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八 戰火燒四方 第一百二十六章 飛行的陸軍
    第一百二十六章飛行的陸軍

    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的重點不在動力系統上,而是在行走系統上。

    最初的時候,陸軍只對第二代地面戰平台提出了一個戰技術要求:必須具備全地形機動能力。

    看上去,這個要求並不高。

    在傳統意義上,坦克等履帶式作戰平台就具備全地形機動能力。

    可是這次,陸軍對「全地形」加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即任何地形環境,而不是特指幾種特殊地形。

    這樣一來,這個要求就非常高了。

    說得嚴重一些,在以往的所有行走機構中,恐怕只有氣墊系統能夠滿足這一要求,而且還無法全部滿足。

    在最初的研製中,各大廠商都把重點放在了氣墊系統上。

    只是,隨著研究工作深入展開,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認識到,氣墊系統根本無法達到陸軍的要求,因為無法適應所有特殊地形,比如在山地與高海拔地區的效率非常低,而這些地區由是陸軍的主戰場。除此之外,氣墊系統還存在很多固有缺點,比如效率低下、故障率較高等等。

    結果就是,從二零四八年開始,各大廠商不得不另闢蹊徑。

    當時,前景最為光明的應該是「氣動增升系統」,即用內置式升力風扇,使地面戰平台獲得有限的低空飛行能力。

    問題是,這一系統也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點。

    最大的問題就是推進效率低下,很難作為地面戰平台的主要行走系統,也就無法完全取代履帶等傳統行走系統。

    在二零四八年底,北方重工拿出了一套設計方案,即在原有的履帶系統的基礎上,安裝兩台大功率升力風扇,使地面戰平台能夠通過履帶系統無法到達的特殊地段,但是在絕大部分時候依然依靠履帶系統行走。

    可以說,這是當時能夠提出來的最好的設計方案了。

    當然,最大的問題就是,升力風扇過於龐大,很難集成在作戰平台裡面,只能通過外掛的方式臨時配製。

    顯然,這不合陸軍的胃口。

    只是在推銷的時候,北方重工的工程師提到,只要為第一代地面戰平台配備第二代燃料電池,安裝升力風扇的接口,就能通過改裝的方式,使第一代地面戰平台具備全地形機動作戰能力。

    對陸軍來說,這確實是個非常大的誘惑。

    為此,陸軍為北方重工提供了一份價值數百億元的合同,委託北方重工在外置式升力風扇系統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到了二零四九年十月份,北方重工在第一代地面戰平台的基礎上,製造出了第一輛具備全地形機動作戰能力的樣車。在隨後的測試中,這輛樣車取得了重大成功,即依靠安置在車體兩側的兩台七千五百千瓦的升力風扇,重量為四十四噸的地面戰平台通過陸軍設置的所有考驗。

    問題是,這並非陸軍希望得到的第二代地面戰平台。

    在測試中,這台樣車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比如在高海拔地區,升力風扇的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導致平台的機動性能大幅度降低,甚至無法在海拔高度超過四千五百米的地區使用。

    當然,這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畢竟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的戰場少之又少。

    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在防護上,即暴露在外的兩台升力風扇很容易被摧毀,而只要有一台升力風扇出問題,平台就將喪失機動能力,而在地面行走的時候,升力風扇將成為巨大的累贅。如果在作戰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問題,等於降低了平台的戰鬥力,或者得讓乘員冒著炮火到車外卸下升力風扇。

    雖然當時北方重工提出了解決方案,比如可以採用自卸系統,即在不使用的時候,自動拋棄升力風扇,但是這仍然讓陸軍非常不滿,因為外置式升力風扇非常昂貴,別說在戰場上拋棄,能否大量採購都是個問題。

    在北方重工致力於外置式升力風扇的時候,南方機械把重點放在了內置式渦輪升力發動機上,即在平台內部安裝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降低升力系統的總質量,使平台獲得有限的低空飛行能力。

    事實上,這個方案更加不合陸軍的胃口,因為這意味著要為平台提供燃料。

    顯然,在陸軍全面向電動化時代邁進的時候,渦輪風扇發動機根本不符合時代要求。

    從發展前進上看,最有希望的仍然是衡泰集團提出的方案,即為地面平台配備內熱式動力系統。

    按照衡泰集團提交的方案,內熱式動力系統將集升力與行走系統與一體,而且統一由燃料電池供電,只是採用兩種不同的動力傳輸裝置。在需要低空飛行的時候,動力將主要輸出到升力系統上,而在地面行走的時候,則主要輸出到履帶系統上,從而避免採用兩套行走機構,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統質量。

