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猛攻安曼時,二月十日,俄軍再次發動了攻打德黑蘭的作戰行動。
與安曼不同,中伊軍團沒有死守德黑蘭,而是放棄了德黑蘭,把這座徹底破壞掉的城市留給了俄軍。
也就是說,二月十一日,「德黑蘭戰役」就宣告結束了。
雖然俄羅斯當局宣稱,在經過激烈的戰鬥之後,俄軍攻佔了德黑蘭,但實際情況卻是俄軍開進了德黑蘭。留給俄軍的,只是成千上萬座被徹底炸毀的建築物,一座根本不適合軍隊駐紮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中伊軍團破壞了德黑蘭的所有基礎設施。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俄軍佔領了德黑蘭,卻無法利用這座地理位置非常關鍵的交通樞紐城市。
事實上,中伊軍團的主要戰略就是「堅壁清野」。
當然,這也是由伊朗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作為一個擁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而且三分之二的國土是高原與山區,伊朗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也就擁有對抗強敵入侵的戰略資本。別的不說,從德黑蘭到波斯灣的港口的直線距離有數百公里,道路里程則高達上千公里,就算俄軍佔領了德黑蘭,也無法佔領整個伊朗。
此外,這也與中國的伊朗戰略有關。
在中國的戰略中,伊朗就是俄軍的墳墓,或者說是俄羅斯的泥潭,只有讓俄羅斯深陷其中,才能達到戰略目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俄軍還在伊朗作戰,就永無出頭之日。
事實上,俄羅斯不可能從伊朗撤軍。
當時,俄羅斯在伊朗作戰有兩個主要的戰略目的,一是切斷從中國到中東的鐵路,二是到達波斯灣北岸。
顯然,這兩個目的具有很大的誘惑性。
問題是,中國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俄羅斯不斷向伊朗增兵,從而無法在西伯利亞投入主力部隊。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這套作戰計劃是由戚凱威親自擬定的。
按照戚凱威的規劃,中伊軍團的主要任務就是誘敵深入,給俄軍一些勝利的希望,又不讓俄軍嘗到勝利的果實,從而讓俄軍為了即將到手的勝利不斷的增派作戰力量,從而消耗掉俄軍的作戰力量。
事實上,這套戰術並不高明。
要知道,任何有點軍事頭腦的旁觀者都能看得出來,中國在伊朗的主要戰略就是消耗俄軍的作戰部隊。
問題是,俄軍中沒有幾個是旁觀者。
當時,真正認清了現實的,只有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而且也只有他一直反對向伊朗增兵,甚至認為應該從伊朗撤軍,從而把用在伊朗戰場上的數十萬部隊派往更加重要的西伯利亞。
為此,布魯希洛夫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俄軍的幾支王牌部隊全部留在大後方。
問題是,布魯希洛夫必須服從總統的命令。
當時,俄羅斯總統並不認為伊朗戰場無關緊要,反而把伊朗當成主戰場,或者說是與美國合作的主戰場。
戰後,很多人認為,俄羅斯總統的野蠻幹預是造成俄羅斯戰敗的主要原因。
也許,這個道理說得通,但是考慮到當時的情況,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俄羅斯總統絕非俄羅斯戰敗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作為精明的政治家,俄羅斯總統不可能分不清本土與海外戰場的輕重關係。
俄羅斯總統堅持在伊朗用兵,只有一個關鍵因素,即俄羅斯離不開美國的支持,還需要獲得更多的支持。
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足以證明這個判斷。
在二零五三年,俄羅斯需要進口的四十二種戰略物資中,有三十七種主要來自美國,而且佔到了總進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美國提供的戰略資源,俄羅斯根本不可能參戰。
相對而言,俄羅斯最缺的不是資源,而是設備與技術。
僅在二零五三年,俄羅斯就從美國進口了一萬餘台機床,並且引進了上千項技術,甚至直接引進了裝備生產線。俄軍能在二零五三年底獲得美國開發的新式主戰裝備,主要就是美國提供了成套的生產線。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俄羅斯不可能堅持到二零五四年。
事實上,當時俄羅斯有百分之三十的糧食需要從美國進口,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俄羅斯早就爆發內亂了。
