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外星文明的毀滅xing威脅,加快了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也促成了第二輪量子理論大變革。
第一個影響,就是「基本粒子的能量假說」得到了更多物理學家的重視。
這種曾經被看成是科學邪說的理論,在二十三世紀中葉成為了主流學說,並且很快就得到了間接證明。
當時,第一個間接證明出現在環日加速器內。
在對一些微觀粒子進行加速的時候,科學家發現,當這些微觀粒子在無限接近於光速的時候就瞬間泯滅了,而且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甚至沒有釋放出物質泯滅時轉化的能量。
顯然,這是非常反常的,因為這即不符合相對論,也不符合量子理論。
要知道,按照相對論,物質泯滅實際上是轉化成了能量,而按照量子理論,物質泯滅實際上是分解成了更小的微觀粒子。
事實上,正是這個發現,最終使重力場理論得到完善。
更重要的是,這個發現,在量子理論與重力場理論之間搭上了一座橋樑,把兩個原本沒有多少關係的理論聯繫了起來。
這座橋樑,就是「基本粒子的能量態」。
說得簡單一些,基本粒子並不是以物質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的,是在空間中某一點上富積的能量。
加速器裡的微觀粒子突然消失,實際上是富積的能量分散掉了。
換句話說,是基本粒子直接轉化成了空間能量,而當時的人類科學家還沒有掌握測量空間能量的手段,也就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當然,測量空間能量的辦法極為簡單。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空間尺度。
在宇宙空間內,空間能量是平均分配的,因此空間尺度是平均的·也正是如此,人類觀察到的宇宙空間是平均的。如果有多餘的能量注入空間,直接表現就是空間膨脹,而當能量從空間中抽出·直接表現就是空間萎縮。事實上,這就是反重力場推進技術的理論基礎,即反重力場推進技術消耗的是空間能量,也就是從空間抽出能量,使空間萎縮。當空間的萎縮速度達到了所能允許的最大速度時,處於該空間內的物體就以最大速度運送,而這也正是物體能夠達到光速的原因。
由此可見·當時在加速器內消失的微觀粒子,實際上轉化為了空間。
也就是說,加速器內的空間略微膨脹了。
所幸的是,微觀粒子的質量非常小,因此轉化的空間尺度也就非常小,小到無法被科學儀器探測到。
當然,這些實驗,已經足以引起物理學家的重視了。
更重要的是·很多物理學家由此開始相信,基本粒子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基本粒子只有能量態·沒有物質態。
顯然,尋找基本粒子,就是在白費力氣。
有了正確的理論基礎,進行應用研究也就相對簡單了。
到二十三世紀的第五個十年,就有科學家提出,如果基本粒子只有能量態,那麼就有辦法讓微觀粒子在三維空間中展開成二維平面、或者是三維立體,所需要做的,就是避免在展開的時候使基本粒子不至妥泯滅,即富積的能量不會分散·然後就能對基本粒子進行排列組合。
當然,按照量子理論,需要同時展開兩個同相同位的微觀粒子,並且對這兩個微觀粒子中的基本粒子進行相同的排列組合。道理很簡單,只有當這兩個同相同位的微觀粒子恢復到高維度狀態時,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量子通信系統·而其中的一個粒子將被送往八十光年外的信息,另外一個微觀粒子留在地球上。這樣一來,前者在外星系探測到的信息,能同步傳回地球,展現在人類面前。
要在以往,這種瘋狂的科學項目肯定會被人嗤之以鼻。
要知道,當時甚至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就沒有人知道,這個項目能否成功,或者需要投入多少經費。
所幸的是,在「准戰爭時期」,越是瘋狂的科學項目越容易得到重視。
結果就是,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之內,至少有一百億人參與該項目,其中物理科學家就多大一千多萬。
巨大的人力投入,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十年內,很多原本看似無法解決的科學難題都得到了克服。
比如,如何展開微觀粒子?
當時,人類科學家想出的辦法很巧妙,即在一個完全屏蔽了重力場的空間內進行,即展開工作在重力場影響為零的情況下進行,從而使微觀粒子在展開的時候,富積的能量點不會消散。
又比如,如何排列基本粒子?
