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七十六章 樂觀派
    第七十六章樂觀派

    與美國不一樣,牧浩洋似乎不大關心中東的局勢。

    十一月三日,與戚凱威面談後,牧浩洋簽署了戚凱威遞交的作戰計劃,讓戚凱威把部署在北方防線上的部隊縮減到四個主力集團軍,抽調出兩個主力集團軍充當戰略預備隊,其中一個主力集團軍派往中東。

    幾天後,牧浩洋正式授權戚凱威全權負責中東戰爭。

    也就是說,牧浩洋把中東戰爭的主導權全部交給了戚凱威,只有在申請增派作戰部隊的時候才需要向總參謀部匯報。

    到此,中國派往中東的軍隊已經達到三個集團軍。

    兵力上,中國陸軍的三個集團軍有十二萬人,而美國陸軍的四個師大概只有九萬人,因此美以聯軍依然沒有優勢可言。

    有趣的是,戚凱威在接受任命之後,並沒有去中東,而是讓同時被任命為中東戰區參謀長的虞世輝負責前線指揮。當時,戚凱威留在國內的陸軍司令部,正在策劃更加重要的作戰行動。

    也就是說,當時連戚凱威都不大重視中東戰場。

    牧浩洋與戚凱威這麼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軍事情報局在十一月二日向總參謀部送交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情報,俄羅斯正在向高加索地區集結兵力,在三個月內攻打伊朗的可能性大增。

    事實上,這正是馬歇爾主導下的美軍在中東戰場上邁出的第一步。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馬歇爾出任參聯會主席之後,跟盧卡斯交談了數個小時,對美國面臨的戰略局勢做了全面分析,大幅度提高了俄羅斯的戰略價值,因此要求總統盡可能快的說服俄羅斯參戰。

    在這個時候,馬歇爾表現出了遠超喬丹、甚至比麥卡錫還要出色的靈活手腕。

    讓總統相信了俄羅斯的重要性之後,馬歇爾沒有提出讓俄羅斯向中國宣戰,而是走了一條較容易被總統接受,也較容易成功的線路:讓俄羅斯入侵伊朗,藉以壓縮中國在中東的活動空間。

    這絕不是馬歇爾心血來潮的想法。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戰爭爆發前,馬歇爾就主張先在中東開戰,而且提出了與俄羅斯聯合進軍中東。在他的戰略規劃中,美軍將首先在西太平洋上採取守勢,同時集中兵力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完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再以攻佔中東地區,鞏固美國在歐亞大陸交匯處的地位。

    在這套戰略中,俄羅斯從高加索地區南下,將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原因很簡單,在美軍控制了印度洋之後,只要俄羅斯能夠攻佔伊朗,中國與中東的聯繫將全面斷絕。

    戰後,很多人對馬歇爾的戰略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甚至認為能使美國獲勝。

    從某種意義上講,馬歇爾的這套計劃確實具有可行性,而且在其他條件得到滿足後,也確實有可能使美國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問題是,馬歇爾這套戰略,存在一個致命缺陷,即無法速勝,將毫無懸念的讓第三次世界大戰演變成一場持久戰爭,最終成為中美兩國綜合實力的全面對碰。

    也正是這個原因,馬歇爾的戰略沒有獲得支持。

    要知道,在戰爭爆發前,美國從上到下,大部分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速勝上,甚至很多人認為只有速勝,才有希望取勝。

    事實上,直到二零五三年,都有人堅信美國有機會迅速取得勝利。

    所幸的是,到了二零五二年十二月份,美國高層,特別是總統盧卡斯、國防部長麥卡錫等人都已認識到,美國不可能迅速取得勝利,即便接下來的作戰十分順利,戰爭也肯定要拖到二零五四年底。

    也正是如此,馬歇爾的戰略計劃才有了用武之地。

    十一月三日,盧卡斯就給俄羅斯總統打了電話->,並且再次委派副總統前往莫斯科,給俄羅斯做思想工作。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俄羅斯當局已經在原則上答應了美國的請求。

    在戰略層面上,對俄羅斯當局來說,這也是一個風險較小的選擇。

    要知道,俄羅斯根本沒有完成戰爭準備工作,即便立即進行戰爭動員,也很難在二零五三年達到最佳狀態,而中國與美國都能在二零五三年上半年進入全面戰爭狀態,特別是中國的戰爭動員速度非常快。由此產生了一個結果,即俄羅斯當局在考慮參戰的時候,首先得考慮來自中國的威脅。

    說得簡單一些,俄羅斯當局並不希望在完成戰爭準備之前與中國交戰。

    這完全可以理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以及與美國並列第一的空軍。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中,中國陸軍僅用幾個月就征服了整個印度,而且遭受的損失微乎其微。雖然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更加廣袤,自然環境更加惡劣,但是俄羅斯沒有印度的人口資源,也沒有印度那樣龐大的陸軍。在戰爭爆發的時候,俄羅斯大部分將領的態度都很悲觀,甚至很多人認為連一年都堅持不了。

