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宿篇——第六章義不容辭
諸葛亮雖不知道趙羽為什麼找他,還找的這麼急,卻料到趙羽必有大事,聯想到趙羽在典韋府中的表現,他想到了趙羽定是想帶典韋的棺柩回梅花山莊予以安葬。只是,雖然荊州的形勢不錯,卻在戰時,趙羽要帶典韋回去,最好還是等等。故此,諸葛亮在來到書房前,就想好了勸解趙羽暫時留下的說詞。但諸葛亮沒想到,趙羽說出的第一句話就讓他吃了一驚。
趙羽連句客套話也沒說,直奔主題「眼下荊州危急,孔明兄有何打算?」
「荊州危急?」依諸葛亮的靈敏反應,也要愣上片刻才明白趙羽在說什麼「子玉,此話怎講?」
「你們定在為關將軍水淹七軍而高興吧?」
諸葛亮點點頭「不錯,關君侯此戰足以動搖魏軍根本,收復襄陽,就在眼前。」
趙羽冷笑一聲「可他將我四哥五哥支使去攻襄陽了,大敗就在眼前了。」
諸葛亮眉頭一皺,感到趙羽因為擔心兄長的安危就如此意氣用事地說荊州大敗,簡直是暈頭了,看來,趙羽還沒從典韋之死中緩過來。他歎口氣坐下「子玉,你關心元直他們無可厚非,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出事。我已得到消息,元直他們將襄陽太守呂常逼入絕境了,要不了許久,襄陽就可拿下。到捷報傳來,子玉就不會如此擔心了。」
趙羽靜靜聽諸葛亮說完後,才淡淡地回他「你想錯了,我並不為兩位兄長擔心。我是為你們擔心,擔心你們失去荊州,失去關君侯這下諸葛亮坐不住了。他感到趙羽絕不是意氣用事,而是在為他分析荊州形勢「子玉。你說仔細一些。」
趙羽理理頭緒,做了一個深呼吸,方開口「請孔明兄將荊州的情形細細講一遍,包括各將領之間有無隔閡,包括關將軍對東吳的態度。你不用奇怪。我聽到一些可笑的趣聞,關於關將軍對待孫仲謀的「趣聞」,關於關將軍和麋將軍之間地不和。」
諸葛亮吸了一口氣。關羽呵斥麋芳和麋芳請劉備做主的消息到是不稀奇,但關羽對待孫權的態度問題,卻可意會不可言傳,趙羽說地如此鄭重,可見裡面有玄機了。低頭想了想,諸葛亮把自己所瞭解的一切情況都說與趙羽,直覺讓他感到要出事了。趙羽所提到地這幾件事。並不是小事。因為麋芳的背叛,關羽最終失去退路,被害身亡;因為關羽對孫權的無禮。致使東吳關鍵時刻襲擊了荊州;因為關羽對孟達等人的傲慢,致使孟達和劉封不出兵相救。後來孟達的背叛也源於此。
關羽為人孤傲。看不起地人從不假面相待,而麋芳就是他看不起的人之一。麋芳本人也的確沒什麼才能。靠著家族對劉備的,靠著妹妹曾是劉備的夫人,靠著一路跟隨劉備打拼才走到今天的地位。關羽卻並不領這些情,麋夫人死後,麋家在朝中也沒有什麼勢力,麋竺又是一個老好人,故此,並沒人願意賣給麋芳等多大的面子.,電腦站新最快.
