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密一疏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

    因為陸戰隊是獨立兵種,所以包括防空系統在內的大部分武器裝備都與陸軍通用。只是陸戰隊有相對獨特的作戰環境與戰術體系,所以在某些武器裝備上,陸戰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在防空系統方面,陸戰隊最大的特色就是向海軍看齊,而不是向陸軍看齊。

    當時,陸戰隊最早裝備「地面末段反導攔截系統」。說白了,就是把海軍的末段反導系統搬到了地面上。

    看上去,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末段防禦系統的總質量也就一百多噸,能夠裝備大部分中小型艦艇,而且採用了模塊化設計方式,整個系統分成了好幾個功能模塊,也就能夠較為方便的安裝到地面平台上,比如大型載重車輛上。

    事實上,真要做起來,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就是供電問題。要知道,末段防禦系統的核心是電磁速射炮,對電力供應的要求非常高,甚至超過了電磁彈射器。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採用的是軌道電磁炮,一次開火所消耗的電能,相當於大型電磁彈射器工作十次。結果就是,只有配備了核動力系統的戰艦才足夠的供電能力。

    受此影響,直到地面戰平台問世,特別是與之配套的小型聚變供電系統問世,陸戰隊所追求的地面末段防禦系統才有了誕生的基礎。

    有趣的是,這個時候陸軍加了進來。

    第一代地面末段防禦系統問世的時候,陸軍首先採購了一批,主要用來防禦那些無法部署戰區與戰術防空系統的野戰要地的防空與反導作戰,比如設置在前線的兵力集結地,以及臨時性的後勤補給站。在作戰使用上,陸軍的末段防禦系統跟隨小型聚變供電系統活動,即編在後勤部隊裡面。

    事實上,這也是陸戰隊的使用方法。

    原因很簡單,只有在電力供應充足的地方,末段防禦系統才能發揮作用。

    在二零四七年,陸軍與陸戰隊就裝備了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

    只是,在此之後,陸軍就心滿意足了。主要就是,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已經能夠滿足陸軍的所有戰術需求。在實戰測試中,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不但能夠攔截空地導彈,還能攔截迫擊炮炮彈、榴彈炮炮彈與火箭彈,對付不了的只有坦克炮發射的動能彈與電磁炮發射的大口徑炮彈。在實戰中,需要末段防禦系統保護的設施,一般都在離戰線較遠的地方,而且具有一定的機動能力,因此受到後兩種彈藥的威脅比較小。

    問題是,陸戰隊並不滿足。

    原因就是,陸戰隊往往得背水一戰,後勤部隊跟在作戰部隊的屁股後面上岸,得直面敵人的炮火威脅。

    結果就是,陸戰隊決定單獨開發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

    事實上,這也就是海軍的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

    當時,陸軍對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不感冒,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整套系統的質量太大了,難以運輸。

    與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相比,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的質量增加了兩倍。

    主要就是,口徑為七十毫米的電磁炮比三十毫米電磁炮重得多,而且配用的彈藥質量也相應增加了好幾倍。要知道,炮彈的質量與口徑的三次方成正比,口徑增大一倍,炮彈質量就增大七倍。

    以海軍的標準,在配備一個基數彈藥的時候,第二代末段攔截系統的系統總質量達到了五百五十噸。在這五百五十噸中,電磁炮本身就重達七十噸,而一個基數的彈藥與配套設施重達二十五噸。

    這個重量,已經使其難以準備小型艦艇了。

    事實上,這也是海軍主力戰艦的排水量為什麼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的作戰效率比第一代高得多,而且能夠執行一些特殊的任務。比如在配備穿甲彈的時候,就能變身為反裝甲武器,如果配備高爆彈,還能打擊防禦工事。

    當然,這些特殊用途,都很少發揮作用,其主要價值還是進行防空反導作戰。

    針對超重的問題,陸戰隊選擇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減低系統的持續作戰能力,以降低系統總質量。

    比如,把海軍要求的一百二十次攔截作戰標準降低到六十次。

    僅此一項,就能把系統質量降低百分之四十。比如,減少一半的備彈能減重十噸,而儲能系統能減重五十噸以上,電磁炮的冷卻系統能減重十五噸,電磁炮本身能減重二十噸,還有其他方面都能減輕不少重量。