    向伊朗宣戰,正好可以避開中國。

    要知道,伊朗不是中國的盟國,也沒有與中國簽署任何秘密同盟條約,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中國的潛在威脅。別忘了,中國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之後,開始扶持埃及與敘利亞,而這兩個國家早就不是伊朗的盟友了,反而成為伊朗稱霸中東的攔路虎,或者說是幫助中國控制中東的幫兇。

    這樣一來,中國沒有理由為了伊朗向俄羅斯宣戰。

    雖然,俄羅斯當局非常清楚,中國為了保護通往中東的鐵路,很有可能出兵伊朗,但是中國也不會急於跟俄羅斯宣戰,因為中國首先得應付美國的威脅,在獲得了戰略優勢後,才會出兵俄羅斯。

    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更加堅定了俄羅斯當局的這個認識。

    當然,在很大的程度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即中國在打通海路之後,不大可能為了一條鐵路線在伊朗與俄羅斯交戰。但是以當時的情況,俄羅斯也有別的擔憂,即再不出兵伊朗的話,局勢很有可能發生劇烈轉變。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伊朗會在適當的時候向以色列與美國宣戰。

    如果伊朗首先參戰,俄羅斯當局避免與中國交戰的基礎就不存在了。

    綜合這些因素,俄羅斯當局只能答應美國的請求,而且可以借此機會,向美國提出眾多條件。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在十一月份,俄羅斯就向美國開出了價碼。

    可以說,俄羅斯的胃口非常大,比如讓美國承認俄羅斯在戰爭期間控制的地區必須歸屬俄羅斯,或者由俄羅斯間接控制;承認俄羅斯在獨聯體地區的地位,並且容許俄羅斯出兵控制已經加入歐盟的幾個前獨聯體成員國;俄羅斯將在出兵伊朗之後,借道土耳其,而美國必須承認俄羅斯在土耳其的地位。

    除了領土上的要求,俄羅斯還提出了物資與資金上的要求。比如在俄羅斯參戰後,美國每週為俄羅斯提供十五億美元的無息戰爭貸款,每年為俄羅斯輸送一千萬噸糧食、三千萬噸高品質鋼材、一千五百萬噸化工產品、三千萬噸彈藥、一千架作戰飛機、三千輛坦克、三萬台軍用車輛等等。

    當時,俄羅斯還提出了技術上的要求,而且主要是尖端軍工技術。

    在眾多的要求中,最過分的是與歐洲有關的部分,即在歐盟參戰、並且成為中國盟國的情況下,美國必須支持俄羅斯出兵西歐地區,俄羅斯將在戰後控制歐洲大陸,美國則只能得到英國、挪威、瑞典與丹麥。

    可以說,這些要求非常過分。

    事實上,也正是美國沒有答應這些要求,俄羅斯才一拖再拖,沒有在十一月參戰。

    要知道,早在十一月初,俄羅斯就出兵高加索地區,控制了外高加索三國,打下了出兵伊朗的基礎。

    拖延了一個月,主要就是美俄談判還沒結束。

    到了十二月初,雙方終於在原則上達成了一致。除了與歐盟有關的條款之外,美國幾乎全盤接受了俄羅斯提出的要求。

    到此,俄羅斯參戰已成定局。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俄羅斯當局在二零五二年底很有信心,連俄羅斯總統都堅信中國不會為了伊朗與俄羅斯開戰,甚至認為只要俄軍在伊朗境內作戰,沒有進入伊拉克,中國就不會在二零五三年向俄羅斯宣戰。如果美國的戰略計劃實施順利,那麼中國將在二零五三年底喪失戰略主動權。也就是說,到了二零五四年,不管中國是否向俄羅斯宣戰,意義都不重要了。

    毫無疑問,俄羅斯當局的樂觀情緒非常盲目,也非常不靠譜。

    要知道,中國不是不會向俄羅斯宣戰,而是沒有足夠好的理由,而俄羅斯入侵伊朗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與俄羅斯交戰,對中國的總體戰略影響不是很大。

    別的不說,在牧浩洋制訂的總體戰略中,陸軍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大陸上作戰,面向海洋的地面作戰,比如島嶼登陸戰,全部由陸戰隊負責,與陸軍沒有任何關係。如果說俄羅斯參戰有什麼影響,只能說中國空軍的壓力將大大增強,而且將主要集中在戰術航空兵上。事實是,這也不是大問題,因為在海洋方向上,海軍航空兵可以承擔起大部分戰術任務,空軍只需要分擔一些戰略任務。

    當時,戚凱威正在策劃的,就是與俄羅斯交戰。

    第七十六章樂觀派

    第七十六章樂觀派,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