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自亂陣腳
十一月二十三日,美國當局對總體戰略做出了重大調整。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得到盧卡斯同意之後,麥卡錫放棄了以進攻沖繩島為核心的西太平洋戰略,把重點轉向中東戰場,在年底之前向中東派遣五個陸軍師與兩個陸戰師,並且增派八百架作戰飛機,幫助以色列擊敗阿拉伯國家,而喬丹上將竭力堅持的西太平洋進攻行動則被無限期推遲。
這是開戰之後,美國第一次偏離原定戰略計劃,或者說是否定了原定戰略計劃。
戰後,很多人就認為,正是這次調整,使美國錯失了在兩年之內擊敗中國,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佳機會。
按照這些人的觀點,如果麥卡錫沒有調整戰略計劃,在十一月底依然堅持按照原定計劃攻打沖繩島,並且在年底正式發起,就算美國很有可能因此在中東戰敗,也能在中國的本土外圍防線上打開突破口,為正式實施針對中國本土的戰略轟炸打下基礎,從而通過戰略轟炸摧毀中國。
事實上,這是非常片面的觀點。
首先,在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的第一階段戰爭動員之中,就包括把置於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的主要工廠轉移到內陸,並且在十月底就已開始,到二零五二年底,將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內遷工作。以中國的本土防空能力,美軍的戰略轟炸行動很難對內陸構成威脅,至少在開戰一年之內不會收到明顯效果,而中國足以在此期間完成三個階段的戰爭動員,戰爭潛力將全面爆發出來。
其次,美國輸掉中東戰爭的前提是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而美國為了在西太平洋上掌握絕對優勢,前提也是從印度洋抽調兵力,因此美國必然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這等於解放了中國海軍,使中國海軍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用兵西太平洋,從而對美國推行的西太平洋戰略構成致命威脅,甚至有可能在西太平洋戰場上扭轉戰局,徹底粉碎美國的戰略計劃,使戰爭進入長期消耗階段。
第三,到十一月底,中國部署在沖繩島上的地面部隊已經達到十萬,而且還在以每天數千人的速度增長,囤積的作戰物資則多達數百萬噸,足夠島上的一百五十餘萬軍民堅持一年以上。更重要的是,沖繩島距離中國本土足夠近,在岸基戰鬥機的掩護範圍之內,因此美軍根本不可能輕易攻佔沖繩島,必須在此投入重兵,而這將毫無懸念的消耗掉美國在戰爭初期本就不夠充裕的地面部隊。
第四,集中兵力攻打沖繩島,只會使美國海軍艦隊喪失作戰靈活性,因為在西太平洋上能夠支持沖繩島戰役的只有關島,而關島又在兩千公里之外,岸基戰鬥機的作戰效率遠不如艦載戰鬥機。為了支持沖繩島上的戰鬥,美軍至少需要在該方向上部署六支航母戰鬥群,輪番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持。如此一來,在其他方向上,美軍艦隊的規模就非常有限,給了中國海軍各個擊破的可能。
第五,美軍在沖繩島方向上的進攻行動存在後勤保障嚴重欠缺的致命缺陷,即美軍必須橫跨太平洋,才能把作戰部隊與物資送到前線,而在這條一萬多公里的航線上,到處都有中國海軍的潛艇。特別是在最後一段航線上,中國海軍的數十艘全電動潛艇足以對美軍的船隊構成致命威脅。與之相比,中國軍隊在沖繩島方向上,幾乎不存在後勤問題,不但能夠走海運,還能依靠空運。
第六,在總體戰略上,中東的重要性不亞於西太平洋,因為中東是世界的十字路口,是亞洲與歐洲的交匯處。如果美國在中東戰敗,等於讓中國控制了通往地中海、前往歐洲的主要通道。結果顯而易見,已經蠢蠢欲動的法德意三國肯定會在中國的慫恿之下,迅速完成歐洲一統大業。從戰略上講,失去歐洲的支持,美國就輸了一大半,而且連大西洋也會納入交戰範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不可能拋棄以色列。
別忘了,以色列是猶太人國家,而根據戰前又一家民間調查公司做的統計,美國社會財富的百分之六十五、西方八個大財團中的七個都掌握在猶太人手裡,而這些財團、或者說控制好些財團的猶太人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因此只要有絲毫可能,美國就不會放棄中東。
事實上,當時盧卡斯、麥卡錫等人,都是猶太人財團的代言人。
有這個大背景,哪怕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美國也不會輕言放棄以色列。
由此可見,就算美國放棄中東,竭盡全力在西太平洋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哪怕就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也不可能在兩年之內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最多只是延長了戰爭時間,而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對中國越有利。