    簡化之後,陸戰隊版的末段防禦系統只有三百三十多左右,配上行走機構,總質量不會超過四百噸。

    事實上,這依然超過了陸軍的質量限制,即無法用一架大型電動運輸機空運。

    只是,對陸戰隊來說,四百噸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重量,因為陸戰隊的主要運輸手段既不是大型電動運輸機、也不是列車,而是大型登陸艇與氣墊登陸艇。當時,陸戰隊擁有載重能力超過五百噸的大型登陸艇,以及載重能力超過三百五十噸的氣墊登陸艇,前者能運送一整套末段防禦系統,後者則能運送除行走機構之外的整套系統。在戰術使用上,陸戰隊更加注重灘頭防禦,因此對整個系統的戰術機動性能沒有太高的要求,因此就算不能把行走機構送上海灘,也不是大問題。

    結果就是,在陸軍不感興趣的情況下,陸戰隊單獨完成了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的研製開發工作,並且在二零五一年開始採購,在戰爭爆發前獲得了十二套,到二零五二年底增加到了六十套。

    當時,陸戰隊為每個陸戰師配備了十套末段防禦系統,其中六套是第二代。

    只是,在作戰的時候,這些末段防禦系統不是直接編在陸戰師裡面的,而是編在了登陸艦隊裡面。在使用的時候,由前線指揮官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即把這些防禦系統部署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去。

    當時,登陸旺烏努島的陸戰隊總共有四十套末段防禦系統。因為戰前加強,所以有三十二套是第二代,只有八套是第一代。鑒於二十三日遭到的空襲,以及在登陸當天晚上受到的偷襲,司馬文正把四十套末段防禦系統全部送上了島,八套用在北面的灘頭陣地上,十二套用在西北的臨時港口,八套用在東南的炮兵陣地,八套用在南面的兵營,四套用在位於港口與炮兵陣地之間的彈藥儲備地點。

    這種相對分散的部署方式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旺烏努島是一座「大島」。

    從面積上看,旺烏努島是沖繩島的兩倍多,而且形狀比較規整,最寬與最長都在四十公里左右。也就是說,集中部署末段防禦系統的話,不足以掩護整座島嶼,只能把末段防禦系統部署在重要地點附近。

    司馬文正的部署方式沒有錯,在戰鬥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他忽視了對兵營的保護力度。當時,部署在兵營附近的是八套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司馬文正這麼部署,最主要的原因是送上岸的小型聚變供電系統總共只有四套,因此只能通過電纜向部署在兵營的末段防禦系統供電,而第一代的電能消耗只有第二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受電力供應影響,只能在兵營附近部署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

    突破艦隊防空網的一百五十枚重型巡航導彈中,只有不到五十枚突破了陸戰隊的戰區防空系統。

    當時,只有六枚重型巡航導彈飛向兵營,其中五枚被擊落。

    可是,就是沒有被擊落的那一枚,擊中了兵營西北角的士兵餐廳,而當時餐廳裡至少有八百多名軍人正在用餐,還有上千名軍人在附近。這枚導彈,直接奪走了六百四十七名官兵的性命,還導致八百多人受傷。

    事實上,這也是美軍收穫的唯一的戰果。

    當時,其他重型巡航導彈均被末段防禦系統擊落,只有一枚導彈的殘體落在了島嶼西北的港口裡面,恰巧砸中了一艘駁船。幸運的是,駁船上的四名水手都活了下來,只有一人受了輕傷。

    收到兵營被炸的消息後,司馬文正一下就呆住了。

    拿到官兵傷亡報告,他更是悔恨不已。後來,陸戰隊在兵營西北角,也就是導彈爆炸點附近建了一座陣亡將士紀念碑。負責修建紀念碑的,正是司馬文正中將。當時,陸戰隊裡沒有人知道,司馬文正中將的兩個兒子都在這份陣亡名單中。只是,他早已離婚,兩個孩子都判給了前妻,而且用的是前妻的姓。

    美軍的這次反擊,直接導致了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國空軍對澳大利亞的戰略大轟炸。

    在這場轟炸中,中國空軍出動了一千八百架戰略轟炸機,一次性投下了兩萬多枚射程超過一千公里的巡航導彈,攻擊了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所有人口在五萬以上的城鎮,導致十多萬澳大利亞平民傷亡。

    也正是這場轟炸,在澳大利亞引發了新一輪反戰浪潮。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美軍的大規模空中反擊過去後,也基本上喪失了反擊的能力,短期內再也難以對旺烏努島上的陸戰隊構成直接威脅。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