麋芳卻與麋竺不同,他靠妹妹的關係,曾一度是劉備的心腹之一,可眼下,劉備不再將他放在心裡,關羽每次見他又是愛理不理地樣子,他沒意識到這是沒本事的必然結果,反而覺得妹妹死了,麋家人就不受待見了,劉備和關羽都是過河拆橋之輩,心中頗為不滿。
關羽將徐庶和太史慈調去攻打襄陽,命麋芳駐守南郡江陵,負責大軍糧草的徵集轉運,開始時,糧草徵集很容易,荊州經過了幾年地休養還能有所出,然,隨著戰時的不斷發展和時間地推移,糧草慢慢少了,麋芳漸漸吃力起來,任務地完成非常艱難。遠在樊城圍困魏軍的關羽並沒有體諒麋芳地難處,經常訓斥麋芳等人,就在這種情況下,南郡的軍械庫又失火,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關羽得知後,大發雷霆,說大軍得勝後,定以軍法處置麋芳等人。麋芳得到這話,渾身冰冷,想到自己家族對劉備忠心不二,家財資助,妹妹送上,倒頭來,換來的卻是身敗名裂,甚至可能拋屍荒野。此時的麋芳還沒有反叛之心,他所做的是馬上寫信向劉備陳訴一切,請求劉備發話,替他向關羽求情。
聽到這裡,趙羽冷笑「春秋大義,博愛廣播,關將軍熟讀春秋,卻這般對待同僚,對待東吳一副冷面孔也就算了,可對待自己人他也這樣冷,也難怪……。」最後敗亡。
趙羽雖然沒有把話說完,諸葛亮也聽明白了「這事,也不能全怪關君侯,大軍在外征戰,後方糧草不濟,軍械又受到損失,麋芳難咎其職。若說他們之間的矛盾,倒不算大事,我所擔心的卻是關君侯與東吳的關係,前不久,關君侯剛剛擅自從湘關奪取了大批糧草以資軍用,我擔心東吳的反應。」
隨著諸葛亮繼續陳述,趙羽臉上神情越發冰凍「湘關是吳軍在荊州的儲糧倉,他怎能這樣做!孫劉聯合,不宣而奪對方之糧,這也是赤裸裸的搶劫呀,怪不得……關將軍不這樣處處得罪東吳,在守荊州的策略上,根本沒遵照你的囑咐,不僅捨棄了你給他的忠告,四哥建議他結好東吳,他也不採納。哼,傲慢的過分了吧!」
諸葛亮苦笑一下「關將軍性情高傲,的確有些……有些看不起東吳人士,但,若說他沒有結好東吳,似過了。關將軍來函,說與東吳的關係很好,他出兵襄陽,曾要求東吳出兵合肥,東吳滿口答應。並已經出兵。」
「出兵不過是幌子,騙關將軍的。」趙羽肯定的語氣讓諸葛亮吃了一驚。面對諸葛亮吃驚的表情,趙羽不再有半點隱瞞「我已經聽說。仲謀派使者見關將軍,為加深兩家地結盟關係。願意為兒子迎娶關將軍的女兒,但關將軍不僅拒絕了,還辱罵了來使,說什麼虎女焉能嫁犬子,直接將仲謀比喻為畜類。孔明。仲謀不是膽小怯弱之人,為了抗曹大局,他忍下了取荊州的慾望,在孫劉聯盟方面,仲謀做到家了。他是一方諸侯,是江東地霸主,被人如此辱罵,內心做何感想?我還聽說,關將軍每與東吳聯繫。總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命令別人,好像東吳之人是他地手下,不。甚至比不上他的屬下,而只是供他支使的狗。這次。他又擅自奪取了湘關的軍糧。完全沒將東吳人看在眼裡,東吳上下也是血性男兒。他們能容忍嗎?我告訴你,一旦時機成熟,東吳絕對與你們翻臉。到時候,北有魏軍,東、南有吳軍,兩下夾擊,關將軍和荊州,哼。」
諸葛亮皺緊了眉頭「應該不會吧,關君侯說,東吳派兵猛攻合肥,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卻屯兵摩陂,兩頭猶豫,東吳對魏軍的牽制作用,已經顯現出來了。」
「曹操地脾氣我清楚,他不會坐在摩陂猶豫解何處之危。如果我猜的不錯,曹公屯兵摩陂不是在觀察猶豫,而是採用了積極的對策,那就是近伐遠交。」
和聰明人說話,一句足矣,趙羽一個近伐遠交的詞就讓諸葛亮完全變了臉色「子玉的意思是,曹操在和孫權談判?若真是如此,那魏軍一定在向樊城增兵。」
趙羽接過話頭「曹公手下幾員大將,張頜守陳倉,於禁被擒,許褚在其身邊,我二哥在合肥,而徐晃徐公明……必是帶軍之人。孔明,關將軍處境堪憂。」
諸葛亮點點頭「若真如此,的確難料。不過,等劉封公子和孟達率上庸之兵東進與關君侯回合後,即便曹操親自率大軍前去,也未必討到好。」
