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行星大發現
海德欽上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啟動「類地行星探測計劃」。
事實上,這是在炒冷飯。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美國、歐洲、俄羅斯就有類似的計劃,而且還動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搜索,歐洲還發射了一顆名為「伽利略」的探測衛星。到了二零年代,中國也加入了類地行星探測行動,在全球自然災害爆發之前,發射了數具專門用來探測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
當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望遠鏡,而是一些更加專業的探測設備。
到全球自然災害爆發前,人類已經在其他星系發現了上萬顆行星,只不過絕大部分都是木星那樣的巨行星。
事實上,遠在幾十光年、甚至幾百光年之外的行星,最容易探測到的,就是巨行星。
相對而言,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即木星跟外星系裡的巨行星比起來,簡直就不值得一提。比如在二零二二年,美國科學家在天鵝座發現了一顆巨行星,其體積與質量是木星的一百多倍,也主要由氫元素構成。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已經是最大的行星了,因為再增大一些的話,其質量就足以使內核溫度達到核聚變所需的最低溫度,從而演變成一顆恆星,只不過絕對是一顆短命的恆星。
當然,也發現了不少類地行星。
最有名的一顆類地行星也在天鵝座,而且很有可能處於生命帶裡,只是其運行軌道不是近圓形,而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因此就算這顆行星上有水,也只有在進入生命帶之後才有液態水,而在靠近恆星的時候,行星表面的水將全部蒸發掉,而在遠離太陽的時候則將全部凝結。根據科學家推測,就算這顆行星上有生命存在,也只能存在於地下,而且肯定是低等生命體。
當時,總共發現了一百多顆類地行星,只是沒有一顆完全處在生命帶內。
海德欽要做的,就是進行更大規模的探測活動。
二零六三年,中國發射了第一具超級太空望遠鏡。
這具望遠鏡由十二塊鏡面組成,每一塊鏡面的都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而且不是用玻璃製成的,而是用納米材料製成的;十二塊鏡面都是反射式,即反射的光線聚集到中央的光感應器上。因為鏡面本身不是電子材料,所以今後可以通過更換光感應器,來提高望遠鏡的分辨率。
最初的時候,這具望遠鏡的分辨率就比「哈勃」望遠鏡高了一億倍。
說得直觀一點,這具望遠鏡能夠在地球軌道上,拍下一個柯伊伯帶上的沙粒,能夠發現一千光年內的類地行星,對一百光年內的類地行星進行拍照,生成足夠供宇宙學家進行分析的影像。
有趣的是,這架望遠鏡最初並沒有用來搜尋其他星系的類地行星,而是用來全面搜尋小行星帶裡的小行星,後來用來搜尋柯伊伯帶裡的矮行星,直到二零六七年,才正式開始搜尋外星系類地行星。
僅僅一年,這架被命名為「千里眼」的望遠鏡就發現了十萬顆外行星行星,而且確定其中至少有一萬顆是類地行星。更重要的是,至少有一百顆類地行星處於生命帶內,即這些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而且很有可能是高級生命。
事實上,這個發現,為陸雯後來提出「宇宙文明三大定理」打下了基礎。
要知道,這只是對一百光年內的星系進行的探測,就發現了一百顆在生命帶裡的類地行星,而宇宙的已知半徑超過了一百三十億光年。也就是說,在浩瀚的宇宙內,存在生命體的行星在理論上幾乎是無窮大。
可以說,宇宙並不空曠,也不是一片死寂,到處都有生命存在。
只是,「千里眼」的分辨率仍然不夠高,無法確定那些類地行星上是否有液態水,也就無法確定是否有高等級生命。
這個時候,海德欽做了一件很要命的事:拍賣新發現的行星。
因為每天都有數百顆行星被發現,所以負責該項目的科學家根本忙不過來,只能為這些行星提供編號。
說白了,以人類的語言,根本不可能給宇宙中所有行星正式命名。
要知道,在理論上,幾乎每顆恆星都有行星,而且不止一顆。至少當時的發現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即每一顆恆星附近都有幾顆行星,少的有三顆、多的有數十顆,而宇宙中的恆星總量在十萬億億顆以上,因此行星總量,很有可能是恆星的十倍以上,而人類任何一種語言的組合方式也沒有這麼多。
也正是命名上的麻煩,讓海德欽想出了拍賣行星的高招。
當時,拍賣只是名義上的,即買家只能獲得行星的命名權,只是在名義上擁有這顆行星的產權。
至於如何履行產權,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當然,拍賣的價格,肯定有高有低。
有趣的是,那些巨行星的價格極為便宜,有的時候甚至賣不掉,能賣掉的,也只有幾百塊而已。相對較貴的,則是類地行星,因為這些行星很有可能都能供人類居住,至少有堅實的地殼。最貴的,肯定是那些處於生命帶裡的類地行星,每一顆都價值不菲,有的甚至買到了幾千萬。
必須承認,有錢的人很多。
很快,買下一顆行星就成為了一種社會時尚,或者說是一種從最有錢的人、到最沒有錢的人都能參與的社會活動。沒錢的人,買下一顆巨行星,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有錢的人,買下一顆處於生命帶裡的類地行星,作為留給後代的遺產。誰能說得準,在幾百年之後人類不會到達那些類地行星呢?