    問題是,該方案的研製難度也最大。

    要知道,到了二零五零年,內熱式動力系統的推重比還不到三。如果以純升力模式來使地面戰平台獲得低空飛行能力,僅動力系統就要佔到平台總質量的百分之四十,而這根本不可能實現。在一套成熟的、可用的地面戰平台上,動力系統占的比重不會超過百分之十,最好能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內。如果算上行走系統、能源系統等,則應該盡可能的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內。只有達到這個要求,地面戰平台才能配備足夠的裝甲、足夠強的火力,也才具備作戰能力。

    如此一來,內熱式動力系統的推重比至少要達到二十,才能滿足需要。

    顯然,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艱巨任務。

    拿渦輪發動機來說,推重比從三提高到二十,花了足足七十年。就算內熱式動力系統的發展前景更樂觀,沒有二十年也很難辦到。

    問題是,陸軍等不了二十年。

    正是如此,在二零五零年之前,陸軍把重點放在了基礎研究之上,僅以合同方式委託北方重工改進外置式升力系統。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北方重工能把外置式升力系統的成本降下來,而衡泰集團能夠及時開發出第三代燃料電池,該方案仍然具有可行性,而且很有可能用來改進第一代地面戰平台。

    說得直接一點,陸軍在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的研製工作上,依然步履艱難。

    如果沒有重大的技術**,恐怕在二零七零年之前,第二代地面戰平台依然得停留在圖紙上。

    從該項目上可以看出,陸軍的野心非常大。

    甚至可以說,陸軍希望借助第二代地面戰平台,一改從屬地位,再次成為中國軍隊的中堅力量。

    要知道,第二代地面戰平台將把陸軍帶入「飛行時代」。

    只要該平台能夠在技術上取得突破,陸軍就將告別地面,至少短暫告別地面,獲得在任何地形下作戰的能力,成為一支通過大型電動運輸機進行戰略機動、自身具備戰役與戰術空中機動能力,而且能夠在地面承擔攻堅任務的綜合性軍事力量,獲得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強大作戰能力。

    設想一下,一支能夠在任何環境下、以每小時數百公里的速度進行突擊、不再沿公路與鐵路線運動的裝甲集群能夠在未來戰場上發揮多大的作用?可以說,這將徹底改變未來地面戰爭的面貌。

    要知道,從熱兵器時代開始,道路就是陸軍的命脈。進入機械化時代之後,公路與鐵路更是地面戰爭的基礎。說得形象一些,公路與鐵路就是棋盤上的網格線,再強大的陸軍也得依靠公路與鐵路。當這些限制陸軍的網格線不存在了,陸軍能夠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內自由的運動作戰,地面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如果用這樣一支陸軍來打未來戰爭,而且對手依然得受到限制,那麼未來戰爭又會是個什麼樣子?

    從軍事學的角度講,中國陸軍積極追求的第二代地面戰平台所引發的變革,絕不亞於淘汰了步兵戰線的機關鎗、以及淘汰了塹壕戰術的坦克。如果中國陸軍能夠拔得頭籌,那麼在下一場戰爭中,中國陸軍將像二戰初期的德國裝甲部隊一樣,獲得全面優勢,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也正是如此,戚凱威才會不顧一切的推進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的研製工作。

    只是在四零年代,不管是戚凱威,還是那些抱著夢想的陸軍軍官,都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即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的技術難度太大了,根本不可能在數年、甚至十數年間取得重大突破。

    結果就是,陸軍不得不把重點放在對第一代地面戰平台的改進上。

    事實上,這也正是牧浩洋做出讓步,啟動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的研製工作,卻沒有批准第一代地面戰平台改進工作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改進第一代地面戰平台,花費肯定會非常巨大。

    只是,在這個問題上,戚凱威採取了說一套、做一套的辦法,即以研製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為掩護,為改進第一代地面戰平台進行技術儲備。除了委託北方重工發展外置式升力系統之外,陸軍還在其他方面下了大功夫。

    第一百二十六章飛行的陸軍

    第一百二十六章飛行的陸軍,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