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積薄發
如果說,「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是中國海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那麼被命名為「長城」級的攻擊核潛艇就是中國海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骨幹,而且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最先進的攻擊核潛艇。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海軍要求把水下排水量控制在一萬噸左右,最多不得超過一萬二千噸,但是參與競標的幾家造船廠都提出,在採用磁流體推進器與JH-45反應堆後,排水量不可能控制在一萬二千噸以下。
經過重新審核,海軍調整了方案,把排水量放寬到了一萬五千噸左右,最大不得超過一萬七千五百噸。
從排水量上看,「長城」級已經是當時最大的攻擊核潛艇了。
最終,武漢造船廠提交的設計方案以絕對優勢勝出,在工程實施階段,武漢造船廠與青島造船廠組成了聯合體,共同負責建造工作。具體操作上,由武漢造船廠負責主要模塊的建造工作,然後在青島造船廠組裝。主要就是,武漢造船廠在長江中游地區,最多只能建造萬噸級艦艇。此外,在「黃貂魚」級與「金槍魚」級的建造任務中,武漢造船廠承擔了總裝工作,船台早就被佔滿了。
除了大,「長城」級的性能也極為出色。
按照武漢造船廠提交的設計方案,「長城」級的最大潛航速度達到了四十七節,而且能以四十五節的速度持續航行,四十節時的噪聲強度在九十七分貝到九十九分貝之間;最大下潛深度為九百八十米,極限下潛深度為一千一百四十米;水下排水量一萬七千四百噸,儲備浮力百分之十八。
因為這還不是最終的設計方案,所以在武器配製、人員編制、持續作戰能力等方面還沒有確定下來。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長城」級絕對不是一種廉價的潛艇。
當時,武漢造船廠的報價就高達二千二百億元,而且還只是初步估算的價格,按照以往的慣例,實際造價上浮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都很正常,因此「長城」級在不包括設計費用時的造價在二千五百億元以上。
可以說,這差不多頂得上一艘「泰山」級航母了。
面對如此高昂的造價,海軍肯定不可能大批量採購「長城」級。
事實上,在啟動項目的時候,牧浩洋心裡就非常有數,知道「長城」級是一種根本負擔不起的先進潛艇,因此只能作為潛艇部隊的中堅力量,通過大批量建造「黃貂魚」級與「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來平衡造價。
當時,海軍僅僅計劃購買四艘。
除了價格因素之外,「長城」級是第一種配備可控聚變反應堆與磁流體推進系統的攻擊核潛艇,肯定在技術上存在欠缺,大批量採購的時機還不成熟。在某種意義上,「長城」級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攻擊核潛艇,或者說是把攻擊核潛艇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提高了中美海軍軍備競賽的門檻。
說得形象一點,「長城」級的主要價值就是讓美軍的核潛艇全部過時,迫使美軍花更多的資金研製與建造能與「長城」級匹敵的攻擊核潛艇,從而降低美國海軍在其他領域內的發展速度。
事實上,這也是「長城」級在戰前發揮的最為關鍵的作用。
「長城」級的出現,讓美國海軍非常悲觀的認識到,其寄予厚望的「波特蘭」級攻擊核潛艇面臨著服役就落後的尷尬處境,結果「波特蘭」級的建造數量由四十四艘直接削減到了十二艘。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海軍依然得讓已經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弗吉尼亞」級征戰沙場,而作為其潛艇部隊主力的「小石城」級也沒有任何性能優勢可言。
當然,這也反過來影響了中國海軍。
嚴格說來,武漢造船廠的工程師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把這種原本不被海軍抱太大希望的潛艇設計成了一種足夠先進的潛艇,避免了提前啟動第二代聚變核潛艇的建造工作,為海軍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水下作戰平台。
可以說,「長城」級的設計非常成功。
嚴格說來,以二十一世紀五零年代的標準衡量,除了造價過於高昂之外,「長城」級幾乎沒有缺點。
結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軍加大了「長城」級的採購量。
只是,在繼續採購的時候,海軍不得不通過減低技術標準的方式,來降低「長城」級的建造價格。
