭,將更多地以非典型性戰爭形態的方式展開。換句話說,在我們看到軍事暴力相對減少的同時,肯定會看到政治暴力、經濟暴力、技術暴力的增多。但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暴力,戰爭就是戰爭,外觀的變化並不妨礙任何戰爭對戰爭原理的遵循。如果我們承認新的戰爭原理將不再是「用武力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的話。
這本小冊子是純粹的理論,當海灣戰爭爆發後,這本小冊子被許多人引用來反思高技術戰爭。有趣的是,當這本小冊子和其它幾本只在中國軍方內部流傳的書洩密後,美國軍方,曾偷偷組織了20多位專家用兩個月時間突擊翻譯《超限戰》。這本書看似是與李思明所推崇的高科技作戰自相矛盾,但並不能掩蓋其中的真知灼識,值得一體的是書中預言式的「全球化」概念更是為世人所推崇,「安全」的概念被擴展到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領域。
《精確打擊與斬首戰》是李思明對未來作戰方式的大膽預測(其實也不是預測,本來就是嘛)。在書中給出精確打擊的定義:精確打擊是聯合部隊在所有軍事行動中發現、監視、識別並跟蹤目標,選擇、組織並運用適當的武器系統進行打擊,產生預想的打擊效果,對打擊效果實施評估,並在必要時以決定性的速度和作戰節奏再次實施打擊的能力。簡而言之,精確打擊是以效果為基礎的戰鬥,與所有的作戰樣式都有關。精確打擊的最主要的特點在於傳感器、投射系統和打擊效能之間的相互聯繫。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作戰力量上的精確、打擊手段上的精確、後勤保障上的精確。
精確打擊,將是對傳統的「轟炸機集中轟炸,坦克強力突擊,步兵收拾戰場」的戰鬥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李思明強調,在此形態下,前線與後方縱深的概念將越來越模糊,戰爭由士兵面對面浴血廝殺「接觸式」,轉變為以太空低軌衛星、無人偵察機代表的先進指揮、管理、情報和通訊系統,和巡航導彈為代表的戰場外攻擊的「非接觸式」。利用隱形、防空區外打擊武器、優勢的信息戰能力等有利條件,使用同敵人保持一定空間距離的高技術部隊,採取集中火力而不是集中兵力的方法,進行脫離接觸的作戰行動。一是使用海基和潛射巡航導彈,攻擊距離可達2000千米以上。二是使用空中作戰平台,從防空區外發射精確制導武器,攻擊距離可達25∼220千米。三是使用陸基戰術導彈,攻擊距離可達100千米。在書中李思明強調這種非接觸式的超視距對抗和空中打擊將成為高技術局部戰爭新的作戰模式。
李思明承認,這種戰爭方式未來十年後才可有能變成現實,而且這種戰爭的方式無疑是「費錢」的戰爭。在書中李思明認為,在未來考慮到實現精確打擊在技術上諸多難題,以及在資金上的足夠保證,只有美國最有可能實現大規模的變革,其它國家要晚於美國並且是部份實現。李思明特別提醒的是,濫用精確打擊方式,會讓軍隊高度依賴高科技武器,喪失勇武精神。
而斬首作戰,這一在後世被無數次的提到的作戰方式,因為薩達姆和本amp;#8226;拉丹兩位大叔而聞名天下,同圍繞他們二人的口水戰、新聞戰一樣,李思明當然也是印象深刻。李思明首創了斬首作戰這一嶄新的作戰理論,認為如同戰場上狙擊手的使用、政治中的暗殺一樣,利用遠程打擊力量或小股部隊如特種部隊對敵方指揮官、指揮部、信息中心等戰略節點進行突襲,追求最大的癱瘓其作戰效能的作戰方式。這一作戰要求,有準確的情報以偵知敵方最重要戰略節點,要有精確的武器系統以達到一擊中的的目的。
至於最後一本書《信息戰》,李思明只有一些構思,現在還未動手去寫,因為當中提到的各種信息武器裝備與作戰方式,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還言之過早。
信息戰,就是為奪取和保持制信息權而進行的鬥爭,亦指戰場上敵對雙方為爭取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通過利用、破壞敵方和保護己方的信息系統而展開的一系列作戰活動。在這本書中提出,在信息化條件下,對軍隊建設有以下新的要求:
一是更新軍事理論,把創建適應信息戰需要的信息作戰理論作為軍事理論研究的主攻方向,積極搶佔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制高點」。
二是改革編製體制。把減小軍隊規模,建設數字化部隊和信息化戰場,建立「扁平化」、「網絡化」的指揮控制體製作為軍隊編制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
三是研發新型信息戰武器。把用信息技術改造現有武器裝備和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擺到軍隊建設的重要位置,大力發展新的電子對抗系統、電磁脈衝彈、石墨炸彈、新型心理戰系統和軍事信息系統、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等,並對現有武器系統進行信息化改造,提高軍隊的信息作戰能力。
四是變革軍事教育訓練。信息作戰的出現要求世界各國推動軍事教育訓練方式的變革,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訓練平台和創新訓練方法,把培養適應信息戰需要的指揮與技術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作為本國軍事教育訓練改革的著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