問題是,俄羅斯不可能只索取、不付出。
要知道,美俄的關係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俄羅斯不在美國的經濟體內,也不是美國的附屬國。
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只有證明自身的價值,俄羅斯才能獲得美國的幫助。
俄羅斯能夠證明自身價值的,就是在戰略上配合美國。如此一來,伊朗戰場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由此可見,伊朗戰場本來就是美俄利益的契合點。
如果俄羅斯放棄伊朗戰場,就算美國不會放棄俄羅斯,也會降低俄羅斯的重要性,從而使俄羅斯遭受更慘重的失敗。
不可否認,在政治上,俄羅斯總統是正確的。
只是,在軍事上,俄羅斯的伊朗戰略根本行不通。
以俄軍的推進速度,即便中國不再向伊朗增兵,俄軍也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才有望佔領伊朗。
當然,俄羅斯總統也不是白癡。
按照美俄的秘密協議,在俄羅斯佔領德黑蘭之後,美國就將出兵伊朗,以便讓俄軍抽調二十萬部隊去西伯利亞。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伊軍團放棄德黑蘭肯定與此有關。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在二月十一日之前,軍事情報局獲得了相關情報,但是根據中伊軍團的作戰行動,特別是戚凱威做出的特殊部署,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即便沒有情報,戚凱威也做出了準確判斷。
也就是說,當時戚凱威應該知道,美國會在俄軍佔領德黑蘭之後出兵伊朗。
事實上,在戰後,牧浩洋就提到過,伊朗本來就是一個可以放棄的戰場,其主要價值就是牽制敵人的作戰部隊。顯然,這個「敵人」不僅僅指俄羅斯,還包括美國,也就有理由相信,當時中方已經做出了準確判斷。
當然,俄軍攻佔德黑蘭,也替巴拉姆解了圍。
要知道,巴拉姆發動「安曼會戰」的主要目的是牽制中隊,即便他在最初的時候並不這麼認為。
隨著俄軍佔領德黑蘭,以軍在安曼的進攻又毫無建樹,巴拉姆至少可以宣稱,以軍已經成功實現了主要目的,也就沒有必要繼續強攻安曼,可以在兵力損失還不足以威脅到戰線安全的情況下結束進攻行動。
更重要的是,羅林森不能由此指責巴拉姆。
至少從局面上看,以軍的進攻行動,確實牽制了中隊,使中隊不得不從德黑蘭撤退。
至於更加長遠的戰略影響,對美國就沒有那麼有利了。
雖然馬歇爾非常清楚,是中伊軍團主動放棄了德黑蘭,俄軍才能在二月十一日攻佔這座已經喪失了戰略價值的城市,但是美俄有約在先,所以馬歇爾不得不考慮向伊朗派遣四個美軍師。
二月十五日,在總統的催促下,馬歇爾下派了兩個師前往伊朗戰場。
這兩個師先進入黑海,再翻越高加索山脈進入伊朗。
兩天後,隨著美軍趕到,布魯希洛夫開始從伊朗撤離主力部隊,著手策劃在西伯利亞發動戰略反擊。
問題是,美國承諾的另外兩個師要到二月底才能到達。
結果就是,在二月二十日,戚凱威把之前派往伊朗的第一一三集團軍抽調了出來,用來加強中東、特別是沙特西北的戰略防線,鞏固了中隊在約旦附近的防禦力量,使得以軍在「安曼會戰」中取得的勝利變得毫無價值,還使美以聯軍增加了數百公里的戰線,降低了美以聯軍的兵力密度。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美軍還得繼續向中東增兵。
當時,戚凱威只在伊朗留下了一個集團軍,而且明確要求中伊軍團以防禦為主,充分利用伊朗的有利地形阻擊美俄聯軍。雖然到了三月初,美軍兌現了承諾,把另外兩個師派到伊朗,但是美俄聯軍的兵力優勢,並不足以攻破中伊軍團的防線,也就不可能實現打到波斯灣的戰略目的。
可以說,這一系列變化對中國相對有利。
原因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向中東與伊朗增派作戰部隊,用已有的兵力就能守住重新形成的戰線。
相反,美國、以色列與俄羅斯則要動用更多的作戰部隊才能守住取得的戰果。
到了這一步,中東與伊朗的局勢再次穩定下來。
當然,地面戰爭並沒因此結束。
隨著伊朗的俄軍主力部隊得已解脫,布魯希洛夫開始策劃戰略反擊,集中優勢兵力圍攻西伯利亞的中隊。
事實上,在此之前,布魯希洛夫就在準備。
在他看來,西伯利亞戰場將決定中俄戰爭的最終結局,也將決定俄羅斯的命運。只有在這裡取勝,俄羅斯才有希望打贏這場戰爭。如果不能盡快取得勝利,那麼俄羅斯很快就會失血而亡。
別忘了,西伯利亞地區出產的資源佔到了俄羅斯資源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
事實上,如果西伯利亞在俄羅斯手中,俄羅斯就不會存在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也就不需要倚重美國。
問題是,俄羅斯能在西伯利亞取勝嗎?