科學家想出的辦法也非常簡單,即通過影響鄰近空間,或者說是改變鄰近空間的尺度來調整基本粒子的位置。
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難題都得到了解決。
在科學家的努力下,甚至解決了微觀粒子光速飛行時改變飛行方向的辦法,即在展開後的微觀粒子裡面,以基本粒子為單位,製造一台小型的反重力場推進系統,並且由基本粒子構成的量子計算機控制。因為是同時展開兩個同相同位的微觀粒子,所以還可以通過留在地球上的那一顆微觀粒子,控制另外一顆微觀粒子在外星系裡的飛行軌跡,使其做一些人類想做的事情。
可以說,這次量子力學理論大推進,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科研項目。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此時對量子理論的認識,已經接近了量子理論的終極形態,即基本上掌握了量子理論的奧妙。
從科技發展的速度來看,人類已經創造了奇跡。
嚴格算來,人類在量子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只花了不到兩百年,即便從量子理論誕生時算起,也只有不到三百年。
這個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後來,人類遭遇的所有外星文明,在量子理論上花掉的時間都比這個長,平均大約需要一萬年左右。
也就是說,人類只用了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就完善了量子理論。
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理論,而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十三世紀的第八個十年,也就是人類自己確定的倒計時還有二十年的時候,第一顆被稱為「先行者」的智能微觀粒子,即一顆在展開後重新排列了基本粒子、具備了初級智能的質子離開太陽系,飛往八十光年外的「射手A」星系。
此時,人類也進入了第一場宇宙戰爭準備工作的最後衝刺階段。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人類的軍事技術幾乎發展到了瘋狂的地步,而且出現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武器裝備。
比如,當時人類製造了十枚基本粒子態「太空魚雷」。
當然,這只是個比喻的稱呼,嚴格說來應該是小型的智能太空飛船。因為外形是橄欖球型,也很像織布機上的飛梭,所有又被稱為「太空飛梭」。
這些太空飛梭的結構非常緻密,是由純粹的基本粒子,也就是能量點構成的,其密度超過了白矮星,只比中子星小一點。巨大的密度,使太空飛梭非常堅硬,幾乎能貫穿所有的已知物質。在攻擊的時候,飛梭以光速飛行,能在瞬間摧毀一艘千億噸級的宇宙飛船。如果把飛梭射向一顆類地行星,能使行星炸烈。如果同時使用十枚飛梭,則能輕而易舉的摧毀一顆紅矮星。
毫無疑問,這是毀滅xing武器。
當時,宇宙人類制訂了一個非常瘋狂的保護計劃,即在無法阻擋外星文明入侵時,用十枚太空飛梭摧毀「射手A」,與外星文明同歸於盡,從而確保逃亡的人類不受到追殺,保存人類文明的火種。
到了二十三世紀的最後一個十年,人類幾乎進入了瘋狂狀態。
要知道,外星文明的入侵大軍在任何時刻都有可能到來,人類很有可能在組織起抵抗之前就已灰飛煙滅。
在最初的一年,宇宙人類政府批准了小規模逃亡計劃,即讓地球人類政府選定的十萬人搭上逃亡飛船,前往與「射手A」相反的太陽系邊緣,在奧爾特雲附近停下來,以量子通信設備與地球聯繫,在確定太陽系遭到入侵之後,立即加速到光速,十艘經過改進的逃亡飛船分別向各個方向逃亡。這麼做,主要是確保只要有任何一艘飛船逃走,並且把上面的一萬人送到安全地點,人類文明就能延續。
隨後,人類社會幾乎完全失控。
在知道隨時有可能滅亡的情況下,所有平民都放下了手裡的工作,開始不顧一切的揮霍手裡的財富。
顯然,這種自暴自棄的行為,幾乎摧毀了人類文明。
不可否認,人類積累了大量財富,但是當所有人都不再工作,而是盡情的享受毀滅前的狂歡,積累的財富也將消耗一空。
所幸的是,宇宙人類政府的軍隊依然堅守崗位。
在經歷了差不多三年的瘋狂時期之後,絕大部分人似乎認識到了什麼,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也許,對人類這種社會動物來說,即便在毀滅面前,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
事實上,這些人不是恢復了理智,而是進入了一種麻痺狀態,即瞬間毀滅巨大的恐懼已經壓垮了他們的精神防線,進入了一種機械般的狀態,在完全麻木的狀態下,機械的從事社會勞動。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