當然,這並不說明放棄西太平洋戰略是正確的選擇。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正確的選擇是:美軍在西太平洋上保持高壓態勢的同時,盡可能的向中東派遣作戰部隊、特別是以色列急需的地面部隊,並且寄希望在印度洋上取得大勝。
當時,認清這一現實的不是喬丹上將,而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哈羅德上將,以及第七艦隊司令弗倫奇中將。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哈羅德上將就向海軍參謀部提交了一份在印度洋上的作戰報告,而這份報告的主要起草者是弗倫奇中將。在這份報告中,弗倫奇中將明確提到,應該讓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北上,在空軍的掩護下,轟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等地的軍事基地、特別是空軍基地。如果有必要,還應該把戰略轟炸機集中到西南太平洋上,確保空中打擊癱瘓中國在東南亞的空軍基地網絡。然後,美軍艦隊應該死守東印度洋,等待中國艦隊前來決戰。
當時,弗倫奇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即把另外九支航母戰鬥群全部派過去。
也就是說,在東印度洋上集中十五支航母戰鬥群,以壓倒性的優勢,在一場決定性的海戰中殲滅中國海軍最後的艦隊。
果真如此的話,特遣艦隊將死得非常悲慘。
只是,這個想法太超前了,不但喬丹上將不可能答應,連哈羅德上將都覺得,這是完全瘋狂的打法。
要知道,這意味著美軍將放棄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權。
沒有艦隊掩護,中國陸戰隊甚至能夠單獨攻打關島。
當然,這也與哈羅德的初衷有關,即哈羅德認為還是應該攻打沖繩島,而且應該按照原定計劃發動進攻。
如此一來,美軍就不可能把艦隊全部派往東印度洋,甚至不能抽調艦隊過去。
結果就是,弗倫奇的這個大膽設想沒有寫入報告。
當然,哈羅德依然支持弗倫奇的其他建議,即把艦隊集中在東印度洋上,等待中國艦隊前來決戰。
可惜的是,這份作戰報告最終被喬丹上將否決了。
原因與海軍沒有關係,主要是空軍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摧毀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密如蛛網般的軍事基地。
以當時的情況,美軍至少需要動用兩千架戰鬥機與一千架轟炸機,才有可能在東南亞地區取得決定性優勢。可惜的是,要到二零三五年中期,美軍才能湊足這些戰機,而弗倫奇的計劃顯然不可能拖到那個時候。
如果沒能摧毀中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網絡,讓艦隊過去就等於送死。
要知道,中國空軍也一直在等待美國艦隊送上門去呢。
當然,弗倫奇的計劃,確實很有遠見,其主要目的不是圍殲中國艦隊,而是通過切斷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航道,堵住已經進入印度洋的中國艦隊,使中國艦隊喪失必不可缺的後方支持。
要知道,艦隊不可能一直在海上活動,必須返回基地進行維護與修理。
雖然在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非常重視印度洋上的海軍基地建設,比如在科欽建造了一座可以用來維修超級航母的干船塢,還在瓜達爾港、浩洋港、維沙卡帕特南、吉達等港口興建了大量基礎設施,但是在開戰的突然襲擊中,科欽造船廠遭到了嚴重損毀,而其他港口沒有維修超級航母的能力。如此一來,除非中國想辦法使科欽造船廠恢復作業,不然在印度洋上活動的艦隊將得不到足夠的維護支持。因為大型修船設備只能以海運的方式運送,所以只要截斷了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航線,中國就不可能使科欽造船廠恢復正常運轉,也就不可能讓進入印度洋的艦隊獲得必須的支持。
以中國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最多半年之後,就會被美軍拖垮。
對這場世界大戰來說,美國並不缺少這半年時間。當然,前提是美國當局不再謀求迅速快捷的勝利。
可惜的是,在二零五二年底,美國當局並沒有這麼清醒的認識。
如此一來,弗倫奇的作戰計劃遭到否決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樣一來,美軍就只剩下了一條路可走:動用印度洋上的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在迪戈加西亞附近與中國艦隊決戰。
第五十四章自亂陣腳
第五十四章自亂陣腳,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