趙羽哼哼兩聲「你以為孟達是那麼聽話的人?」
諸葛亮的神色再變「子玉,難道孟達他們……你到底得到些什麼消息?」
趙羽別過頭去「我說沒得到什麼消息,完全靠分析,不知你信不信。孔明,劉封公子的水平你清楚,能武不能文。可孟達……此人心氣奇高,才能卓著,我聽說他本與大公子地關係就不融洽,這些年,他已經覺得憋屈了,加上房陵之事,心中必定有所忌諱,而面對盛氣凌人的關君侯,要他們二人聯手出兵,恐怕……」
諸葛亮沉默了,他對孟達此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賞識加憎恨。孟達地確是個人才,文武全才,智勇超群。當年劉備入川,順利獲得益州,法正功高,孟達也是功不可沒。所以,劉備取得漢中後,即封孟達為宜都太守。當時張飛為巴西太守,法正為巴郡太守,諸葛亮為蜀郡太守,魏延為漢中太守。由此可見,孟達已成為劉備的心腹之
然,就在劉備稱漢中王時,孟達卻做了一件大大出乎人們意料之事,這件事,使得孟達地人生軌跡發生了重大地轉折。當時孟達駐紮在秭歸,奉劉備命令,揮師北上進攻房陵。在房陵陷落後,孟達一時性起,斬殺了房陵太守蒯祺及其一家老小。
孟達千不該萬不該殺蒯祺一門老小,一時不忍,終成其心頭之禍,蒯祺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太守,而是諸葛亮地親姐夫,他所殺的滿門都是諸葛亮的親人。諸葛亮在蜀的地位和聲望,以及劉備對他的信任,都注定了孟達此舉必會為他帶去噩夢。諸葛亮雖然不會因私費公,但一定為姐姐一家而悲痛,心裡不可能對孟達沒有怨念。
蒯祺一門老小被殺的消息傳到成都後,也引起一片嘩然之聲。劉備征討敵人,很少做這種斬盡殺絕之事,更別說殺別人的一門老小,更何況,這被殺的一家不是一般人,不僅是荊州豪族的蒯家人,而且還是諸葛亮的親人。
對於這件事,朝堂之上的人們在諸葛亮面前也盡量緘口不言,但私下裡莫不想看看劉備如何處理此事。劉備本人卻似對此毫不知情,下詔令表揚了孟達,絕口不提蒯祺一家的事。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劉備雖然下詔封賞了孟達,卻沒有一絲高興的樣子,對諸葛亮更是頻頻召見,倍顯恩賞。
劉備和諸葛亮內心的不滿孟達也肯定有所察覺,他內心定然有些恐懼,加上關羽又是如此待他,他肯定不滿。恐懼加不滿,孟達的反叛就能理解了。只是,沒有發生的事,趙羽卻只能提醒諸葛亮和劉備,劉備和諸葛亮等人都知道趙羽有些看不起孟達這樣曾經背主的人,他的話,並不能讓劉備諸葛亮堅信不疑。
姐姐一家的慘死,的確是諸葛亮心裡的痛,但敵我之戰,他也不能說什麼。眼下被趙羽提出,他精神上有些恍惚,然不過片刻,他就抓到了趙羽話中的深意。思考了一會兒後,他抬頭望向趙羽「子玉,你的暗示我能明白,但,也有些危言聳聽了。主公剛嘉賞孟達不久,我也從未對他有半句惡語,即便他心中不安,也不應該有背叛之想。再說,關將軍假節處理荊州一切事物,調用他們是正常命令,即便心中不所不滿,也不會……」
趙羽冷笑了「孔明,你往常老是說我不懂人心險惡,怎麼你也會犯這等錯誤。難道你們真的沒有察覺到一點危機?
諸葛亮聽完這番話,猛然醒悟,冷汗馬上下來了「子玉言之有理,我即刻去見主公。」
趙羽拉住他「孔明,我來此就是為了此事。荊州消息傳來,再快也要半月以上,眼下已是冬月,距離水淹七軍已過了兩個多月,局勢危急,可能變故已經發生了,你們要做最壞的打算。我建議漢中王,立即下令停止關將軍的軍事行動,退回江陵,同時,將孟達調回成都,讓李嚴將軍與他調換。如果漢中王捨不得讓關將軍退軍,那麼,最好將我四哥他們從襄陽調回南郡,讓麋將軍立刻回成都。反正,只要關將軍拿下了樊城,襄陽拿不拿,也沒太大的關係。」
諸葛亮連連點頭「我定向主公轉達。子玉,你就在此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