比如,從第三批開始,「長城」級耐壓殼體不再採用HY-240型鋼材,而是採用了在全電動潛艇上得到廣泛應用的HY-180型鋼材,僅次一項就把建造價格降低了百分之十五,主要就是HY-240型鋼材的生產難度太大,加工也十分困難,導致「長城」級的殼體成品率連百分之十都不到。換用HY-180型鋼材後,不但鋼材本身的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加工難度也大大降低。
又比如,從第五批開始,「長城」級換上了JH-45C型反應堆,輸出功率由三百兆瓦降低到了二百四十兆瓦。雖然其最大潛航速度因此降低了兩節,但是反應堆的採購價格直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此一來,第五批「長城」級的建造成本又在第三批的基礎上降低了百分之十。
此外,大批量建造具備規模效應,也能降低建造成本。
到最後,「長城」級的建造成本降到了第一批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如此一來,「長城」級成為了一種相對廉價的潛艇,至少與其戰鬥力相比,算得上是比較便宜了。
大戰期間,中國海軍總共採購了四十六艘「長城」級,算上大戰前的四艘,總建造量高達五十艘。因為在大戰期間,中國海軍建造的其他幾級攻擊核潛艇的數量都不多,而是秉承了不斷改進的傳統,所以在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城」級是中國海軍建造數量最多的攻擊核潛艇,也是全球建造數量第四多的攻擊核潛艇。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大戰期間,「長城」級的出勤率一直名列前茅。
當時,印度洋艦隊的一艘「長城」級在執行遠征大西洋的作戰任務時,創造了持續部署三百八十八天的世界紀錄。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長城」級是中國海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堅力量。
當然,「長城」級更是當時中國海軍唯一能夠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攻擊潛艇。
要知道,要到第四批次的「金槍魚」級服役,全電動潛艇才具備在遠離基地一萬多公里的地方獨立作戰能力。在此之前,只有攻擊核潛艇具有遠洋作戰能力,全電動潛艇要麼在基地附近活動,要麼伴隨艦隊活動。
事實上,在大戰初期,「長城」級的主要任務就是伴隨艦隊活動。
主要原因就是,全電動潛艇採用的是泵**推進系統,在航速超過三十五節之後就沒有任何靜音優勢了,而在大戰期間,艦隊有百分之八十的時候,航速在三十五節以上,很少以低於三十五節的速度航行。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即便「金槍魚」級的最大航速能夠跟上航母戰鬥群,也很難發揮作用。如此一來,真正能夠伴隨航母戰鬥群活動,而且為艦隊提供反潛掩護的,就只有「長城」級了。
可以說,也正是無法採用磁流體推進系統,海軍才要求「金槍魚」級的潛航距離不得低於兩萬公里。因為只有達到這個級別,全電動潛艇才能取代攻擊核潛艇,奔赴敵方控制的海域執行破交作戰任務,從而讓攻擊核潛艇回歸原位,伴隨艦隊作戰。同樣也是這個原因,海軍才會咬緊牙關,大批量採購「長城」級,取代在航速上達不到要求的099級與097級,以及在靜音上達不到要求的全電動潛艇。
此外,「長城」級還有一個重大貢獻,即開啟了潛艇的標準化時代。
事實上,「黃貂魚」級與「金槍魚」級就有很大的共通性,只是「金槍魚」級採用了更多的新技術,比如第二代燃料電池、仿生消聲瓦等,所以沒有多少人把其看成是「黃貂魚」級的放大版本。
在「長城」級之後,中國海軍建造的幾種攻擊核潛艇實際上都是「長城」級的高度改進版,在基本結構上與「長城」級相差不大,甚至連武器系統、探測系統、火控系統等方面的差別都不是很大。
標準化建造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大幅度縮短設計時間。
要知道,即便在戰爭時期,設計一種排水量在一萬五千噸以上的攻擊核潛艇,也需要好幾年。
除了縮短設計時間,還提高了平台的通用性,從而提高了建造效率。
別的不說,建造「長城」級的設備,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用來建造其他潛艇,從而大幅度降低了船廠的負擔。
當然,標準化設計思想也是來自水面戰艦。
在以保證建造數量為根本要求的戰爭時期,標準化設計是最合適的選擇。
從上面的介紹看得出來,中國海軍不是不重視潛艇,而是在意識到技術**產生的影響之後,選擇了厚積薄發的發展戰略,利用雄厚的技術積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前來了一次空前的大爆發。
這個大爆發,足以打破中美海軍的戰略平衡。
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積薄發
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積薄,到網址