三月份,重點就在西伯利亞。
到三月十日,俄軍不但奪回了曾經五次被中隊佔領的新西伯利亞,還在前線聚集了近一百二十萬地面部隊,其中五十萬在西線,主力是布魯希洛夫東拼西湊聚集起來的十二個師,另外七十萬在東線,主力是駐守貝加爾湖以西地區的八個師,其餘的大部分是戰時武裝起來的預備部隊。
毫無疑問,俄軍的兵力優勢非常明顯。
要知道,在西伯利亞戰場上,中隊只有兩個集團軍,總兵力不到十萬,而且部署時間超過了兩個月。
問題是,兵力早就不是取勝的決定性因素了。
更重要的是,俄軍的進攻意圖太明顯了,而且調動與部署部隊花了太多時間,完全喪失了靈活性與突然性。
要知道,對中隊來說,只要幾天時間,就能完成所有戰役準備工作。
別忘了,當時中國空軍八成的空運力量用在該方向上,而且在一月與二月,空軍又接收了一百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在補上「安曼會戰」損失的同時還有富餘,等於增強了西伯利亞方向上的空運力量。
正是如此,戚凱威看到了徹底打敗俄軍,至少打垮俄軍士氣的機會。
如果能用十萬部隊擊敗一百二十萬俄軍,而且取得決定性勝利,那麼所有俄羅斯軍民都會因絕望,喪失取勝的信心。
為此,戚凱威做了充足的準備。
二月下旬,戚凱威命令第三十八集團軍第四次攻佔新西伯利亞,並且在完成了戰術反擊行動之後,炸毀了這座城市的基礎設施。三月三日,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五次攻佔了新西伯利亞,在消滅了兩萬多俄軍之後,對這座已經千瘡百孔的城市進行了更全面的破壞,甚至爆破掉了所有三層以上的樓房。隨後第三十八集團軍才全部撤回到尤爾加防線後方,讓各作戰部隊獲得了兩天的休整時間。
在第三十八集團軍重點打擊新西伯利亞的時候,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把戰術突擊範圍擴大到了五百公里,重點打擊小型城市、以及大中城市外面的道路等基礎設施,破壞俄軍必須依賴的交通線。
為了增強打擊效果,第十五空降集團軍還突擊了幾支前沿部署的俄軍的指揮部,並且無規律的伏擊了戰區內的俄軍巡邏部隊,甚至偷襲了一些俄軍駐地,給靠前部署的俄軍製造了巨大的心理負擔。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三月十日之前,西伯利亞戰場上的俄軍中,有上萬名官兵患上了「戰爭恐懼症」。這種病症,主要表現為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患者因恐懼而喪失活動能力。
這一系列的戰術行動,嚴重擾亂的俄軍的反擊部署。
結果就是,布魯希洛夫不得不把反擊時間從二月二十日推遲到二月二十五日、再推遲到三月一日、最後定在了三月十日。
事實上,到了三月十日,俄軍的準備工作依然沒有到位。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俄軍的二十個主力師中,只有六個達到戰鬥狀態,另外十四個師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如從伊朗派來的八個師,兵員欠缺,一些連隊只有不到五十人。欠缺兵力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當時靠前部署的俄軍嚴重缺乏鬥志,官兵開小差的比例非常高。
在俄軍遲遲無法發動進攻的時候,中隊的備戰工作卻在加緊進行。
當時,不管是第三十八集團軍、還是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發動的反擊都很有限,對後勤保障造成的壓力並不大。與此同時,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的行動卻沒有停止,而且運送力量有增無減。
到三月九日,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囤積的作戰物資已經超過一百萬噸。
這是個什麼概念?