要知道,產權這東西,在人類文明中有一股魔力。
說白了,由自私與佔有慾演變除來的「私有財產制」是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觀。
最初幾年,購買一顆行星、特別是生命帶裡的類地行星,絕對是身份的象徵。
道理很簡單,物以稀為貴,而且這些行星都存在著開發價值,也許在幾百年之後就會成為某個大富豪後代的私人花園。
所幸的是,發現行星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拍賣行星的速度。
在最初五年裡,有大約一百萬顆外星系行星被發現,只賣掉了不到十分之一,而且主要是類地行星。
二零七三年,「千里眼」進行了地一次現代化改進。
接下來,發現外行星行星的速度達到了每年一百萬顆,而且發現範圍擴大到了一千光年以上。
到了二零七九年,「千里眼」進行了第二次改進,而且是徹底改進,不但更換了光感應成像設備,還換上了十二塊面積更大的鏡片,把探測範圍擴大到了五千光年,且成像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這一年,「千里眼」就發現了大約兩百萬顆外星系行星。
只是,最為重大的發現不在幾千光年之外的遙遠空間,而是在附近,就在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內,即比鄰星。
比鄰星,實際上是南門二丙星。這顆紅矮星與另外兩顆恆星,即被稱為「南門二甲」的黃矮星、以及被稱為「南門二乙」的紅矮星共同組成了三合星系,其中被稱為「南門二丙」的就是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距離大約為四點二二光年。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南門二不會有行星。
原因很簡單,三合星系是一個非穩定系統,相互圍繞著對方運行的三顆恆星製造的巨大潮汐引力,足以撕裂星系裡的任何一顆行星。正是如此,類似的三合星系又被稱為「行星墳場」。雖然在理論上,三合星系誕生初期,也有可能出現行星,但是行星的壽命肯定極為短暫,要麼被恆星的巨大引力撕碎,要麼被某一顆恆星吸入。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三合星系裡都不可能有行星存在。
毫無疑問,南門二是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的三合星系。
原因很簡單,南門二的三顆行星,最大的南門二甲是一顆與太陽類似的黃矮星,另外兩顆是比太陽還要小的紅矮星。
科學家推測,這三顆恆星很有可能是一顆超新型在數十億年前爆炸後的遺留物。
因為三顆恆星的質量比例非常巧妙,所以才相對穩定的存在了數十億年。如果其中某一顆恆星在形成的時候吸收了更多的物質,或者是某一顆恆星吸收的物質稍微小一些,三合星系早就崩潰了。
在此環境下,顯然不可能有行星存在。
可是,「千里眼」在二零七九年的發現,卻改變了這一推斷,即在南門二的三合星系裡有一顆行星,而且其質量與地球相當,只是受三顆恆星同時作用的影響,運行軌跡非常不穩定。
這真是一顆行星嗎?
次年,另外一架天文望遠鏡確認了這個發現,即在南門二里面,肯定有一顆質量不會比地球小的行星。理由是,這顆行星所產生的引力,對南門二丙產生了影響,使恆星發生週期性震盪。
當然,震盪週期沒有任何規律。
事實上,在此之前,科學家一致認為南門二丙的震盪是由另外兩顆恆星引起的。
新的問題出來了。
這顆行星上有存在生命的條件嗎?
*
第二百八十五章行星大發現
第二百八十五章行星大發現,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