即便全數出動,第三十八集團軍一天的作戰消耗也就一萬五千噸左右,即便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情況差不多(實際上不如第三十八集團軍),僅囤積在前線的物資,就足夠兩個集團軍使用一個多月。因為在戰鬥期間,空運不會停止,最多只是運送量有所降低,所以兩個集團軍囤積的物資,至少可以使用好幾個月。
顯然,一場戰役要不了幾個月。
與囤積物資同步進行的,還有基礎設施擴建工作。
到三月九日,中隊在西伯利亞的佔領區內,除了四座民用機場之外,還有十四座野戰機場,二十二處傾斜旋轉翼飛機起降場,三十四座兵營,十六座大型倉庫,二十八處軍隊集結地與數百處炮兵陣地。連接這些營地與陣地的,除了原先就有的數百公里公路,還有工程兵開闢出來的通道。
可以說,中隊在西伯利亞戰場上已經完成了系統性防禦部署。
以俄軍的戰鬥力,要向攻破兩個主力集團軍守衛的防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此期間,戚凱威確定了基本防禦戰術。
按照他的部署,第三十八集團軍將負責守衛整片防區,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戰術反擊,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則負責打擊俄軍的預備隊,即切斷俄軍前線與後方的聯繫,為第三十八集團軍創造機會。
當然,這只是初期的防禦戰術。
只要這套戰術得到正確使用,就能依靠已有的堅固防線,消耗俄軍的有生力量,打擊俄軍的士氣與鬥志。
大量殺傷了俄軍有生力量之後,作戰行動將進入第二階段。
在此階段,第三十八集團軍將充當主要進攻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則利用出色的戰場機動能力,負責分割與包圍俄軍,協助第三十八集團軍殲滅俄軍主力部隊,瓦解俄軍的進攻行動。
當時,戚凱威還制訂了第三階段作戰計劃。
按照他的規劃,在全殲、或者重創了俄軍之後,第三十八集團軍將向西運動,把戰線推進到巴拉巴草原以西,攻佔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鄂木斯克,從而徹底改變西伯利亞戰場的總體形勢。
只是,在審議的時候,該階段作戰計劃遭到否決。
有趣的是,否決者不是牧浩洋,而是黃瀚林。
雖然戚凱威沒有明說,但是他的目的很清楚,即完成對哈薩克斯坦的戰略包圍,向哈薩克斯坦施壓。如果哈薩克斯坦站在中國這邊,將帶來極為重大的軍事意義,比如徹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
顯然,黃瀚林不可能不知道爭取哈薩克斯坦的價值有多大。
即便不考慮軍事意義,也要考慮政治意義,即哈薩克斯坦是獨聯體成員國,是俄羅斯經濟體內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夠爭取到哈薩克斯坦,就能瓦解俄羅斯經濟體,在政治與外交上給予俄羅斯重創。
問題是,黃瀚林不希望通過軍事手段來壓服哈薩克斯坦,而是把希望放在了外交上。
當時,杜小蕾已經在跟哈薩克斯坦當局接觸,向哈薩克斯坦開出了參戰條件,正在進行積極的外交努力,而且哈薩克斯坦當局也有所動心,只是暫時沒有做出決定,或者說還沒有到做出決定的時候。
如此一來,黃瀚林希望讓哈薩克斯坦當局做出自由選擇。
可以說,這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義。如果哈薩克斯坦不是自行做出決定,而是在受到壓迫後被迫做出決定,政治意義將大打折扣。作為政治家,黃瀚林必須考慮其他獨聯體成員國的感受。
當然,在具體實施中,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要知道,戚凱威在西伯利亞戰場上只有兩個集團軍,即便得到了加強,比如為第三十八集團軍增加了一個陸航聯隊,大幅度提高了該集團軍的獨立作戰能力,使之成為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類似的機動部隊。問題是,俄軍有一百二十萬,即便二十個主力師的總兵力也在三十萬以上。
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俄軍的預備役部隊,兵力也只有俄軍的三分之一。
不可否認,裝備性能、戰術思想、官兵素質等等有利條件都在中隊手裡,可是巨大的兵力差距,依然會帶來很多問題。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即便能夠取勝,也不見得有擴大戰果的能力。如果在戰役初期就想著擴大佔領區,那麼在戰役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在軍隊行動上有所保留,也就必然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因為戰術過於激進,而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傷亡。
可以說,只有從消除最根本的問題,才能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錯誤的戰役目的。
當然,牧浩洋與黃瀚林都不反對在必要的時候收穫更大的戰果。
牧浩洋還做出承諾,戰役結束後,將考慮用第四十二集團軍替換第三十八集團軍,或者用才組建的第十六空降集團軍替換第十五空降集團軍,讓已經在前線戰鬥了兩個多月的官兵撤下來休整。為此,牧浩洋也提出了一個先決條件,即陸軍在西伯利亞的作戰行動,必須遵守總體戰略。
不管怎麼說,到了三月中旬,中俄軍隊都已完成了戰役準備工作。
雖然俄軍的準備還沒有到位,按照布魯希洛夫的計劃,進攻還得推遲幾天,但是隨著美俄聯軍在伊朗戰場上的前進速度慢了下來,俄羅斯總統不得不再次出面干預,讓布魯希洛夫在三天內發動進攻。
中俄軍隊的第一次大規模決戰,已經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